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得鵬 張銀香
摘 要:班級是學校實施教育的主陣地,班級管理影響著班集體文化建設、班級班風的形成,同時也影響著整個班級教育的效果。尤其對農村中小學多民族的班級而言,因為是由多個民族的學生組成的,而不是像普通班級一樣,所以加強班級管理更加重要。有效的多民族班級管理策略不僅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還影響著民族的和諧和團結。所以,作為多民族班級管理者,必須根據多民族班集體的特點,建設共同參與的班級氛圍,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帶動學生共同構建和諧、溫馨的班級文化。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多民族;班級管理;有效策略
一、 引言
農村中小學多民族班級中匯集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少數民族的學生,在這樣一個多民族共存的班級中,學生在信仰、生活習慣、家庭背景及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性的存在使得班級管理更加復雜、有難度,如何正確處理這些差異因素的存在,建設良好的班級文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多民族班級管理者重點考慮的問題。那么,作為多民族班級的班主任,該如何有效地管理這樣一個錯綜復雜的多民族集合體呢?這也是文章重點探究的問題。下面,筆者結合自身多年工作經驗,談談自己對多民族班級管理的一些看法。
二、 多民族班級管理中的現狀及問題
(一)語言差異造成的交流溝通障礙
筆者任教的甘肅蘭州市是一個多民族聚集地,學校中一個班級中會出現來自多個民族的學生,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地域文化現象。管理一個多民族組成的班級不僅要解決傳道解惑的問題,還要兼顧民族團結和地區穩定建設的問題。班主任在教學管理中發現少數民族的學生會發生聚堆現象,他們更樂于跟自己屬于同一民族的學生用本民族的語言進行交流與合作。受到語言障礙的影響,其他民族的學生很難跟不同民族的學生進行交流分享活動,由于語言不通,各民族學生在班級活動中還會因為語言障礙造成不少誤會,甚至產生摩擦,這種語言障礙加大了各民族學生之間的隔閡,給班主任實施統一的班級管理增加了難度。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也要注意教學語言的運用技巧,避免造成各民族學生的誤解和心理壓力。
(二)生活習慣、文化差異讓管理更加棘手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各自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學生從小在父母耳濡目染的影響下民族文化認同感根深蒂固,存在一定的排外心理。例如,學校在后勤管理方面需要兼顧每一個民族的飲食習慣,維吾爾族、回族、哈薩克族的學生則要安排清餐,而漢族的學生則要求漢餐,由于生活習慣上的差異造成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心理隔閡,因各種原因疏遠彼此。這種現象嚴重影響了班級團結,需要班主任發揮教學引導作用,讓學生求同存異的心態接納他人,欣賞各民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需要發揮各科教師的教育作用,針對不同民族學生的文化內容進行優化設計,加強各學科之間的融合,促進學生從心理、知識、文化等方面接納彼此,從而制定操作性強的管理方法。
(三)思維、學習方式不同需要因材施教
各民族學生聚集的班級中,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宗教信仰不同造成學生的學習、思維方式存在很大的差異。在教學中不難發現,受到思想觀念的影響,不同民族的學生會針對同樣一件事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和持有不同的情感態度去思考。各科教師在教學研討中反映,不同民族學生的漢語基礎各有差異,哈族和維族學生受到漢族文化影響較淺,他們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就顯得較弱,而回族、蒙古族、漢族的學生漢語水平較高,在課堂學習中反應力較快,學習能力較強,各民族學生在學習中會產生一定差距。受到各民族學生學情的影響,各民族學生會抱團取暖,在錯誤價值觀的影響下產生嫉妒或偏見等不良心理表現。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如何針對不同民族學生的學情,在尊重差異的同時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得,有所收獲是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
三、 求同存異、因學制益、融合發展
(一)愛心感化——發揮引領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有愛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這就要求教師懷有一顆充滿愛的心投入班級教育及管理工作中,需要以“愛生如子,以教子之誠去育人”的態度去教育學生,只要教師傾心關注學生,情系教育,心系學生,與學生像朋友一樣相處,縮短師生間的情感距離,傾聽學生心底的呼聲,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就能找到正確的管理方法。尤其作為農村多民族班級管理者,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更要給學生更廣泛的愛。在具體班級管理工作中,對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班主任可通過經常與學生談心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強他們對學習的信心,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對家庭困難的學生應給予更多照顧,可在課余時間與學生進行溝通,使其對家庭背景差異有正確的認識,從而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避免其產生攀比、嫉妒之心。
比如,班級曾經有個學生,剛開學時,各學科教師都向筆者反映這名學生上課無精打采,經常不按時完成作業,對學習提不起興趣;而且在筆者觀察了一段時間之后,發現他與班級其他學生的交流也不是很頻繁。為此,筆者就經常在課余時間找到他與他嘮家常,關心他的生活和成長,緩解他的生活壓力,使他認識到自己平時的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幫助他找到正確的學習方向,逐步引導改掉不良行為,融入班集體,與同學友好相處,后來他的學習成績也躋身于班級中上游。所以說,教師對學生的關心與關愛非常重要,只有充分發揮教師的育人作用,才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重視,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快速改正確定,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二)各司其職——人人參與管理
實踐得來的效果證明,“各司其職,人人參與”的班級管理模式對農村多民族中小學班級發展有著積極作用。
首先,班主任通過詢問專家、搜集文獻、借鑒優秀教師經驗等方法,幫助各民族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意識。教師采用情境教學法給班級學生講述民族融合的故事,讓學生在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絲綢之路、京杭大運河的開通等生動有趣的故事中形成正確的民族意識。班主任開展各種主題班會讓學生各自介紹自己民族的服飾、風俗、宗教信仰等,讓學生加強彼此的了解,讓學生討論民族歧視帶來的危害,引導學生從意識上尊重各民族文化傳統,規范自身的言行舉止,初步形成國家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自信心,讓學生從思想上受到感染和激勵。
其次,教師采用個人主動申請或者集體分工的方式,明確每一位同學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的職責,讓各民族學生在了解各民族文化特點的基礎上共同參與制定班級管理的規則。當各民族學生發生分歧時,班主任選派學生代表分別聽取不同學生的陳述,以民主投票、集體評議的方式做出公正決策,讓每一個學生心服口服。制定符合班級團結的規章制度有利于讓每個學生都能發揮個人所長,既能調動自主管理積極性,也能讓學生鍛煉處理問題的能力和責任感的培養,促使每一個可愛的學生全面發展。
比如,筆者常常對學生說:“無論我們來自哪里,來自哪個民族,我們的班級都是一個集體,班集體的榮辱不是某一個人的,而是我們大家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去維護。”于是,筆者就會發動全班學生都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履行班級管理職責,給他們一個職位,讓他們發揮自己的能力,最后不僅收到良好的班級管理效果,還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責任意識。
(三)家校聯系——促進和諧發展
農村多民族班級學生除了民族文化、生活習慣、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之外,其家長文化水平和認識水平也存在一些差異,部分家長對孩子學校教育不了解、不配合,導致學校和家庭出現聯系不夠的現象,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此,農村多民族學校應重視教師、家長和學校之間的聯系,加強與家長關系的處理,經常與家長聯系,增進家長對孩子的多方面了解,全面提高學校和家長教育效果,從而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使其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班主任積極配合學校開展家長學校教育活動,跟家長以微信、電話、信件等多種方式加強溝通交流,給家長定期推送學生在校園中的表現視頻,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問題及時反映給家長,將有利于民族團結的軟文和教育文章發送給學生家長,成立家長管理委員會,讓家長從思想、行為、思維上受到熏陶,從而家長和教師保持教育觀念的一致性,以家校合作的方式對學生管理實施無縫對接,讓學生在家長和教師的關懷。關注中健康成長。
班主任定期組織家長參與班級管理主題教育活動,以增加家長對學生、學校管理的了解。例如,班主任在日常班級管理中自主設計各種親子活動,以“民族文化博覽會”為主題開展班會活動,邀請家長跟學生一起穿著本民族的特色服飾進行模特走秀活動,增加親子之間的互動交流,培養親子感情;邀請家長講一講本民族在勞動生產中的趣味故事,以演講、表演、繪畫等方式呈現出來,增加班級凝聚力和學生表現力;定期舉辦親子運動會或者親子閱讀活動,讓學生和家長在班級這個大家庭中感受到民族融合包容帶來的快樂與溫馨。
四、 結語
總而言之,農村中小學多民族班級管理工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對多民族班級管理者而言,做好這項工作任重而道遠。班主任在中小學生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學生、家庭和學校之間溝通的重要橋梁,是學生的守護者和引導者,所以,教師應先加強自身的道德素養,在班級管理中善于與學生溝通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幫他們走出成長困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促進主動學習;在尊重學生差異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共同建設班集體文化,打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王勝.新疆多民族班級管理問題及解決對策探討[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6(9):129-130.
[2]邱勇雷.論少數民族預科班集體凝聚力的建設[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2):158+162.
[3]阿依古麗·尤努斯.做好民族班級管理工作經驗點滴[J].才智,2009(17):229.
作者簡介:
曹得鵬,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市蘭州新區秦川學區;
張銀香,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市蘭州新區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