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寧遠
公平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目標的基礎,同時也體現了該經濟理論的利益觀和以人為本的發展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公平觀主要包括利益共享觀、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公平、資源配置的公平、世界各經濟體之間的公平四大方面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公平觀為構建中國特色經濟學理論體系做出了貢獻,同時也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和世界人民大團結。
一、公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地位
何謂“公平”?現代漢語詞典給出的解釋是處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孔子曾經說到:“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不公平的危害甚至比貧窮還更加嚴重。目前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公平正義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中國版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智慧結晶,同時是中國人自己特色的經濟理論,其研究對象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交換及其分配規律的科學。生產、交換和分配環節均存在公平問題,把握好每一個環節的公平問題是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的基本要求,可以說公平問題貫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全部脈絡。
公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地位可以分為三個方面:首先,公平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目標的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把對生產力放在重要位置,以增進國民財富作為目標和歸宿。國民財富的增進,不是某些群體財富的增進,也不是特定階層財富的增進,而是全體人民財富的共同增進,實現共同富裕。要實現這個宏偉目標,必須把握好公平問題,特別是幫扶好弱勢群體和貧困地區的人民群眾,使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另外,公平的社會也能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促進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其次,公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利益觀的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學,是為大多數人謀幸福的經濟學,區別于西方主流經濟學為特定資產階級利益集團謀利益。無產階級的利益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利益觀的核心。無產階級利益觀本質上是一種集體主義的功利觀念。為人民謀利益,必須堅持公平原則,特別是對弱勢群體和偏遠貧困地區的幫助和扶持,逐步縮小貧富差距,維護公平正義,增強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最后,公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以人為本的發展觀的體現。以人為本是將人作為最高價值標準。人們總是在比較中衡量自己的幸福程度,如果財富差距拉大,財富較少的群體會認為自己不幸,并且會造成社會動蕩。馬克思曾經說到:“一座房子不管怎樣小,在周圍的房屋都是這樣小的時候,它是能滿足社會對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這座小房子近旁聳立一座宮殿,這座房子就縮成茅舍模樣了。”同樣,如果一部分社會群體財富水平較高,其他群體財富水平較低,則較低財富群體的財富也會縮成“茅舍”模樣。以人為本要求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不管是財富精英還是貧困群體,都要共享發展成果,只有堅持公平原則,才能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發展觀。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公平觀的主要內容
(一)利益共享觀
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保障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分配制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要強調的按勞分配為主體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在v+m中,v占更大的比重,勞動者可以通過企業員工持股的方式參與m的分配,從而真正形成勞動者對企業所有者利益的激勵。將貧富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的公平是利益共享觀的目的和歸宿,不斷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反對行業壟斷,打擊貪污腐敗和以權謀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并為低收入群體提高收入提供便利,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縮小城鄉差距和東西部地區差距是利益共享觀的重要內容。利益共享觀是全民的共享,全民的公平正義,體現了無產階級大公無私的特征。利益共享觀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消滅私有制。現代的資產階級私有制是建筑在階級對立上面、建筑在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剝削上面,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目前,我國的生產力還沒有達到使財富像泉水一樣涌流的水平,生產力存在地區,行業,城鄉等方面的差距與不平衡,私有制尚未被消滅,局部仍存在剝削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旨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私有制和剝削,實現全民共同富裕。
(二)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公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避免竭澤而漁,努力建設生態文明,不僅實現當代中國的發展,同時也為后代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公平實質上是實現現代人發展權益和未來人發展權益之間的公平。恩格斯曾經說到:“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為不毛之地。”如果破壞生態環境來謀得發展,是對后人的不負責任,為了當代人的發展肆意破壞環境,給后人留下的是大量的不毛之地,這顯然是當代人對后代人發展權益的剝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主張走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道路,以創新驅動經濟增長,在發展過程中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保護好生態環境,給子孫后代留下綠水青山,保障未來人的發展權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綠色水平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思想的重要內容。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道路旨在實現當代人發展權益和未來人發展權益的公平,為國家的長期穩定發展打下堅實的生態環境基礎。
(三)資源配置的公平
要實現公平地配置資源,需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目前我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尚未完全理順,既存在政府缺位,又存在政府越位的現象,政府缺位造成監管不到位,市場上出現各種不道德的經濟行為導致市場不公平,政府越位,過度參與和管理市場,造成權力尋租和腐敗。政府的缺位與越位都導致了市場配置資源的不公平,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需要進一步明確和細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提出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明確政府在市場制度、法治、監管、規則方面的職能,反對政府缺位和越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主要起維護市場秩序和公平的作用,不能成為市場主體,同時打擊官商勾結,構建親和清的新型政商關系,促進資源公平配置。
(四)世界各經濟體之間的公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國際經濟關系方面,尊重各國權益,主張各經濟體公平地參與世界經濟活動,反對經濟霸權和強權政治。中國積極發展與世界各國的積極關系,堅持互利共贏的原則,與各國展開經濟合作,促進世界經濟平衡發展。中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與沿線各國展開緊密合作,給各合作國的人民帶來了切實的利益,也推動全球各國經濟聯系變得更加緊密。目前世界上少數強國處處針對他國進行經濟制裁,干涉別過內政,發動貿易戰,甚至直接發動戰爭,嚴重干擾了世界經濟的公平,損害了弱勢國家的發展權益,這些霸道行為都是中國堅決反對的。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全球經濟治理把國際社會連接為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不斷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中國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旨在加強各國的合作,互利共贏,同舟共濟,共同發展,聯合應對氣候變化,金融危機,恐怖主義,貧困等困擾人類發展的問題。全人類的合作是以公平為基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面向世界的公平觀。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公平觀的現實意義
(一)為構建中國特色經濟學理論體系做出貢獻
中國的經濟學研究深受西方經濟學的影響,同時西方經濟學在大學經濟學專業中占據重要位置。西方經濟學是西方文明的產物,總結了西方世界的經濟規律,代表了西方特定利益集團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雖然市場經濟具有一些共通性,西方經濟學對于中國有一定的借鑒價值,但是中國需要構建具有本身獨特性的經濟學理論體系,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公平觀,立足中國現實國情,在總結中國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給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價值觀,為構建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理論體系做出了貢獻。
(二)為構建和諧社會提出了公平方案
利益共享觀對于縮小貧富差距,減少經濟危機具有重要意義。一切現實的危機的最后原因,總是群眾的貧窮和他們的消費受到限制,而與此相對比的是,資本主義生產竭力發展生產力,好像只有社會的絕對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資產階級獨享剩余價值會造成生產的無限擴大和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導致產能過剩,產生經濟危機。利益共享有利于控制貧富差距,使得廣大勞動群眾具有足夠的消費能力,減少經濟危機的發生,保持社會和諧。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保障當代人和未來人的發展權益,不僅在當代處理好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同時將這種和諧關系延續到未來社會,助力實現人與自然的長期和諧穩定。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理清“裁判員”和“運動員”的關系,打擊貪污腐敗、以權謀私和官商勾結,促進資源在市場中的公平配置,這不僅能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同時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持和諧穩定的基礎。
(三)為世界人民大團結給出中國智慧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世界各國積極展開合作,堅持各國之間的公平,共同應對人類發展的挑戰是中國面向世界的智慧。“一帶一路”倡議帶動了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為區域共同體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中國在世界舞臺的崛起,中國的智慧方案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將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國家會接受中國方案,與中國人民一道,共同促進世界人民的大團結,共同謀得發展,推動國際經濟政治秩序向著公平、團結、合作的方面發展。
(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