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生合影
辛丑春日,山花爛漫,山抹微云,正是寫生好時光。第二屆山水寫生與創作研修班的師生在新昌進行了為期9天的寫生課程。
新昌作為“唐詩之路”的起點,風光秀麗,涵蓋了山石、樹木、廟宇、古村等多種構成山水畫圖式的代表性元素,極其適合寫生與教學。在為期九天的教學中,以浙江畫院副院長茹峰,山水畫工作室主任余昌梅,專職畫師王蔥蔥,創研員王亞霞為主的教學團隊,分別對樹石、廟宇、古村落三個方向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導師通過大量的示范、指導、點評,夯實了學員對景寫生的基礎。并在寫生期間穿插山水畫審美取向及從寫生到創作轉變專題講座。
浙江畫院山水畫工作室主任余昌梅在教學中,將重點落在山水畫圖式的營造上,“夕陽無限好”是目及所致的圖式框架,而如何表現“只是近黃昏”是山水畫造鏡的精神內涵。因此在面對對象,要先體會再落筆,寫生的意義就在于此,只有體會并為己用,筆墨才會有感情。
王亞霞將課程落在廟宇建筑的圖式營造上,在對比西方透視原理上,強調中國畫獨特的審美意趣,在移步換景中呈現全景式的觀看方式,落實到寫生中,就要根據畫面需要進行取舍與挪用。在專題講座中,王亞霞將前人經典結合自身創作經驗,深入解析對建筑物的表現方式,并在寫生中加以強調。
寫生的訓練最終要落實在創作上,導師王蔥蔥在最后單元課程中,將寫生到創作的轉換進行了訓練。在專題講座中,首先從傳統到當代的各種表現方式的繪畫作品一一呈現給學員,打開學員思路,對比名家寫生稿與創作的關系。在寫生中強調多思考創作的元素,如何在寫生時融入創作思路。
寫生課程最后階段,浙江畫院副院長茹峰對每一位學員在該階段的寫生作品進行點評,并表示在創作課程開始之前,結合9天的寫生感受,強化基本訓練,用量化的指標要求自己,希望創作課開始之前學員會更進一個臺階,期待第二階段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授課及寫生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