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池
摘 要:遼西地區氣候干旱、降雨少,生態環境惡劣,近些年來當地開展了大量的造林工作,對種苗需求量很大。該文介紹了遼西地區林木種苗生產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遼西地區;林木種苗;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S7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2-0067-02
林業生產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為林木種苗,是具有生命力的特殊商品[1]。林木種苗品質的優劣,不僅與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還關系到生態環境的安全。加強對林木種苗的發展、全面提升供應優質種苗的能力,是目前我國林業育苗工作者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2]。
遼西地區為低丘風沙區,具有氣候干旱、降雨資源少、土壤風沙化明顯等特點,在遼寧省各縣市中經濟發展相對較為落后。影響遼西地區經濟發展的因素較多,其中一個關鍵性的因素即為生態問題。而林木種苗是生態建設的重要前提,其健康發展可以為遼西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貢獻。近些年來,當地加大了植樹造林的力度,相繼開展了一系列的造林工程項目,如三北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萬畝經濟林及“兩退一圍”工程等,對于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3]。未來還會有相應的造林工程項目逐步推廣實施,這就對優質林木種苗的需求提出了更大的要求,需要從品種的豐富度、供應數量、品質等方面入手,逐步擴大林木種苗生產的規模,為當地現代林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足夠的林木種苗保障[4-5]。
1 遼西地區自然概況
遼西地區包括5個地級市葫蘆島、錦州、朝陽、阜新。該區域內年均降水量420mm,蒸發量遠遠大于降水量,年均1800~2200mm,年均氣溫6.5~8.5℃,10℃以上積溫達到3200~3500℃,年均無霜期在140~165d。當地有著豐富的土地、光照及勞力資源,農業林有著很大的待開發領域。
2 遼西地區林木種苗生產現狀
2.1 采收的種子產量及類型 經過對近幾年遼西地區每年采收的種子情況的統計,種子產量逐年增加,種類也越來越豐富。2017年,遼西地區林木種子的采收量達到740.2t左右,其中,良種產量近138t,良種穗條數量超過1260萬條;2018年,當地林木種子的采收量達到750t左右,涉及良種、良種穗條的量分別為142t、1305萬條;2019年,林木種子的采收總量達到758t以上,良種、良穗的產量分別為155t、1410萬條以上。主要的良種、良穗的類型包括文冠果、油松、刺槐、榛子、側柏等。
2.2 苗木生產情況及結構組成 以2019年遼西地區的苗木生產情況為例進行分析,目前當地育苗的總面積在16893.15hm2左右,其中國有單位占比7.5%左右,林木種苗的年產總量達到115243萬株。其中,1年生苗齡的林木種苗數量最多,占比在52.5%左右,2年生占比19.2%,3年生及以上占比分別為11.2%、17.1%。2019年,當年遼西地區林木種苗的實際用量約3萬株,其中,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及其他類型的占比分別為18.8%、2.5%、16.5%、62.2%。
2.3 苗木生產的產業結構體系 目前,遼西地區林木種苗產業已經初步具有一定的規模,一些國有單位如北票市林木良種繁育中心、阜新市科技示范園區等,良種生產加優質苗木的選育、繁殖、推廣一體化的模式已經基本形成。生產的種苗不僅可以帶動了當地林業對種苗的需求,而且還可以為外地提供一定的林木種苗,為當地農戶增收、實現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還對周邊地區林木種苗的生產發揮了積極的示范作用,對于遼西地區農林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具有積極的意義[3]。
3 林木種苗生產中存在問題
3.1 品種結構不合理 目前,遼西地區的林木種苗在總量上增加明顯,基本上可以滿足當地造林需求,但仍存在的一個問題即為苗木供應結構性短缺問題明顯,種苗類型同時存在結構性過剩、結構性不足的雙重矛盾。整體上表現為常規的苗木數量充足,而一些具有鄉土特色的林木種苗數量及種類相對缺乏,尤其是一些優良的經濟林樹種比較缺乏,產量水平不高,存在很大的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在2019年林木種苗市場中,積壓了數量不少的針葉類常規樹種,而規格大的苗木,尤其是優質鄉土樹種的供應量跟不上市場需求,還存在很大的缺口。
3.2 苗木經營主體不穩定 目前,遼西地區林木種苗生產市場中,國有單位的占比不高,大部分是個體苗木等類型的生產企業,穩定性較差。目前,遼西地區的苗木總數約為2000多個,個體等性質的苗圃數量占比在95%以上。由此可知,非國有性質的苗木是當地林木種苗生產中的主體。但這些生產單位多數規模不大,且比較分散,在管理上規范性不夠、科技投入不足,生產中存在很大的盲從心理,在市場上競爭力較弱,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整個林木種苗的市場穩定性不夠。
3.3 育苗與造林用苗脫節 林木種苗的生產應以滿足市場需求量為導向,而由于當前遼西地區林木種苗市場的主體多數為個體戶性質,缺乏對林木種苗生產的有效指導,造成生產的種苗與實際需求仍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目前,一些工程中造林沿用的模式仍是計劃經濟時采用的模式,苗木質量難以保證。林木種苗的培育需要一定的時間,如對闊葉類樹來說,大部分需要培育1~2年,有的甚至需要培育3~5年才能用于造林。而當前有些造林工程實施前任務下達比較倉促,無法提前幾年就開始規劃,導致每年苗木的育苗計劃無從參考,只能憑借經驗以及往年的情況確定,往往導致與實際造林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4 促進林木種苗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4.1 提高認識,重視林木種苗生產 林業部門應加大對林木種苗生產的重視程度,積極制定相關政策,從科技、資金、人才等方面加大資金投入,不斷提高優質種苗培育的能力。積極優化調整林木種苗結構,確保良種供應的充足化、良種化。
4.2 完善育苗機制,為公益林造林提供優質種苗保障 林木種苗的生產應推廣訂單生產模式,開展定點培育,有效地將林木種苗的生產與林業造林工程銜接起來,營建起聯動的機制,為公益性造林工程提供足夠的優質林木種苗。生態造林方面的工程應推行訂單生產模式,造林的計劃建議提前制定,每5年制定1次;造林工程的驗收也應積極將林木種苗的質量、使用率作為一項重要的指標[3-4]。
4.3 調整苗木結構,進一步優化各種苗木的比例 對遼西地區現有林木種苗的育苗結構進行優化,積極推廣近些年的育苗新技術,并加大容器育苗技術的推廣力度,將這些育苗技術的優勢發揮出來,并結合當地苗木市場的需求增大短缺種苗的培育比例,不可盲目選擇育苗品種及育苗的規模。不同的苗齡結構上,目前遼西地區生長1~2年規格較小的林木種苗占比大,3年或者3年以上的苗木數量則相對不足,因此,要適當擴大此類苗木的比例,結合市場需求適當增加種植面積。此外,還要加大對鄉土綠化樹種、珍貴樹種苗木的培育力度,以豐富當地林木種苗的種類、為市場提供多樣化的林木種苗[4]。
4.4 提高林木種苗質量 結合遼西地區造林的實際需求,制定培育林木種苗的計劃,積極培育適合當地推廣的優質種苗,尤其是在當地有很強適應能力的鄉土樹種。此外,為了提高造林工程中林木種類的多樣化,林木種苗的類型還應適當增加經濟林、珍貴樹種的育苗比例。相對于分散經營的個體戶,國有苗圃在資金、人才、技術、規模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要將這些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起到示范帶動作用[5]。
參考文獻
[1]陳清霖.遼西地區林木種苗現狀及發展對策[J].遼寧林業科技,2018(5):62-63.
[2]王春麗.凌源市國有苗圃林業種苗工作的新途徑[J].防護林科技,2014(10):84,90.
[3]馬成軍.遼西地區林木種苗現狀與發展對策[J].防護林科技,2019(9):60-61.
[4]張國杰.遼西喀左地區林業圃地苗木普查技術與結果[J].農業與技術,2017,37(8):224.
[5]楊志勇.阜新市林業經濟發展對策研究[J].綠色科技,2018(7):203-20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