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圣華 柳福健


平衡城鎮發展、促進城鎮融合是當前實現城鎮化工作的重中之重,這就需要促進城鎮一體化發展,加快城鎮間居民文化融合。農民市民化是在城鎮化進程中不斷完善的,推動農民向市民化轉型不僅能提升農民市民化的社會認同感,而且是促進城鎮融合發展的重要途經。農民向市民轉變中受政策、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影響,面臨著多方面的困境,為此提出強化相關制度落實監察力度、組織提高農民專業技術能力、提倡和諧共享豐富多彩社會、增加文娛活動增添人文氛圍。
為了解決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向市民過渡的問題,黨和國家始終圍繞“農民市民化”進行探索。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明確指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生活差距是基本實現城鎮化的保障。在2013年至2020年間“中央一號”文件中從完善農轉非戶籍制度、穩定農民就業、平等共享城鎮公共服務、提高鄉村教育教學質量等多方面做了進一步落實工作。盡管政府從多方面為城鎮化建設做努力,但在其進程中,讓更多的農民享受到城鎮一體化發展成果仍面臨著諸多的考驗。因此,健康促進農民向市民轉型,增強農民向市民轉變的社會認同感,增加其生活幸福感成為了當今社會所關注的焦點。
一、煙臺市農民市民化現狀
根據2001年-2019年山東省統計年鑒數據整理可知,2001年到2019年間,煙臺市農村戶籍人口從438.36萬人下降到246.83萬人,年平均降低3.1%。而在這20年間里,煙臺市的城市戶籍人口從207.63萬上漲到466.97萬人,年平均增長4.4%??梢?,煙臺市農村戶籍人口呈直線下降趨勢,城市戶籍人口呈直線上升的發展趨勢。其中,非農業人口上升的速度略高于農業人口下降的速度。具體數據可參看表1,年均增長率計算公式為:
據表1所知,2001-2019年煙臺市農業人口數量呈下降態勢,非農業人口數量呈上升態勢,其中2012年煙臺市城鎮戶籍人口數正式超越農村戶籍人口數,成為一個農民市民化良好發展的轉折點。山東省實行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也促使煙臺市農民市民化正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而主動市民化的農民也積極參與其中。根據國務院和十三五規劃明確規定,2020年是城鎮棚戶區全面改造的最后一年,也是舊改的開始之年。雖然棚戶區改造節約土地資源的使用,也改善城鎮居民的就業狀況,使城鎮功能進一步提升,但是相比較之下,舊改更能遵循城鎮居民的意愿,將徹底實現農民市民化進一步完善,使公眾參與原則得到更好地體現??傊?,無論是棚戶區改造,還是舊改都共同完成了城市的更新。因此,為了促進健康有序實現城鎮化,解決農民向市民轉型的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二、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市民化的困境
隨著新型城鎮化的進一步落實,當局推出一系列舉措去加快其發展,同時為農民向市民轉變提供了堅實有力的保障,但目前煙臺市農民市民化過程中仍有問題需要解決。
(一)制度落實不到位
無論是通過補貼征用土地,還是提供完備的公共基礎設施來加強公共服務,最終保障農民生活都難以盡善盡美,農民始終會對相關政策制度落實的滿意度不高。由于過渡后的新市民去農意識薄弱,集體融入感不足,很難將自身完全歸類為市民。目前,現存的過渡后的的新市民對身份的認可程度不高。因此,從戶籍制度上入手,從根本上改變農民身份,提高其認同度,才是對農民向市民過渡的最有力的制度支撐。由此可見,城鎮戶籍制度的進一步落實是促進農民市民化最好的保障。
(二)農民就業難度大
城鎮化后的農民,由于失去了農耕土地所帶來的經濟收入需要其他工作來維持生活,但新的就業環境給他們帶了極大的挑戰。因而,農民轉型為市民后很大程度上處于失業狀態,向市民過渡對農民經濟方面的要求在進一步提高。復雜多變的城鎮生活適應起來比較困難,就如:多出來物業管理費、提高了的生活費、孩童教育的高支出等。甚至于就地市民化的農民更缺乏適應就業環境的能力而長期失業。
(三)社會環境失公平
雖然我國在大力倡導農民向市民過渡,實現城鎮統一居民戶口,但現實城市社會中顯失公平的現象從未消去。城市居民對農民的接受能力低,自動劃分其與農民之間的距離,很大程度上對農民向市民過渡造成了傷害。進入高速發展的城市,給缺乏各種從業技能的農民帶來了很大壓力,農民工平等就業,合理享有社會保障以及子女享受教育等方面均有失公平。沒有進一步緩解的市民與農民間的收入差距,讓很多經濟能力不足的農民面對市民這個身份望而卻步。
(四)農民文化水平低
文化是我們生命旅程中在不斷追逐的東西,只要滿足對知識渴望的好奇心才能使人類不但進步。有史以來,老一輩們常念知識才能改變命運,尤其在農村這一群落更是這樣。知識和眼界推動著農民轉型為市民,是一個人的格局。但長期居村的農民對知識的要求程度不高,甚至在年輕農民中還存在年少輟學的現象,而小學、初中學歷的農民大有人在,這也是阻礙農民向市民過渡的重要因素。
三、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市民化的出路
城鎮的協調統一發展離不開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的共同努力,要提高城鎮化率,就要從根本解決城鎮融合的問題?;谝陨限r民向市民過渡中現存的問題,在政策、經濟、社會、文化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一)強化相關制度落實監察力度
在目前的制度改革中,我省貫徹實施城鄉統一戶籍登記制度,但戶口簿上的“遷入”一詞顯得格外刺眼。因此,要消除心理障礙所帶來的城鄉二元結構,就要嚴格落實戶籍制度,從開始就解決根本問題。針對土地征用補貼費用出現層級遞減的現象要一律杜絕,當局應派專員完成全程監督與檢查。令其對土地征用補貼發放情況進行嚴格督察并實時總結匯報,保障主動與被動城鎮化居民的相應利益。站在一切從農民利益出發的角度,主要落實農民向市民過渡中的滿意度調查,提升其對城市社會的認同度,使其加速融入到城市這個大集體中去。
(二)組織提高農民專業技術能力
再就業是實現農民向市民轉型后的主要經濟來源,是解決失去農耕土地農民生活的基本保障。要促進農民向市民轉型增加其在城市就業率,就需要為其匹配與技術能力相符合的工作,這就必須要為其提供學習相關技術能力的機會。當前,許多缺乏先進知識的進入城市后靠體力在從事一些高危工作,無論嚴寒酷暑都拿著較微薄的收入維持生活需要。因此,當局應建立健全就業機制,啟動培訓基金專項。同時,應大力鼓勵成人學校、職業學校開展農民技能培訓課堂,傳輸現代文化知識,并提倡中大型企業為農民提供實操演練的場所和機會。以此平衡城鄉據民間的收入水平,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
(三)提倡和諧共享豐富多彩社會
當今時代的城鎮化,始終是人的城鎮化,是城市居民去城市化思想的城鎮化。社會發展成果由市民共享,并無城市市民、農民工市民、農民就地市民等特殊的劃分,當然彼此不存在上下層次之別。所以這就要求,從根本上處理“三農”問題,賦予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同等的權力及待遇。在農村向城市急速單向發展城鎮化的同時,還要完成農村居民就地城市化、城郊居民就地城市化的轉變。從而完善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醫療保險制度、子女教育制度等,甚至可以向農村及城郊適度傾斜來平衡二者之間的差距,進而更好地融為一體。
(四)增加文娛活動增添人文氛圍
在政府強有力的支持下,雖然學歷、專項技術是農民作為進入城市的敲門磚,但文化融入是核心問題。擁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就是一個好的開端。因此,大到政府、小到居委定期組織的文娛活動就顯得格外重要??梢酝ㄟ^成立關鍵人物小組,組員輪流當城鄉居民代表組織城鄉文娛活動,從而增強市民化融入感。還可以通過新聞媒體及自媒體等形式將農民市民化“走出去”,不僅能增強融入者的認同感,還能提高其他農民的參與度。最后通過促進鼓勵鄰里一同向更高更遠處看齊,讓愉快的文化氛圍時刻圍繞大家,更容易讓農民深入其中,并從中認可自身。
(作者單位:1.煙臺南山學院; 2.山東裕龍石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