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風
5G時代技術帶來的大帶寬、萬物互聯和低時延能力,豐富的媒體內容、海量連接和沉浸式用戶體驗,賦能媒體新的生產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近年來,廣西日報社積極貫徹落實中央精神,按照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部署安排,持續推進由中心圈、緊密圈、協同圈和共建圈組成的“四圈深融”傳播格局,搶抓5G時代技術先機,擁抱新機遇,融入新格局,創新內容生產模式,以省級平臺推動全區媒體融合,積極融入“數字廣西”建設,以全新創造力和驅動力,打造躋身全國省級媒體融合第一梯隊的廣西云融媒體生態系統和省(區)級融媒體集團。
重構媒體內部全新生產方式和產品形態
長期以來,傳統媒體的發展一直呈現“線性發展”態勢。而互聯網技術特別是5G時代技術的蓬勃發展,促進了媒體的“升維發展”。這首先表現在單一媒體內部,催生了全新的生產方式、生產流程和不斷創新的產品形態。
一是生產方式“視覺化”。自2018年起中國新聞獎設立融媒體獎項以來,《廣西日報》三年兩獲融媒體獎項一等獎,其中《柳州融水突圍記丨廣西日報記者“失聯”數十小時,在穿越40處塌方后發回災區最新畫面!》2018年獲短視頻類一等獎,《直播丨百色大暴雨引發山洪,公路塌方車輛被沖走!通訊員黃文秀發回現場視頻后卻不幸遇難……》獲移動直播類一等獎。這即是記者歷練“四力”、增強輿論引導力的生動實踐,又是得益于技術的加持,從而由“變道超車”實現“造道超車”,實現一部手機的突圍、地方媒體的突圍和紙媒轉型的突圍。由變道超車轉變為造道超車,獲得如此斐然成績,正得益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加持,成為紙媒在融媒體時代突圍的代表之一。
二是生產流程“流水線”。在融媒體時代,借助新技術平臺,傳統媒體機構優化產品生產流程,視頻、音頻、文字、圖畫等多樣新聞產品可實現“流水線”式生產,促進生產流程再造。2016年,在第13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廣西日報社將“中央廚房”全媒體生產的形態,應用到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報道中,在展會現場設立“兩會”全媒體直播中心。現場訪談的內容,報紙、網絡、新媒體等平臺即刻用文字、視頻、圖片的方式全部生產。現場還設置體驗區,觀眾戴上VR眼鏡,就可以看到生產出來的產品。
三是產品形態“社交化”。2020年年初,中央電視臺推出的《慢直播|與疫情賽跑——全景直擊武漢雷神山建設最前線》視頻直播,3000多萬人同時在線做了一回“云監工”。廣西日報—廣西云客戶端在一些應用場景中開始“試水”慢直播。如2018年,就將媒體直播平臺與高速路上的監控錄像通過技術方式“聯姻”,在五一、國慶等節假日里直播高速公路出行情況。用戶出門前通過客戶端實時了解路況信息,輕松選擇出行路線。2019年,在“壯族三月三”報道中,廣西日報—廣西云客戶端與運營商合作,使用沉浸式的5G技術應用,推出360度全景會場直播。
重塑媒體間全新組織方式
2020年12月30日,廣西云融媒體平臺V2.0順利通過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專家評審組的驗收。該平臺根據5G時代技術的發展,集成智能視頻生產、智能編輯器、智能媒資庫、智能審校、智能篩選等先進的AI生成工具,提供一整套“策、采、編、審、發”的媒體智能生產能力,通過實施中心圈、緊密圈、協同圈、共建圈“四圈深融”戰略,推動全區努力實現“融入一朵云、共建一矩陣、織就一張網、形成一盤棋”的“四個一”深化媒體融合布局目標。
一是內部傳播平臺“中心圈”。“中心圈”包括《廣西日報》及其旗下的廣西云客戶端、壯觀客戶端、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南國今報》、廣西云智慧云屏等所有傳播平臺。目前,廣西日報社正在籌建廣西云數字媒體集團,以互聯網智能生產力驅動數字傳媒發展,實施“數智融媒+生態系統”的戰略目標,以智媒中臺為核心,構建“58ABC”即5G、8K、AI(人工智能)、BD(大數據)、CC(云計算)的全新技術戰略格局,面向智能化、移動化、數據化發展。
二是融媒體中心聯動“緊密圈”。“緊密圈”指廣西云在開通廣西14個設區市、111個縣(市、區)客戶端的基礎上,與各市、縣融媒體中心密切聯動,組織重大選題報道,打通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最后一公里”。
在2020年全國兩會報道中,廣西日報—廣西云客戶端聯合14個設區市的電視臺和黨報,推出5G+VR直播迎兩會促生產的特別報道。在直播車上搭載720°環繞式VR攝像頭,通過運營商的高速5G網絡傳輸街區實時影像信息。用戶在手機上就能同步觀看廣西各地的繁華街景、如畫景點以及重點地標,共同見證廣西14城全力以“復”,加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和人們對喚醒消費活力的信心。
三是中央、省級媒體互動“協同圈”。“協同圈”指與中央主要媒體、各省級主流媒體的新媒體平臺以及其他互聯網平臺進行技術對接和宣傳互動。
利用互聯網媒體平臺與技術,廣西日報—廣西云客戶端與中央主要媒體、全國各省主流媒體的新媒體平臺,以及今日頭條、騰訊新聞、新浪新聞、微博、微信、抖音等頭部互聯網媒體做好互動對接,既在這些“流量大戶”做大廣西日報—廣西云客戶端影響力,唱響廣西好聲音,也將這些全國性媒體引進廣西,做好廣西報道。在2020年“壯族三月三”期間,廣西日報—廣西云客戶端搭起“云上對歌臺”,邀請廣東、浙江、安徽四省區,以及區內扶綏縣、岑溪市、鹿寨縣、橫縣4個旅游名縣的知名民歌手,演繹壯族山歌、岑溪牛娘戲、安徽黃梅戲、浙江畬族民歌、廣東粵劇等多種民歌及地方戲曲,通過5G連線直播,為全國網友奉獻一場別具韻味的“云對歌”。
四是境外媒體友好“共建圈”。“共建圈”則以東盟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媒體為主,拓展廣西云融媒體海外傳播渠道。
廣西是“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和中國—東盟合作的橋頭堡。為做好“一帶一路”的相關報道,近幾年,廣西日報—廣西云客戶端和東盟國家就媒體融合進行了更多層次的共同探索。2019年11月,廣西云·東盟(柬埔寨)國際傳播聯絡站在柬埔寨首都金邊建成啟動。2020年,廣西云·東盟(柬埔寨)國際傳播聯絡站獲得廣西黨委宣傳部頒發的“廣西對外傳播獎項目類一等獎”。廣西云·東盟(柬埔寨)國際傳播聯絡站在全國兩會、自治區兩會、東博會、峰會宣傳,以及扶貧抗疫上發揮外宣主渠道和帶頭示范作用。在第17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廣西云邀請東盟嘉賓參與,推出多語種節目《東盟外交官帶你看東博會》,獲得東盟多國外交官好評。目前,廣西日報社將在緬甸、印尼、泰國、菲律賓、老撾等國增設國際傳播聯絡站,實現“由點到面”的突破。
新建媒體全新發展業態
“出圈”一詞,是指某種文化脫離固有的傳播群體,向著其他圈層釋放影響的過程。從某種程度上講,主流媒體“出圈”,更多是基于5G時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
主動“出圈”豐富業態。201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出臺《廣西推進數字政府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決策分析科學化、內部管理精細化、公共服務高效化的數字政府”的工作目標。廣西日報社主動“出圈”,通過對內、對外傳播兩個“雙向互通接口”,打造“新聞+黨建/政務+服務”三大平臺,全方位、分層次深入廣西的數字政府、數字社會領域建設中,發揮主流媒體力量,重點規劃包括廣西云·政務服務、“問政廣西”等多個重要平臺的功能及服務升級,通過多個平臺的建設,推進發展“新聞+政務服務商務”功能、豐富媒體發展業態。同時,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現代化的“廣西樣本”添磚加瓦。
延伸融媒體中心外建業務。探索廣西云“云、部、站、心”共建共訓共享模式,推出融媒體九大產品服務方案,助力縣級融媒體中心提質增效。目前,已與自治區人大、自治區統戰部、南寧海關、廣西消防、南方電網廣西公司等40個中直區直單位、高校、城區合作建設融媒體中心。
共建政務服務平臺。以自治區政府網站集約化平臺重建為契機,積極推進與集約化平臺對接,打通了媒體云與廣西電子政務云的信息集納、編輯、發布三大功能板塊。目前,全區307家網站已遷移至新的集約化平臺,且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由廣西日報—廣西新聞網代運營的自治區人民政府網站,在“2020數字政府服務能力暨第十九屆中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中獲得全國省級政府網站第四。這是自2018年廣西新聞網代運營的自治區人民政府網站后,連續三年全國排名前5。
拓展媒體云服務功能。與自治區大數據與發展局對接全區政府網站集約化管理運營工作,加強對全區正在運行的580家政府網站和4000多家政務新媒體開展日常監控管理,滿足對接全區8000多個網站管理員業務咨詢和指導,24小時響應網民問答等服務。打通“廣西云·問政廣西”平臺與12345平臺,聯合推動與政府“互聯網+督查”系統對接,使之成為數字廣西建設標桿示范性項目等。
當前,隨著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和助力下,在媒體生產流程策、采、編、播、發整個流程進行再造過程中,技術因子影響力不斷上升。在媒體融合深度推進中,相關技術從“跟跑”這一配角正轉向“領跑”的主角地位,深刻改變了我國的媒體生態與傳播格局。媒體要開闊思路,在秉守內容為王時,堅持技術為道且為我所用,才能擴大傳播效果,促進媒體穩健發展。
作者系廣西日報社新媒體部主任、廣西新聞網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