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長期以來,進出口貿易一直是推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助力,在優化經濟體制、提升經濟發展水平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受我國綜合國力增強的助推下,國有進出口貿易發展迅猛,在世界貿易市場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據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我國2019年貿易進出口總值達31.54萬億元,與2018年相比,增長3.4%,在對外貿易過程中,我國外貿結構不斷優化,外貿增值能力也顯著增強。然伴隨著我國國有進出口貿易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其面臨的經營風險也更加多樣,加之國際市場復雜多樣,國際競爭形勢嚴峻,這都增加了進出口貿易企業的競爭壓力。鑒于此,外貿企業應重視以《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政策為導向,構建制衡有效、約束有力的內控系統。
一、國有企業進出口貿易公司加強內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提升資產管理水平
外貿企業加強內部控制,可以實現對資產的最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最大程度的保障經濟效益和利潤,推動外貿公司經營管理規范化和科學化。資產是進出口貿易公司維持正常運營活動的物質保障,加強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可以嚴控資產購置、使用、保管、折舊、報廢關口,規范使用過程流轉,防止資產使用不當、浪費等情況,可以提升資產利用率,發揮最大使用價值。
(二)增強風險抵御能力
同時,外貿企業加強內部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壞賬風險,外貿企業流動資金中應收賬款占據重要比例,通過健全內控體系可以保障應收賬款及時催收,防范資金鏈斷裂風險。面對國際貿易市場,對于企業的風險抵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政策、經濟、市場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風險類型復雜多樣,因此要求外貿企業必須注重風險識別和評估,對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并制定科學有效的應對策略將風險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以避免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
(三)保障經營目標實現
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可以通過授權控制、審批控制、預算控制、會計系統控制、績效考評控制等多種方法保障內控活動的有效性,形成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監督的閉環控制體系,促使外貿企業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目標。
二、國有企業外貿公司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缺乏內控環境基礎。內控環境奠定外貿企業內部控制的基調,主要包括企業的權責體系、組織架構、崗位設置、企業文化,風險管控等內容,直接影響內部控制的發展方向,就外貿企業內部控制情況來看,部分管理層對于內控環境建設缺乏正確的認知,忽視其發揮的積極作用,同時對于內部控制體系的設計和運行也未發揮監督作用,導致內部控制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員工對于內部控制認知不足,企業缺乏長效的培訓機制,員工片面認為內部控制僅僅是管理層的事,與自己無關,因此在內部控制落實過程中配合度和響應度不高,導致企業內控環境基礎薄弱。
第二,組織架構不健全。內部控制的有效運行需要企業內部具備完善的組織體系,權責統一,分工明確,然當前部分進出口貿易企業不注重健全內部控制程序,在組織架構設立環節未考慮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由此導致內控約束力弱化。
第三,國際環境復雜。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國際貿易成為主流,然在開展國際貿易過程中由于受政治要素、經濟要素、文化要素等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外貿企業的經營風險。在和上下游客戶合作過程中,容易出現資信評估失準的情況,同時對于合作企業的約束也是外貿企業面臨的難題。在國際環境下,進出口貿易面臨匯率變化風險,同時其他國家的技術封鎖政策也會對企業產生較大沖擊。
三、國有企業進出口貿易公司內部控制的有效對策
(一)營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
內控環境可以保障企業內控運行的有效性,可以推動企業目標實現。對于進出口貿易企業而言,內控環境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層認知,態度的體現,通過營造良好的內控環境,可以為企業奠定環境氛圍。首先,外貿企業應重視完善治理體系,可以進一步規范和明確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的權責,形成決策、執行、監督“三位一體”的制衡約束機制,強化外貿企業內部權責制約,避免出現職能交叉或者留白情況;其次,外貿企業還應依托信息技術建立溝通有效、運行暢通的信息反饋平臺,以便于員工能夠及時向管理層反饋內部控制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不斷優化和改進內控程序;同時,企業應依托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建立客戶數據庫,以系統全面的掌握合作客戶企業經營狀況、資金實力、行業資信,以防范貿易合作風險。最后,創設企業文化,外貿企業要依托企業文化發揮凝聚力作用,增強企業全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調動參與內部控制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外貿企業應增設相應的輔助機構,如信息管理部門、咨詢服務部門。
(二)強化業務流程管控力
與一般貿易活動相比,進出口貿易具有流程復雜、持續周期長、風險高等特點。因此,企業應重視強化業務活動管控監督,提升交易政策的合理性,以確保業務活動更加規范、透明,避免出現包辦業務的情況。在開展進口業務時,要全面動態掌握外部市場環境,提升市場分析的準確性,結合市場分析結果對授權進行合理調整。同時,應重視制定規范的業務管控制度,嚴格落實業務審查工作,以確保能夠及時對業務環節的風險因子進行識別,獲取最新風險信息,以防范風險隱患。此外,應重視強化授權審批,對于進出口貿易企業的相關經濟業務要合理授權,明確授權界限,尤其是資金支出等關鍵環節,要求將所有支出活動納入預算范疇,無預算不支出,同時要避免越權審批現象,未經授權不能執行資金審批權限,不能支出大額資金,以保障企業資金安全。
(三)科學開展風險評估
風險識別和控制是企業內部控制的關鍵和重要目標,進出口貿易企業應重視健全評估體系。選擇科學的風險評估方法。第一,管理者責任風險,為了貫徹落實企業法,大部分企業都分離了所有權和經營權,增設總經理崗位,雖然對總經理的權利進行了一定的限制,但是還是常常出現因總經理個人決策失誤、管理不當、職業素養缺失而引發企業經營風險,因此進出口貿易企業應實施責任制管理,在賦予總經理相應權限的同時對其責任進行明確界定,一旦出現決策失誤、管理不善則要追究相應責任,通過強化責任約束,以防范決策失誤風險。第二,投資風險,進出口貿易企業在進行投資決策前,應深入市場進行全面調研,在了解市場形勢的基礎上,對投資收益率進行評估分析,對風險危害程度進行預測,基于成本效益原則進行投資決策,避免投資盲目性。第三,匯率風險。匯率變化受多種因素影響,在國際市場上匯率作為不可控因素,會給進出口貿易企業帶來影響,匯率變動影響最直接的是進出口產品的價格,進而影響利潤,因此,企業應重視搭建完善的匯率監測系統,實時動態的跟蹤國際市場匯率變動情況,一旦發現匯率變動趨勢,即可提前制定應對方案,避免給企業帶來損失。
(四)構建嚴密的內控機制
構建“三層式”內控體系。一層,在開展進出口貿易過程中,必須將牽制制度嵌入業務全環節,形成以防為主的監控防線;對于企業的業務人員,要明確權責分配,在授予業務權限時,要對其責任進行明確界定,以避免相互推諉,同時,對于一般業務,應做好復核工作,對于企業關鍵業務,應實行雙簽制,避免一人負責業務全流程。二層,強化事后監督,為保障監督程序化,進出口貿易企業可以在會計部門設立監督崗位,并指派專人負責,對于監督結果以報告的形式向財務部門反饋;同時還要基于會計核算,定期對不同業務、不同崗位進行嚴格審查,形成第二道防線。三層,成立以董事會為核心的審委會,保持其獨立性和權威性,一方面負責常規稽查、離任審計等工作,另一方面對企業會計報表進行審查,以強化會計控制,形成第三道防線。通過建立三層內控運行機制,可以及時識別風險,提升企業風險抵御能力。
(五)健全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提升內控有效性
外貿企業加強內部控制應重視對其有效性進行評價,及時披露企業內部控制關鍵點和薄弱環節,以保證內控有效性。第一,明確內控評價主體,外貿企業可以將董事會作為內控評價的責任主體,對于內控評價報告的真實性、有效性負最終責任;董事會一方面授權內審部門具體實施內控評價工作,另一方面指定審委會對內控評價活動進行組織和監督,保障內控評價的規范性和合理性;此外,董事會也可以聘請第三方審計機構,如會計師事務所,對本企業內控運行有效性進行審計,以防止評價活動受到內部機構的干擾。第二,明確內控評價內容,外貿企業內控評價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內部環境方面,內部控制是否位于關鍵環節;是否參與企業內部控制中;企業領導是否發揮模范帶頭作用;風險識別、評估與應對方面,企業是否確定內控目標,是否制定配套薪酬激勵制度;在開展進出口貿易過程中,是否對業務面臨的風險和應對策略進行細化;是否存在識別和應對可能對企業產生廣泛影響的機制;在開展貿易業務中是否嚴格遵循企業的信用政策,制定的內控程序是否嚴格落實;溝通渠道是否通暢,是否能快速及時傳達關鍵事項;企業是否建立內控監督、評價以及報告機制;員工在執行審計職責時是否足夠了解企業的經營環節。外貿企業加強內部控制評價,編制全面的評價報告,可以真實披露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為管理層決策優化提供支持,不斷提升管控水平。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內部控制的作用日益凸顯,作為貿易進出口企業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市場,要更加注重強化內部控制,依托于健全的內部制約機制和調節體系,保障經營活動有序進行,提升經營效率和質量,幫助企業達成既定經營目標。進出口貿易要從觀念上轉變認知,客觀的認知內部控制對于企業經營目標實現、風險防范的有效作用,同時應構建完善的內控管理體系,從內控環境、業務活動、風險控制、內控評價等方面入手,形成內部控制的閉環體系,以發揮內控管理效用,推動外貿企業長效穩健發展,防范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
(作者單位:江蘇蘇美達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