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文本閱讀一直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形式,但近些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電子數碼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閱讀的形式發生了明顯變化,從以單純的文字為中心的“文字”時代向“圖像時代”轉變。在圖片、視頻、音頻等媒介的巨大沖擊下,傳統的文本閱讀教學也面臨巨大的思考和挑戰,正視“圖像時代”給高中語文文本閱讀教學帶來的各種影響,有助于教師在今后更好地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文章中筆者正是從“圖像時代”的特征、影響、采取的策略等三個方面來審視高中語文文本閱讀教學的。
關鍵詞:“圖像時代”;高中語文;文本閱讀教學
隨著智能手機和電腦的普及,人們閱讀的內容和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比較明顯的是傳統的文字閱讀空間逐漸地被圖像等媒介侵占。圖片影像觸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也迎來了機遇和挑戰。一些教師敏銳地發現,很多學生的閱讀內容、閱讀方式和審美需求發生了很大變化,圖片、小視頻等是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網絡段子、調侃吐槽和大話水煮等逐漸成為他們熱衷的內容。文本被“退化”的閱讀所造成的結果是閱讀感官化:只愛讀圖不愛讀文字,對文本閱讀產生強烈的畏難情緒;閱讀畸形化:只重故事不重語言,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中尋求感官和心靈的慰藉,卻無法用心體會漢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背離了語言學科學習的宗旨;閱讀惰性化:只愛接受不愛思考,快餐式的信息汲取代替深刻多維的思考,弱化了思維的發展和理性的判斷。
一、 “圖像時代”的特征
(一)信息媒介的具像化
圖片影像符號具有具體形象、直觀、快捷等特點,它能夠穿越時空的距離,跨越地域的界限,使得不同國家、不同膚色、不同種族和不同語種的人們都能夠理解圖像的內容,能夠利用圖像來進行快速交流。智能云時代的新媒介更是將符號、畫面、鏡頭等語言處理到極致,力求讓讀者一目了然感同身受,因此傳統紙媒包括報刊雜志、圖書教材等都會用異彩紛呈的插圖海報吸引讀者眼球。
(二)圖像載體的高端化
圖書和繪畫等印刷品一直以來是傳統圖像的載體,但文字還是居于主要地位,圖像只是起輔助、點綴文字的作用。到了“圖像時代”,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智能產品為圖像制作和傳輸提供了便利,這樣不僅降低了圖像信息儲存、復制和傳播的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圖像的美觀度和清晰度。
(三)獲取信息的便捷化
在“圖像時代”,無論是廣告還是游戲、手機或者影視屏幕中的圖像,都成為人們快速獲取外界信息、感知事物的一種手段,與之相比,紙質書籍則需要花大量的時間靜心閱讀、細細品味,這與快節奏的生活似乎格格不入。調查顯示,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圖像還將繼續發揮強大的吸引力,影響人們的閱讀和思維方式。
二、 “圖像時代”給高中生閱讀帶來的影響
(一)積極的影響
“圖像時代”的來臨,以形象、直觀和生動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給高中生的語文閱讀帶來一定的積極作用。
1. 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閱讀的興趣
無論是靜態的圖片,還是動態的視頻音頻,都能直接給人視覺或聽覺上的沖擊,與傳統的文字閱讀相比,能夠刺激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的主觀意愿和興趣愛好對學習影響很大,如果閱讀內容一直是單一的文字的話,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容易降低學生的閱讀興趣。
2. 化抽象為具體,提高文本閱讀的效率
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的抽象分析和概括能力逐漸增強,記憶能力也不斷提高。但是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離不開具體形象的支撐,語文學科屬于人文學科,理解文學作品中的內涵需要借助聯想和想象,將抽象的文字描寫化為具體的形象。但是由于高中生的生活經驗有限,要深入理解作品是有難度的,因此這就需要語文教師運用一些圖像作品幫助學生形成感性認知,促使他們更準確地理解作品,提高文本閱讀的效率。
3. 雅俗共賞,回歸親近經典作品
高中語文教材所選的文章涉及古今中外不同民族和國家以及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由于時空的界限,語言的障礙和繁重的學業負擔,學生對高雅厚重的經典文學作品產生了一定的疏離感,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和積極性并不高,給高中語文文本閱讀教學造成了不小的困擾。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圖片和影視片段來彌補學生這方面的不足,如教授《寶黛初會》時,可以先給學生欣賞電視劇《紅樓夢》中“林黛玉拋父進京都”的片段,讓學生在觀影的基礎上再閱讀文本,文本與影音的融合比較,會讓學生更愿意回歸親近經典文學作品。
(二)負面作用
1. 退化了高中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力
在“圖像時代”,無論是圖片還是影像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娛樂消遣為目的,其方式是將文字感性化和直觀化,這無疑給閱讀增添了新的樂趣和快感。但長此以往,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力勢必會衰退,而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一直是以文本閱讀為基礎的,本質功能是語言教學,著重培養學生對文字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對語言和作品的鑒賞能力。由于缺乏文字意識,又少了語言的不斷浸染熏陶,學生的閱讀理解和分析、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也會受到影響。
2. 束縛了高中生的閱讀想象力
從美學的角度來說,圖像的優點是直觀和具體,而文字以抽象性和聯想性見長。文字的獨特魅力在于其引發的豐富的想象與聯想,但當它被刻板地束縛在某個特定的畫面時,就剝奪了讀者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和個性化創造的權利,長此以往,學生的想象力必然會受到束縛。
3. 削弱了高中生的感悟能力
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激烈的考試就業競爭,人們在緊張的工作之余更愿意選擇輕松、消遣性的閱讀方式,因此娛樂新聞、經典改編等快餐文化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對于高中生而言,有些人更熱衷于看漫畫或刷抖音,因此也獲得暫時性的愉悅體驗,但它代替了文學閱讀中嚴肅的思考,學生很難從中獲得對生命意義和普世價值的思考、難以感悟到文學作品的魅力。
三、 “圖像時代”下開展文本閱讀的教學策略
(一)處理好教師和圖像的關系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教師應該看到將“圖像”運用到語文文本閱讀中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與其排斥圖像,不如把它引入課堂中去,提高自身的閱讀教學素養,把圖片、音頻、文本閱讀結合起來,認識到“圖像”在文本閱讀中的積極作用。如何正確看待和處理二者關系,這就要求教師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文本的研究上,對圖像資源進行精挑細選,使圖文互相印證輝映,從而達到閱讀效果最大化。
例如,在教學《淝水之戰》時,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淝水之戰的交戰過程,分析戰爭勝敗的主客觀原因,把握交戰雙方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師可給學生播放《淝水之戰》視頻,讓學生對比分析影視作品中的謝安和苻堅的人物塑造是否還原了司馬光筆下的人物形象,優劣在哪里,藝術表現手法的區別是什么。這樣學生通過兩種不同媒介的對比就能更深入地把握人物形象。在教授《鴻門宴》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人民文學出版社插圖本名著名譯叢書”,從插圖中梳理人物關系并復述故事情節,從而找到了一條讓高中生親近文學名著的渠道。
(二)處理好學生和圖像的關系
教師要處理好學生和圖像的關系。一方面教師要鼓勵學生大量閱讀經典文學作品,通過經典來陶冶性情,培養高尚的志趣愛好、文化品位。另一方面,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來輔助文本閱讀,可以充分發掘學生已有的讀圖經驗。在文本閱讀中,讓學生明白哪些經驗是有益的,哪些是需要擯棄的。例如,在教學豐子愷的《漸》一課時,筆者問學生漫畫應該怎么欣賞,學生列舉了很多方法,筆者一一對它們進行了分析點評,有的學生什么都不說,拿起漫畫來就哈哈大笑,他們以為漫畫就是好笑取樂的,并不對漫畫中的人物進行深入的分析探究,也不對漫畫的主題進行聯想分析,這樣的讀圖方法教師應該予以糾正,讓學生認識到是無益的。
(三)處理好文本和圖像的關系
教師要正確處理好文本閱讀與圖像的關系。“圖像時代”的到來確實給傳統的語文教學帶來了巨大變革,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改變了原先單一的文字閱讀的方式,其中的重要手段是利用插圖、配樂、視頻片段、網站鏈接等為教學提供幫助,這是信息化時代的必然趨勢。圖片影音和文字各有長短,不可非黑即白簡單粗暴的一刀切,要么認為文本地位超然、唯我獨尊,要么通過所謂“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把閱讀變成一鍋亂燉。這些兩極分化的做法在我們的教學改革中并不少見,影響極壞。圖像與文字本身并沒有價值上的優劣高低之分,只有針對具體的閱讀對象與閱讀目標的差別,我們應該基于理性的分析,選擇恰當的閱讀方式。但就閱讀自身而言,無論是圖像還是文字,它們都是思維的工具,主次之分早已經達成共識,以語言文字為核心,圖像為輔助,本末不可倒置。圖像只是一種方式和手段,而不能作為教學的目的,也就是說在教學中不能出現為讀圖而讀圖或者音頻視頻資源濫用的不當做法。并非所有作品都適合媒體介入,比如有些詩詞散文就必須沉下心來細細品讀,《荷塘月色》的文字意境之美要通過藝術手法的品析來體驗,《赤壁賦》的理趣哲思要了解蘇軾的被貶謫的心境,《將進酒》要在反復誦讀中品味李白浪漫不羈。總而言之,在處理文本與圖像關系之前,有必要在文本的具體任務、具體內容、具體對象三個層面對閱讀教什么的問題進行梳理,然后才可以談教學手段的選擇。
總之,“圖像時代”的到來,給高中語文文本閱讀教學帶來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帶來不小的問題和挑戰,語文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圖像時代下閱讀方式的轉變,既要認識到閱讀教學的本質功能是語言教學,回歸文本;又要重視語文教育的時代性,文本教學和圖像教學互相促進的關系,是順應時代潮流的一種趨勢。
參考文獻:
[1]陳珊瑚.高中現當代散文思辨性閱讀教學探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8.
[2]李婷婷.讀圖時代高中生語文閱讀生活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4.
[3]郭容蓉.中學語文教學內容圖像化的影響及對策[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
[4]趙影慧.圖畫輔助手段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
方景,福建省寧德市,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