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地理教學中,地圖是其教材以及知識表達中的重要組成,也是將地理現象、過程以及原理知識直觀再現的重要載體,因此地理地圖技能也成為高中生掌握知識的必備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地圖有著多種多樣的類型和豐富的信息,加強學生地圖技能的培養,提高學生讀圖、析圖以及用圖能力,對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促進其空間想象力發展以及構建完整的地理知識體系有著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地圖技能培養的重要性,并針對如何培養學生的地圖技能提出了相關對策或建議,以期更好地促進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地理;地圖技能;培養策略
一、 引言
地理是高中階段中的重要學科,地圖是地理教學中的重要組成,學生地圖技能的培養對其知識獲取以及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因此想要提高學生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展,地圖技能的培養必不可少。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中,通過恰當的圖像表達方式創新教學方法,將地理圖像信息和知識內涵更加直觀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通過對學生地理技能的培養,促進學生空間思維的發展,使其構建完整的地理知識體系,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二、 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地圖技能的重要性分析
高中地理涉及了較廣的知識內容,相應的學生學習的難度也在增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碰到一些有難度的知識內容,這就需要學生將知識與地圖知識融合,深化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將課堂學習內容內化成自身的知識儲備。學生地圖技能的培養不僅有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同時更利于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通過地圖教學學生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地理知識內容,激發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使其更主動地參與到地理教學活動當中。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各種類型的地圖占據的比例也越來越多,由此可以看出地圖成為地理學科中的重要組成。在近些年高考的地理試卷中,地圖題的分值通常比較大,這同時也意味著地圖在其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而地圖有著多樣類型,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將相關的地理知識具體化和形象化,能夠充分將地理內容知識直觀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看到地理變化進而引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最后地圖可為學生學習助力,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從中不斷總結經驗和方法,為以后學習打好堅實基礎,能夠有效降低未來學習的難度,增強學生解決地理知識的能力。
三、 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地圖技能的培養
(一)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
1. 培養學生讀圖興趣
興趣是驅使行為的最大動力,也是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地理學習,提高學習熱情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應發揮出引導作用,激發學生對地理地圖學習的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問題激發學生讀圖的興趣。比如在區域地理中國地理部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世界分布圖,讓學生從中找出亞洲所在區域,中國在亞洲的什么方位,中國地圖的形狀、中國的黃河、長江在何處,自己的家鄉在地圖上的什么位置等。通過這樣的設置,讓學生在讀圖的過程中拉近地理學習與生活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讀圖的興趣。又例如在等高線地形圖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等高線的地形圖,然后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在圖中標出爬山的適合攀巖的路線、露營地點、可能形成瀑布的地方等,以此來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熱情。
2. 提高學生讀圖能力
培養學生的地圖技能,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讀圖方法。首先應該讀圖的名稱,明確地圖所給的區域和內容。其次讀圖例,明確不同符號代表的地理事物。最后將地圖與文字相結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先看地圖并思考從地圖中能獲取什么信息,所獲信息是怎樣看出來的。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讀圖,并從中獲得主要的觀點。當學生能夠由讀圖獲得結論,那么學生就會獲得一定的成就感,進而逐步對地理產生積極的熱情,學生的讀圖能力也得以培養。
(二)學生地圖分析能力的培養
分析地圖的能力是建立在讀圖能力基礎上的。是指學生能夠從地圖中獲取相關的信息并與腦中已有的信息加以整合,分析地圖同時也是學生對地圖信息處理的過程。在學生地圖分析能力的培養中,教師需要教會學生靈活運用分析方法,如對比分析法、關聯分析法、直觀分析法等提高學生的析圖能力。對比分析法是指將同種事物從不同側面進行對照的方法,一般應用與數據圖表或比較不同區域同一地理要素的差異當中,通過對比的方式找出其中變化的趨勢,并從中獲取地理現象的成因特點;關聯分析法是指根據地理信息之間存在的因果關系、并列關系等一系列的聯系去分析地圖。直觀分析法是指針對一些內容比較淺顯的圖像,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的方式去分析地理事物的特點。
(三)繪圖習慣的培養
繪圖的過程就是知識再現的過程。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圖技能需要教師培養學生的繪圖習慣,提高學生的畫圖能力。在圖像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繪圖將地理理論知識呈現出來,讓學生從中感受到繪圖在學習中的價值和作用,并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繪圖習慣。而學生繪圖習慣的培養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時離不開教師長期的訓練和指導。總體來講提高學生的繪圖能力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
首先,可以通過臨摹繪圖,即臨摹教材中的地圖。如在我國溫度帶的教學中,給學生發空白的中國行政區圖,要求學生根據地圖冊進行臨摹,同時在臨摹的過程中熟悉不同溫度帶的位置、名稱、積溫特征,指導學生將知識點繪制于地圖當中,并標注好重點知識,使繪出的地圖事物分布準確且有著突出的重點。通過多次臨摹的方式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
其次,可通過補充繪圖的方式,要求學生根據地理填充圖冊的要求進行填圖訓練。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強化學生對地理事物的理解,同時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繪圖能力。比如在指導學生補充繪制中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中,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我國受季風影響的氣候特征的理解,同時也能有效提升學生對重要地理事物分界線繪圖能力的提升。
再次,開展繪圖比賽活動。比賽活動有一定的競爭性,可有效激發學生繪圖的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多開展一些繪圖比賽活動,使學生將所學地理知識與生活實際充分結合。教師需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到校外各地進行實地考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有效指導,使學生明確地理觀察的重點,如道路走向、教學樓分布等地理事物分布等,然后利用比例尺將需要呈現的事物繪制在地圖當中,并在其中標注地圖三要素。在比賽活動完成后,教師可以給予學生適當的獎勵,增強學生成功的情感體驗。
最后可為學生布置適當的課后繪圖作業。學生地理技能的培養需要長期的訓練和積累。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為學生布置一些必要的繪圖作業對其進行訓練。比如繪制洋流模式圖、地形剖面圖,使學生在繪圖訓練中不斷地提升繪圖能力。
(四)用圖習慣培養
提高學生使用地圖的能力,首先要注重學生用圖習慣的培養,使學生能夠感知到地圖的價值和意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教學任務需求,結合高中生的認知規律,通過多元方式的應用培養學生的用圖習慣。如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用圖的情境,引導學生用圖;也可通過層層設問的方式,使學生明確用圖的有序性。比如教師可以對“為什么停止開發北大荒”這一主題開展探究活動,并設置相關的問題:北大荒在什么位置,它名稱的由來,其自然特征是什么,為什么要開發,如何開發,有什么成果,為什么停止以及從中獲得什么啟示等。利用層層設問的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查看地圖,從大區域過渡到小區域當中,在與同伴合作探究中利用手中地圖展開探討,從中分析三江平原的特征。當學生逐步形成了用圖的習慣,那么用圖的方法也逐步掌握。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加以訓練,引導學生從多個視角用圖,提高學生空間認知能力。
(五)圖文轉化以及圖圖轉換能力的培養
圖文轉換主要是指將地圖中的內容用文字進行表述。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宏觀的閱讀地圖,對地圖中要表達的內容有準確的了解,同時把握好地圖的主題和方向,比如在解讀區域圖中應從經緯網、正確輪廓或者標志性地理事物進行定位,然后深入分析地圖并從中總結出規律,最后需要將圖像中有關聯的事物進行總結,并聯系實際解決問題。從文到圖的轉換是指將地理課本中的文字轉化成圖像,利用圖像將地理知識內容直觀呈現出來,這種方式有利于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在進行轉換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正確理解文字內容,然后選擇恰當的方式將地理各要素有效聯系,并將其準確地在圖上描繪出來,最后對圖像中的地理事物進行總結和分析,同時將其與文字內容進行對照。圖文轉化訓練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形象思維以及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圖圖轉化主要是指用新圖表述原圖。在地理教學中通過將文本中的插圖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變式圖,加深學生對地圖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在具體專題過程中首先應對原圖進行準確的解讀,其次需要重新構建各要素之間的空間聯系,最后對各要素進行轉換描繪。
四、 總結
高中地理教學中,圖像是知識的載體,也是有效的教學工具,在實際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地圖技能的培養,教師應通過有效教學方式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注重良好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要立足于學生全面發展與時俱進地更新教育理念與方法,培養學生多樣思維方式,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使其能夠獲取更多地理知識,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海鷹,陳露露,次仁央宗.高中生地理讀圖能力的培養途徑[J].高師理科學刊,2020,40(5):103-105.
[2]高霞.摭談地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甘肅教育,2019(16):184.
[3]胡石琴.淺談如何巧用“圖”搭建高中地理學測復習中的學習支架[J].教育觀察,2020,9(7):49-50.
[4]趙騰.高中地理教學中地圖技能的應用現狀與對策[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年教學研究與教學寫作創新論壇成果集匯編(一).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998-1000.
作者簡介:
李小玲,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臨夏州永靖縣移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