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玉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建設海洋強國,必須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創(chuàng)新步伐。為此,諸多學者為了建設海洋強國而努力奮斗,海南大學教授徐方建就是其中之一。
徐方建的專業(yè)學習歷程,某些程度上是始于老家門口那棵五六百年的老槐樹。每年夏天,總會有好多大學生從它旁邊上山,進行華北寒武系標準剖面和第四紀黃土地質考察。時間久了,他對地質專業(yè)也漸生興趣,于2000年考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本科畢業(yè)后,他被保送至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師從李安春研究員進行海洋地質方面的學習和研究。在導師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東海內陸架泥質沉積體及其古環(huán)境記錄”中,作為骨干成員,在海洋沉積與礦物學方面開啟了科研之路。李老師對待科研工作十分認真,對學術方面更是執(zhí)著,曾經針對一個科學鉆探選址問題,多次和徐方建在辦公室對著地圖反復討論。在前期工作和對鉆探巖心的深入研究基礎上,李老師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資助。多年的耳濡目染,徐方建承襲了導師的認真和執(zhí)著。

徐方建
博士畢業(yè)后,面對諸多機會,徐方建抱著建設海洋學科的初心選擇到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工作。進入石油大學后,經過慎重考慮,他放棄了進入學校最具優(yōu)勢和特色的油氣方向的機會,仍然堅持海洋地質基礎研究方面的工作。其間,他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在基金委“船時”項目資助下,參加了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執(zhí)行的科考航次。在科考船船員和其他高校院所科學家的大力幫助下,他在海南島東部陸架獲取了幾支沉積物巖心,并對其中兩只質量相對較好的巖心開展了重點研究,研究成果發(fā)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The Holocene上,并得到了英國科學雜志New Scientist的關注報道。針對幾個重點研究領域,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已在國內外地學主流期刊發(fā)表論文約40篇,其中一半為SCI論文,2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
曾經沐浴在師恩陽光下成長的他,始終不忘自己教書育人的本職,并希望也同樣給自己的學生帶去陽光與雨露。一直以來,他努力備好、上好每一堂課。作為骨干成員,他參加了董春梅教授領銜的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礦物巖石世界之窗”的課程建設,獲得山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本科類);作為第三主編參加了袁靜教授主持的《沉積學原理》教材編寫,獲得山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研究生類)。對待研究生,徐方建一貫認真而耐心,研究生發(fā)過來的論文,他總是會第一時間進行修改。雖然培養(yǎng)的學生不多,但是幾乎個個優(yōu)秀,2020年,他的研究生江祖州的論文獲評山東省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這讓他備感欣慰和自豪。畢竟,在學校海洋地質基礎研究平臺比較薄弱的情況下,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
轉眼之間,12年過去了……
2021年,徐方建入職海南大學。
海南,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zhàn)略支點。近年來,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這個國家戰(zhàn)略的實施為海南的發(fā)展和海洋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機遇。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支持海南大學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學科”,海南省也做出“聚全省之力辦好海南大學”的重大決策部署。
海南大學海洋學院于2002年7月成立。建院以來,學院堅持“海洋、熱帶、生態(tài)”的辦學特色,緊密圍繞熱帶海洋資源研究、開發(fā)利用與保護,開展人才培養(yǎng)、科技創(chuàng)新和社會服務。經過十余年的建設,學院在師資隊伍、學科和專業(yè)、辦學規(guī)模和層次、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等方面均得到了快速發(fā)展。2016年,學院與校內其他學科組建獲批了我國首個針對南海海洋資源的“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學院以推動國家海洋資源利用為己任,聚焦南海海域,開發(fā)南海資源,服務國家戰(zhàn)略。近年來,海洋學院更是緊緊把握自貿港建設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對人才的需求機遇,大力開展“雙一流”建設,努力建設成為我國高水平、有特色、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海洋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立足國家海洋戰(zhàn)略發(fā)展的“前沿陣地”,發(fā)揮自己專業(yè)優(yōu)勢,為海洋強國夢圓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是徐方建走進海南的主要動力。學校和學院的開放包容、積極進取也是他選擇海南大學作為自己新起點的重要原因。雖然入職時間不長,但對于近期的研究方向,他已經有了初步規(guī)劃。
作為僅次于臺灣島的我國第二大島,海南島全境都位于熱帶地區(qū),終年高溫,年平均降雨量變化較大、地形落差大且臺風頻發(fā),素有“臺風走廊”之稱。海南島僅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小型河流就超過100條。實際上,對于小型熱帶河流來講,極端氣象過程/氣候事件(如臺風)是向海洋輸送淡水和沉積物的關鍵驅動力。大多數年輸沙發(fā)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其瞬時輸沙通量可以達到與大型河流系統平均雨季輸沙通量相同的量級。但是,目前針對海南島小型河流、海岸帶陸架區(qū)等針對性的研究仍然比較缺乏。

海洋學院新年教職工趣味運動會(徐方建,右三)
從平面上看,海南島就像一只雪梨,橫臥在碧波萬頃的南海之上,而南海的驚濤駭浪事關海南島、海南省乃至國家的發(fā)展布局。關于南海的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教授就曾經講道:“南海面積350萬平方公里,最大水深5500多米,既是全球低緯度區(qū)也是西太平洋最大的邊緣海。與大洋相比,南海就像一只‘五臟俱全’的麻雀。‘解剖’這只麻雀,就可能在嶄新的水平上認識海洋變遷及其對海底資源、宏觀環(huán)境的影響。”在諸多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科學家已經贏得了南海研究的科學主導權,但是仍然存在不少問題。
海南大學所處的海口市,還有幾個涉海單位,如隸屬于海南省海洋地質調查局的海南省海洋地質調查研究院、由原武警黃金部隊第九支隊轉隸組建掛牌成立的中國地質調查局海口海洋地質調查中心、直屬海南省地質局的海南省地質調查院等。目前,這些單位在海洋基礎地質調查、海洋礦產資源調查、海洋環(huán)境地質調查等方面,重點開展了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淺海砂礦資源調查、海岸帶地質調查、海島地質調查、油氣地質及海洋地質綜合科學等研究,獲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為海南省社會經濟發(fā)展建設提供了海洋地質基礎和技術支持。相信,海南大學后續(xù)諸多的教學科研人員和兄弟單位的并肩努力合作,能夠為海南、為南海發(fā)展作出貢獻。徐方建說,“針對熱帶海南島和鄰近南海海區(qū)去做些工作,應該能夠取得一些新的認識,力爭從基礎研究的角度為南海資源開發(fā)服務作點貢獻。”作為海南大學海洋學院第一個從事海洋地質研究的青年學者,他已經做好了準備,希望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青年學者加入南海海洋地質團隊。
建設海洋強國,我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
一路走來,感恩所有的遇見。
不忘初心,堅守信念,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