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輿情信息局原副局長 孫瑜:在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媒體生態格局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推進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有四個關鍵問題值得重視。第一,媒體融合發展要以內容建設為根本。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第二,媒體融合發展要注重話語形態創新。運用豐富多元的產品形態和生動鮮活的話語形態增強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第三,媒體融合發展要積極融入社會治理。媒體作為社會的連接器可以在社會治理中發揮重要的協同促進作用。第四,媒體融合發展要善于運用新技術。大數據的資源屬性決定了未來的產業變革將由數據來驅動。
人民網黨委副書記、總編輯 羅華:《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為新時代的媒體融合發展把脈定向,明確了總體要求,指明了發展路徑,按下了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的快進鍵。媒體融合發展自2014年上升為國家戰略,各級黨媒與黨媒網站對融合發展的認識不斷深化,始終自覺貫徹中央精神,積極主動投身融合發展大潮,取得了重要進展,輿論陣地不斷拓寬。加快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黨媒網站要在主戰場發揮主力軍作用。一是始終保持內容定力,用主流價值引領輿論;二是始終堅持服務群眾,用高質量服務夯實主陣地;三是始終強化技術引領,以先進技術驅動融合發展。四是始終重視人才培養,以創新體制機制打造全媒體隊伍。
人民網監事會主席、人民網研究院院長 唐維紅:《2020全國黨報融合傳播指數報告》是人民網研究院第四次發布該主題報告。報告對全國377家黨報的融合傳播情況進行了考察。數據顯示,監測期內各級黨報在各傳播渠道的原創報道數量顯著增加,自建客戶端下載量有較大幅度增長。黨報在微博和聚合新聞平臺的傳播力建設出現分化趨勢,在微信、今日頭條、抖音等平臺上的傳播力有效提升。監測期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級黨報在各傳播渠道及時發布疫情信息、政策解讀、戰“疫”故事、辟謠消息等,受到廣泛關注,直接帶動了用戶數量增長和影響力擴大,特別是貼近基層、貼近百姓的地市級黨報進步明顯,黨報的權威性和輿論引導作用充分顯現,呈現出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成效、新面貌。
大江網(中國江西網)副總編輯 葉濤:造血功能是影響媒體融合的關鍵性問題之一,江西是一個勞務輸出大省,大量的優秀人才外流,尤其是在縣級融媒體中心,人才的挽留也是我們在思索和探索的問題。我們不是把自己作為媒體運營單位,而是作為城市運營共同的建設者,把一些智慧城市,尤其是下沉鄉鎮政府的政務服務、智慧生活融入融媒體中心建設上,更好地促進當地融媒體中心的造血功能。發揮融媒體中心獨特優勢,發揮當地政府新型智庫的角色,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更好地融入城市建設中。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形勢所迫,從實質說是一個倒逼的自我革命,是從媒體廣告收入斷崖式下降的環境下產生的。媒體融合過程中,空間一體化、人員和傳播渠道的疊加等問題已經初步解決。后續改革深層次中關于運營、機構、組織架構的問題亟須解決。
中國傳媒大學傳媒科學研究所所長 夏征宇:媒體深度融合首先把準“新要求”,明確主戰場就在網上,而網絡媒體要以主力軍的身份挺進主戰場;同時,媒體傳播要有吸引力,特別是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要用服務新業態吸引公眾;網絡媒體還要有強大競爭力,而提高競爭力的要點在于發布高質量內容,做出有特色、有競爭力的產品。另外,媒體深度融合要有新思路,強調逐步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建立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縣級融媒體中心要把掌握的社會思想文化公共資源、社會治理大數據、政策制定權的制度優勢轉化為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綜合優勢,要抓緊做好頂層設計,打造新型傳播平臺,建成新型主流媒體,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
杭州網副總編輯 吳幼祥:隨著5G的全面商用,5G引領的先進技術為媒體深度融合發展賦能,新技術使媒體的業界、生態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而政務新媒體的強勢介入更是加劇了媒體邊界的消融。5G技術讓傳統媒體轉型升級,對內重塑采編流程、創新內容和傳播介質,對外破界“出圈”,輸出非媒產品。深耕“新聞+服務”,在新業態下做強主流媒體“四力”的同時,做強自身的服務力,從而使傳媒的經營邏輯從最傳統的“影響力變現”,轉型為“服務力變現”。所謂服務力在這里就是指媒體通過服務滿足各方需求的能力,是媒體贏得客戶的吸引力,也是媒體整合資源為客戶創造有效價值的轉化力。媒體深度融合在初心不變、做優質內容生產這個核心不放棄的必然前提下,利用5G引領的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顛覆著傳統媒體的生態,創新生產帶著媒體烙印的新產品,提升服務力,在影響力變現的同時,做大做強“服務力變現”。
界面新聞編委、執行主編 許悅:界面成立于2014年,在此之前我們這個團隊都是做雜志出身,好處是我們平地起高樓的時候沒有轉型的包袱,對我們來說主要問題就是如何從一個傳統的紙媒出身的人變成一個全媒體思維的人。界面新聞是上海報業集團旗下的原創財經新媒體,共有40個內容頻道,此外,我們還與政府平臺合作。如何把市面上優秀的自媒體和我們自身聯合在一起,也是我們要考慮的一個重大的問題。媒體管理者要樹立全媒體思維。用戶是誰,他們在哪里,喜歡看什么內容,通過哪些渠道獲取資訊,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媒體融合是有機融合,而非簡單疊加。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需要優化知識結構,時刻保持認知更新,提升全媒體傳播能力。
山西呂梁廣播電視臺總編輯 郭月秀:媒體融合發展是一篇大文章,呂梁廣播電視臺作為地市級媒體,在如何發揮承上啟下作用、走好融合傳播之路、寫好融合傳播文章方面,做了不懈的探索和實踐。自2014年以來,呂梁廣播電視臺立足立體化、開放式融合傳播之路,做好向上融、向外融、向內融、向下融,探索建立“四向”融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一是“向上融”,打造對外宣傳呂梁新窗口。二是“向外融”,打造橫向融合傳播排頭兵。三是“向內融”,打造多渠道多樣化傳播陣地。四是“向下融”,打通宣傳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重慶華龍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融媒體新聞中心總監 康延芳:在媒體融合過程當中,一定要回歸到內容的本身,內容的創新是非常重要的。新媒體平臺有很多,各種形式也有很多,VR、AR、3D、全息等各種各樣的呈現形式精彩紛呈,但是最終還是回到內容本身,因為優質內容是競爭力的根本保證。華龍網在內容生產過程中,融媒體生產中心涵蓋了所有的記者、融媒體的制作,包括做H5、美編、視頻包裝、編導都在一個中心里完成。融合的過程一定是一個開放合作的過程,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里也提到了開門辦報的理念,實際上華龍網一直秉承這一理念。在本地華龍網聯合41個區縣創辦了客戶端聯盟,重慶客戶端聯盟資訊,全部使用統一的后臺、統一的技術、統一的支撐,這是全國唯一一個覆蓋了區縣級的新媒體融合矩陣,通過這樣的矩陣會觸及到更深更廣的層面上去,能夠更好地加強媒體深度融合發展。
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新聞學院黨委書記、執行院長 張濤甫:隨著信息社會不斷發展,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等發生深刻變化,新興媒體影響越來越大。在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等不斷發展,信息與人的關系更加多元的大背景下,加強輿論引導需要深入研究全媒體時代的機遇和挑戰,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不是從一張白紙開始構圖、施工,而是要對現有傳播體系進行更新、迭代,將其改造成適應新的傳播環境、遵循新興媒體傳播規律的新型傳播體系。
本期微觀點摘自2020(第五屆)全國黨媒網站高峰論壇嘉賓演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