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夢宇
1952年,融資租賃作為新興的制度在美國誕生,歐美國家的企業家均借此實現了快速發展。目前,融資租賃業在我國市場規模逐漸擴大,因此,面對當前企業經營資金普遍短缺的情況,融資租賃作為一種融資工具,成為了中小型企業盤活資產、改善產物狀態的不二之選。但是,面臨民法典剛剛公布,融資租賃相關法律尤其是登記制度等并不完善的情況下,企業如何規避法律風險、建立風險預警機制,成為了迫在眉睫的研究課題。筆者在探尋企業承擔的相關風險后,提出以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以在宏觀層面上避免可能的法律風險以及建立完善的行業協會體系來減少當前所面臨的風險。
一、概述
融資租賃是指出租人根據承租人的需要,與其簽訂融資租賃合同,由出租人負責出資向第三方(出賣人)買進特定的租賃物交由承租人使用并收取相應費用的商業行為,屬于非典型多方法律關系。為了滿足我國各個企業設備更新換代的現實需要、合理的利用現有資產,我國于改革開放早期以法律移植的方式引入融資租賃制度。《2018年中國融資租賃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國融資租賃企業(不含單一項目公司、分公司、子公司和收購海外的公司)總數為11777家,全國融資租賃合同余額約為66500億元人民幣。近十余年來,我國融資租賃業經歷了快速發展,從2007年到2018年,融資租賃公司數量增長了50多倍。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業已生效,然而,其中對于保護融資租賃法律關系的關鍵性法條,即融資租賃合同的相關規定并不完善,特別是對于舊法具有特別改動的民法典745條規定:“出租人對出租物享有的所有權,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然而并沒有說明登記機關和登記程序,對于開展融資租賃業務的公司和承租人、出賣人來說,都具有法律效力不穩定的法律風險,對于企業融資管理和生產經營來說,具有巨大風險,本文將探尋企業在融資租賃法律關系中如何完善現有制度來避免風險的發生,民法典應當建立怎樣的登記制度、行業需要怎樣建立行業協會來自行自我約束。
二、融資租賃業務中的企業風險
企業選擇在經濟下行、經營資金無法周轉的進退維谷情勢下與融資租賃公司簽訂租賃合同,以放棄長期的利益為代價換取“期限利益”。在此情況下,企業更應當考慮自身風險負擔、合理的規避法律風險。
(一)融資租賃承租人風險負擔
1.出租人資質的特殊行業限制
由于融資租賃業務涉及范圍廣,不僅涵蓋著租賃、回購、買賣等商事行為,從數據上說,其還可能包含涉外因素,我國對開展融資租賃業務的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的主體資格具有嚴格限定,如果主體不適格,那么其與承租人簽訂的相關融資租賃合同的將歸于無效。1998年國務院發布的《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就規定了中小型企業融資租賃業務的特殊行業限制,按照其中的規定,開展該類的金融業務必須事先取得主管部門批準;若由銀監會批準設立的開展融資租賃業務的公司、企業在吸取外資的業務,其必須經過其批準。
如果企業在開展融資租賃時不注重審查業務公司的資質而導致合同無效,將使其陷入法律糾紛中,增加了企業不可控的法律風險,不利于企業從事開展正常的業務經營,甚至因為訴訟糾紛導致生產停滯、破產等。
2.融資租賃租金風險負擔
融資租賃租金風險負擔是指若租賃物在不能歸責于雙方當事人的情況下發生了損毀滅失等情況下,其已經支付、未來應當支付的租金的風險由誰承擔的問題。由于融資租賃合同訂立的目的就在于使沒有一次性支付購買租賃物價金能力的企業能夠通過相關業務在較長時間里享有占有使用租賃物進而獲取利潤的權利,而租賃物的毀損滅失使得合同目的不能達到。
在租賃物交付之后,由于融資租賃合同已經成立并且生效,這個時候才有討論因為不可歸責于雙方的原因導致租賃物損毀滅失時租金風險負擔的問題的必要。《民法典》751條規定租金風險由承租人承擔,此時雖然承租人已經無法享受到融資租賃合同中關于租賃物的相關權益,但是其支付租金的義務并不當然免除。然而,承租人仍然享有“二選一”的選擇權。其一,根據民法典754條之規定,承租的企業在上述條件下,如果不能修復或者確定損毀物的代替物,則其享有法定解除權,即解除融資租賃合同。雖然因為融資租賃合同屬于繼續性合同,已經支付的租金無法主張返還請求權,但是無需支付未履行期限的租金;與此同時,出租人基于其享有的租賃期限結束后享有所有權的緣由,享有向承租人主張按照租賃物解除時折舊價款予以補償的權利。
其二,承租人可以參照適用民法典關于租金風險負擔相關規定,仍然按約定條件給付租金。第二種選擇往往存在于企業無力承擔一次性補償費用的情況,雖然從長期經營的角度觀察,支付了格外的價款,但是卻擁抱了期限利益,為企業資金周轉、爭取過橋資金爭取了時間。
3.租賃物質量瑕疵
民法典747條規定,若租賃物不符合約定或者不符合使用目的的,出租人不承擔責任,但弱國承租人依賴于其相關技能確定特定的標的物或者其干預選擇時除外。在這種情況下,出租人只能主張出賣人的相關責任,突破了合同的相對性。
由于買賣合同系出租人和出賣人之間直接簽訂,對于承租人主張的相關權利,出賣人一定會進行抗辯,舉證責任的壓力又落到了相對弱勢的承租方身上。法律雖規定出租人在明知租賃物有質量瑕疵或者承租人行使索賠權時不提供必要協助時承租人享有請求出租人承擔賠償責任的規定,但是在司法實務中因為難以舉證證明、出賣人與出租人往往有連帶利益的關系得不到法院的支持。
(二)融資租賃公司的風險負擔
融資租賃公司作為商事行為的參與者,其在經營融資租賃業務的時候也具有相應的風險。筆者認為,融資租賃公司開展業務時主要存在以下的風險。
1.物的管理風險
融資租賃業務具有物權和債權相結合的特性,其在物權方面處于所有權和占有使用收益等權利相分離的特殊權利構造,其交易相對復雜。即使民事法律規定租賃公司在租賃期滿后享有物的所有權,但是其自身僅僅在短暫的時間里經手租賃物,很難確定承租人是否按照約定的使用用途和方法使用租賃物,也不能進行及時的管理。此外,雖然依據民法典750條之規定維修、保養等通常是承租人的責任,如果承租人不按照技術規范保養租賃物、不按照規定的工作環境和超強度使用,無疑會貶損租賃物的剩余價值,出租人無法實現對租賃標的物的全方位管理,會導致開展融資租賃業務的相關公司、企業發生財產損失的風險。此外,也存在因為出賣人的原因而發生的物的風險的可能,如向其購買的租賃物存在既存的抵押權等,將影響整個融資租賃合同能否繼續履行、期限屆滿時能否按照約定享受物的所有權等。
2.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是指由于融資租賃公司員工未按程序或要求操作和外部不可控事件導致損失的各類風險。損失可能來自于內部或外部事件、政策法規、宏觀趨勢、公司決策機構和內部控制體系、信息系統、道德準則或其他主要控制手段。操作風險可以分為由參與人員因素、系統缺陷、內部流程和外部事件所引發的四類風險,并由此分為七種表現形式;內部欺詐、外部欺詐、員工工作規范、業務技能、租賃物瑕疵、缺陷或滅失、交付驗收等流程管理。
3.信用風險
在任何市場交易環境下,商事行為相對人不按照約定履行合同的風險都是客觀存在的。這種信用風險往往具有不可預見性,即使融資租賃公司已經在前期盡到了合理的審查和評估義務,但是在漫長的租賃期限中,承租人自身的風險又呈動態運行狀態,出租人風險管理過程中稍有疏忽,便不能察覺,也即無法有效的規避。信用風險依通說有兩種生成方式,其一是承租人違約的風險,即承租人由于客觀原因,或是不能預見到的企業經營不善,抑或是存在預期違約,無論是哪種,都必將給出租人帶來損失。第二種則是承租企業為了獲得融資,惡意偽造、變造、美化財務報表,虛構租賃物,提供虛假的發票、銀行流水,隱瞞負債、或有負債規模,隱瞞資金用途,通過關聯交易虛構企業經營狀況,為取得融資欺騙融資租賃公司。
三、融資租賃制度完善
在企業融資租賃法律關系中,其合同的訂立、解除、無效以及相應的權利救濟等都由法律宏觀調控,在探求整個融資租賃法律關系中整體風險防控的語境下,一味的強調個體的能動作用(如寄希望于承租人、出租人自身的專業素養)、旨在個案中預防相關風險并無太大意義,故筆者提出應于法律層面上完善融資租賃相關規定,從根源上解決目前行業中種種因無法律明文規定造成的風險。
(一)完善融資租賃登記制度
民法典對融資租賃合同登記效力進行了更改,登記從此具有了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現實中,民法典生效之前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中征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平臺動產登記系統(以下簡稱“中登網”)對融資租賃登記已經形成重要的影響力,在中登網進行登記成為融資租賃合同當事人的商事習慣。然而新的法律規范對登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統一登記平臺上登記的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其要求。
隨著金融租賃業的發展壯大,應建立全國統一的權威的金融租賃登記平臺,并實現兩個基本功能:一是確權功能。明確登記的法律效力、公示效力,明晰租賃物的權屬,保障出租人的合法權益;二是交易功能。因此,建立統一的權利登記機構,以法定的登記機關的登記來維護承租人、出租人實現合同利益的權益事目前的首要難題。
(二)建立健全行業監管機制
目前,我國尚沒有建立統一的全國性的行業組織對金融租賃業進行統一的內部監管。即使現有的地區性的行業協會也處于十分分散的狀態,形成了多頭監管的模式。目前,租賃行業的自律組織主要包括了2014年1月成立的中國融資租賃企業協會,2009年7月成立的中國金融學會金融租賃研究會,以及中國外商投資協會租賃委員會、一些地方租賃行業組織。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監督和管理作用,首先需要統一目前凌亂的行業協會、建立各級自律組織的溝通管理機制,建立完善的行業規范,最后達到行業自律的狀態。
(作者單位:沈陽工業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