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對學生的能力素養是一種綜合考驗,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水平。比如考古學、經濟史、社會史、歷史地理學等歷史學科的分支,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還要以更為細化的眼光對歷史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沒有較強的思維能力是不行的。因此,為了讓歷史知識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食糧,在其今后的人生發展道路中發揮作用,高中歷史教學就必須瞄準能力素養,著力加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這方面,問題教學法是一條不錯的途徑。文章即從問題教學法的概述、高中歷史教學采用問題教學法的必要性及其實施策略三個主要方面,對該領域展開探討。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問題教學法
一、 引言
在以往的高中歷史教學中,絕大部分教師都會比較積極地進行課堂提問,但這些問題一般比較淺顯,有時只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和思維能力的提升作用并不大。而根據新課標要求,學生不僅應該掌握教材上的學科知識,還要能從教材知識出發進行自主探究,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顯然,已經習慣傳統教學方法的學生進入新的狀態是需要一段過渡的時間與教師的有效引導的。此時,問題教學法的作用就得以凸顯出來,可以循著學生的認知成長規律創設各種情境,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二、 問題教學法概述
問題教學法是指教師將教材中的知識點通過問題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解決問題,鍛煉思維能力,積累知識技能,為學生今后長遠的自主學習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師所給出的問題應該足以營造出生動有趣的情境,或者問題是蘊藏在情境之中的。有時,在時間等條件允許、教學確有需求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將問題設置得比較復雜,或者由一連串問題組成一個問題集,讓學生通過彼此之間的交流合作進行問題探究。
根據學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問題教學法可以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并自行解決問題,為學生做出示范,講解發現和解決問題時的思維邏輯,主要針對的是學生能力水平較低的情況;第二種則是教師創設出了包含問題的情境后,學生自己去探索情境,發現問題所在,最后解決問題。第二種形式相比第一種顯然對學生的能力水平有更高的要求,更符合問題教學法的根本目標。而且高中生經過多年的學習生活,已經具備一定的能力基礎。所以文章所討論的問題教學法主要涉及的是第二種形式。
三、 高中歷史教學應用問題教學法的必要性
除了問題教學法本身在發展學生能力方面的作用外,高中歷史教學采用該種教學方法的必要性還可以從歷史學科的特點和高中生的特征兩方面進行審視。首先,古今中外都有類似于“讀史使人明智”的說法,這并不是簡單地說只要讀一些史料就能讓人吸取歷史的教訓并指導自己今后的思想行為,學習歷史的人必須進行屬于自己的思考,嘗試對歷史進行理解和解釋,才能構建起從歷史出發的認知,歷史知識才能發揮出作用,否則歷史只不過是一些死板僵化的文本而已。而問題教學法就能夠引發人的深入思考。
其次,高中生的學習負擔比較重,普遍面臨著高考的壓力。如果教師只是進行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學生固然也能夠掌握一些歷史知識,但肯定無法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什么樂趣,缺少學習興趣,也不會去深入理解歷史中所蘊含的智慧,只會把歷史知識當做一種應付考試的工具。相比之下,問題教學法因為能夠創設出一種情境,所以可以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探究所得到的答案會在他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最終在其未來的人生中切實發揮作用。
四、 高中歷史問題教學法的實施策略
(一)圍繞重點難點設置問題
歷史理解、歷史解釋與史料實證等都是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組成部分,這些能力素養的成長是以教材或教師提供的補充史料為基礎的。而史料本身對于高中生來說是不存在什么難度的,絕大部分高中生都能讀得懂、記得住。換句話說,如果是比較淺層的教學目標,如記住一些關鍵的知識點,此時是不需要采用問題教學法的,或者問題教學法不應該將基礎知識作為主要目標,而應瞄準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例如,在學習中華文明的起源時,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是為什么石器時代的古人類那么原始,甚至成系統的文字體系尚未被考古人員發現,也可以被稱為是“文明”的起源?這就是教學上的重點難點。教師可以從教材出發提供更多的拓展內容,例如不同時期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及其創造成果,營造原始社會和更早時期的人類生存情境,讓學生去探究其中的不同點,幫助學生理解文明的特征是什么,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標志又是什么。
(二)圍繞問題核心創設情境
上文已經多次提到,采用問題教學法時,問題應該是融入具體的教學情境之中的,而不是像一般的課堂提問那樣直截了當地給到學生面前,那樣不能有效鍛煉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在創設情境的時候,則要注意圍繞問題的核心或者核心問題來創設情境。因為有時為了有效探究某一段歷史,教師需要在情境中設置多個問題,這幾個問題之間的重要性一定會有所區別,除了核心問題之外的其他問題是為這個核心問題服務的。創設情境的時候不能本末倒置。
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是較為復雜的歷史課題,古往今來有很多相關的研究論述,比如著名的《六國論》就是針對這一時期進行議論的。這部分歷史知識的學習就有必要采用問題教學法,可以派生出很多問題。核心問題應該是各國變法和諸侯紛爭為什么在當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教師要圍繞這一核心問題創設一個社會生產變化圖景,引導學生去發現這些變化都是什么,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為什么變法與紛爭是必然的。至于各諸侯國采取的具體變法措施及其影響則應該作為輔助問題和情境中的輔助背景。
(三)鼓勵學生進行問題交流
以問題為核心組織學生交流討論本來就是問題教學法中的一種常見形式。但進入高中之后,由于上文提到的學習負擔重等因素,學生在整體的高中學習過程中參與交流討論的機會變少了。再加上高中生處于青春期,心理比較敏感,不少學生害怕“露怯”,所以貿然組織交流討論有可能會遇到“冷場”的情況。此時就需要教師通過各種方式對學生進行鼓勵。除了情境本身的生動有趣之外,交流過程中教師也要參與進去,隨時對學生進行引導;交流之后還要帶領學生進行總結回顧,及時肯定學生在討論中展現出的閃光點。
例如,三國是很多學生耳熟能詳的歷史題材,他們普遍深受《三國演義》等文學或影視作品的影響,在學習這部分歷史知識的時候會發現有很多地方都與自己此前的了解不一樣,由此心中有很多疑問,但是又不太敢提出來。為了糾正學生的認識,透過藝術渲染去探究問題的本質,教師在進行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可以采用問題教學法,同時應該將學生分為小組,給他們足夠的闡述個人認識與看法的空間,這樣學生對歷史題材的興趣就能自然地延伸到知識學習中,進行大膽地討論,其認識上的誤區也能較充分的暴露出來,便于教師進行糾正。
(四)問題設計注意前后關聯
認真分析高中歷史教材可以發現,其內容在編排上是有清晰的線索可循的,時間線、難易度等都有著綜合的考慮,前后關聯比較明顯,符合高中生的認知成長規律。因此教師采用問題教學法進行問題設計的時候,也應該注意前后的關聯,使得學生在探究問題的同時能夠自然聯想到已經學過的知識,同時也能起到一定的預習效果,為下一部分知識的學習做好準備。這樣可以進一步提升問題教學法的效果,創造出更高的課堂教學效率。
仍以上文提到的三國時期的歷史知識為例。三國統一之后是西晉,但西晉的局面并沒有維持多長時間就再次陷入了分裂狀態中。而這種情況的出現其實在三國時期就已經埋下了根源。教師在應用問題教學法引導學生探究兩晉時期的歷史時,要以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如借用古人對這段歷史的論述,讓學生去探究西晉滅亡的根本原因何在,是在什么時候以什么形式初見端倪的,這些問題比較有效的解決方法又是什么,從而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將兩晉及其前后的歷史串聯起來。
(五)注重問題解決后的反思
問題解決后的反思是問題教學法的重要環節。有的教師在這一環節上所采取的教學行動存在誤區,只是帶領學生反思探究的結果,即學生是否找到了比較準確的問題答案。實際上,結果是由過程所決定的,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失誤都可能對結果造成不好的影響。因此,反思的角度和對象應該更加豐富,包括學生在問題探究中的態度是否積極,所采用的方法或遵循的思路是否不盡合理等。最后,反思的重點不在于對學生的批評,而是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推動學生更充分地參與到問題教學法中,所以教師還要幫助學生發現其自身優勢與成長。
例如,在采用問題教學法對西歐的文藝復興運動進行探究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去反思如下內容:探究時是把關注點放在了幾個當時的思想家身上,還是從生產力、生產關系等方面的變化進行思考的?是不是辯證地看待了文藝復興運動?在探究文藝復興運動造成的影響時,分為了幾個方面?夠不夠全面?等。然后針對探究的過程,幫助學生分析他們失誤在什么地方,又有哪些方面的思考比較合理、正確,今后應繼續保持。
五、 結語
綜上所述,問題教學法中教師起到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通過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上,探究學習過程要依靠學生自主自發的學習來完成。望廣大同仁都能用好問題教學法,在積極應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吸取經驗教訓,讓學生能夠逐漸具備獨立獲取歷史知識營養的能力,落實高中歷史教學的根本作用。
參考文獻:
[1]梁文俊.淺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置[J].課程教育研究,2017(23):81-82.
[2]俞建梅.“問題導學”模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0):167.
[3]劉興軍.以問題為中心深化高中歷史教學的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2):72.
[4]魏獻策.簡析高中歷史教學中問題教學法的運用[J].教育觀察,2016,5(12):40-41.
作者簡介:
李玉賓,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