余維燕
摘要:目的:臨床麻醉是使用藥物或方法使病人意識喪失,或即使意識存在,但對疼痛無感知,從而保證手術、診斷及治療操作能夠安全、順利進行。在治療完成之后,意識和各種感覺及生理反射能夠及時、平穩的恢復正常。麻醉是手術成功的先決條件和手術順利實施與進展的必要前提。隨著麻醉學科的不斷發展,麻醉儀器設備日趨增加及麻醉藥品的不斷更新,應如何配合好麻醉醫生的工作,對麻醉護士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標準。【方法】通過對麻醉工作中涉及的不同專業醫務人員的特點分析,闡述麻醉醫生與麻醉護士加強溝通配合對麻醉安全的重要性,探討增強麻醉醫生和麻醉護士在麻醉作中配合默契程度的有效方法,提出加強管理的對策探討護理配合在麻醉中的重要性。【結果】術前、術中、術后 耐心仔細的護理及專業的技術操作可減輕患者的痛苦,縮短麻醉操作時間,減少 麻醉的并發癥。【結論】麻醉護理配合在麻醉過程中至關重要。
關鍵詞:麻醉護理;麻醉過程;重要性
1 麻醉前護理
1.1心理護理:患者及家屬對手術及麻醉知識的欠缺和陌生,會產生緊張恐懼的心理。手術前麻醉醫生或麻醉護士要到病房訪視患者,了解術前準備情況,根據患者的病情、心理狀態、理解能力,采取有效的溝通方式,通俗易懂地介紹麻醉方式、麻醉時的感覺以及麻醉所產生的效果,使患者對麻醉有初步認識,解除或減輕恐懼和緊張心理,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對麻醉和手術的耐受性。通過術前訪視后溝通,可以對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狀態形成意識,幫助患者和家屬接納風險,幫助患者糾正錯誤的麻醉認識,消除其對麻醉和手術的顧慮,穩定情緒,克服術前緊張,提高患者對麻醉醫生及手術室護理人員的信任度和依從性,更好地配合進行特殊麻醉的體位訓練。對于有吸煙史的病人應勸其戒煙,向病人說明利害關系,如戒煙可減少麻醉困難,降低麻醉并發癥發生率等。
1.2術前宣教:麻醉前病人應禁食,以免嘔吐、窒息。擇期手術,成人一般禁食禁飲8—12小時,小兒術前也應禁食禁飲6小時,乳嬰兒術前4小時可喂一次葡萄糖。有些患兒家長不愿意暫停手術,會故意隱瞞患兒沒有執行禁食禁飲制度,因此要詳細向家屬講明危險性,確保患兒術中安全。
1.3 用藥護理:麻醉開始前,病房護士常給予病人注射苯巴比妥等藥物,以達到鎮靜止痛,降低基礎代謝及神經反射的應激性,減少麻醉藥的用量,減少或避免術中反射性低血壓癥,預防和對抗某些麻醉藥物的不良反應或中毒。因此,麻醉開始前、用藥后應注意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并且應用推車將病人護送至手術室,以避免因其步行引起的體位性低血壓而發生意外。
1.4 注意保暖:麻醉狀態下,病人部分或全部失去的自我調節能力。室溫過高,濕度過大,影響病人散熱,可致體溫升高;室溫過低,濕度過小,身體散熱快。若病人體溫降至36攝氏度以下,可能出現寒顫、心律失常等,因此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是維持病人正常體溫的基礎。手術室人員應根據室內的溫度和濕度做適當的調節,使室內溫度保持22-25℃,相對濕度30%-50%,室溫過低,機器散熱快,特別是麻醉時間過長,手術創面大,大量輸入庫存血等情況,可使病人體溫下降,出現寒戰、心律失常。對全麻的病人,尤其是小兒、老年人,可造成麻醉蘇醒延遲或呼吸抑制,術后并發肺炎等。室溫過高,相對濕度過低,尤其是患者手術前肌注阿托品后,抑制了唾液的分泌,會出現口干、呼吸道粘膜干燥,兒童、老年人盡量常規下監測體溫。
2 麻醉中護理
2.1 查對制度: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麻醉醫生、手術醫生、巡回護士應三方共同認真核對患者信息,檢查并核對其術前用藥情況、各種藥物皮試反應結果,取下病人義齒,松開衣領、褲帶,取下發卡及裝飾物,與麻醉醫生核對麻醉用藥。
2.2 建立靜脈通道:靜脈通道是麻醉及手術中給藥、補液、輸血及患者出現危癥時極為重要的一項搶救措施。應樹立麻醉前先建立靜脈通道后麻醉穿刺用藥的概念,保證意外情況下液體和藥物能及時輸入,使麻醉和手術順利地進行。全麻和危重病人應盡快建立至少兩條靜脈通道,必要時進行中心靜脈置管,保證麻醉、手術中用藥、監測和輸液順利進行。全身麻醉的病人應用誘導劑后應暫時加快輸液速度,使藥物盡快進入循環,由于麻醉后血管括約肌松弛,有效巡回血量下降,應遵醫囑及時補充液體。術中根據中心靜脈壓、血壓以及出血量及時補充血容量。輸血時,嚴密觀察有無輸血反應。遇有麻疹或寒戰、高熱、血紅蛋白尿等,應立即停止輸血,在麻醉醫生指導下給予抗組織胺類藥物和再次進行查對工作。
2.3合理擺放手術體位:麻醉護士應協助麻醉醫生根據手術方式采取相應的麻醉體位,同時不使肢體神經受壓,不影響呼吸循環功能,而有利于各種麻醉操作及手術的順利進行。搬動體位時,動作應輕柔,防止體位突然改變使血壓下降。擺好體位,既要便于醫生操作,又要防止體位不當給病人造成機械性或解剖性損傷。
2.4積極參與搶救工作:麻醉護士必須熟悉全身麻醉的各項操作步驟及常用麻醉藥品的藥理作用、體內過程、主要副反應;善于觀察識別不同病情,及時報告麻醉醫生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熟悉各種搶救藥物的特點及使用劑量、方法,以便在搶救中及時、準確的用藥。
3 麻醉后的護理
3.1手術完畢及時停止靜脈麻醉藥,除有特殊醫囑外,安置病人于仰臥位;全身麻醉病人在蘇醒前還應注意病人瞳孔大小、意識狀態等。為維持呼吸道通暢常將病人頭側向一側以利于鼻內分泌物排出,并及時進行吸痰處理。如病人眼球活動、睫毛反射恢復、瞳孔稍大、呼吸加快,甚至有呻吟、轉動,是即將蘇醒的表現。此時最易發生躁動,應將病人的手足約束好,防止病人墜落或不自覺地拔除輸液管和各種引流導管,造成意外。拔除氣管導管后,繼續觀察至病人血氧飽和度在 95% 以上,呼吸平穩時,配合麻醉醫生整理所有監測設備,整理病人身上所留痕跡,使之整潔、舒適,與麻醉醫生一起將病人護送回病房。并與病房護士詳細交接手術、麻醉方法、術中用藥及手術麻醉情況、術后的注意事項安全送回病房,與護士進行交接班。
3.2 術后第一天到病房訪視手術病人情況,根據病人所實施的麻醉方法對病人現發生的狀況進行觀察,解除病人對麻醉后并發癥的疑慮。
4 體會
麻醉護士在手術及麻醉過程中擔負著大量的護理配合工作。實踐證明,麻醉護士在麻醉前、中、后充分做好準備工作,手術過程中與麻醉醫生的密切配合是確保手術、麻醉的順利進行以及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有助于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