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藍戈 劉福泉
摘要:典型人物報道是正能量傳播的重要形式,但在融媒體時代,典型人物報道的“標桿”作用漸趨于弱化,如何降低傳播姿態、優化情感體驗、消解傳播隔閡,已成為正能量傳播創新的關鍵。本文以《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杜富國先進事跡報道為例,梳理報道的新模式與新特點,探析融媒體時代正能量傳播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 典型人物報道 正能量傳播 《人民日報》
2018年10月11日,27歲的杜富國執行掃雷任務時,一枚加重手榴彈突然爆炸,危急時刻杜富國用身體擋住了沖擊波和彈片,戰友得救了,他卻失去了雙手和雙眼。事件發生后,《人民日報》隨即整版聚焦掃雷英雄杜富國的感人事跡,相關報道已經持續一年有余。在此期間相關報道可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事件發生后的初期,從中央到地方,從傳統媒體到新興媒體,都予以了重點關注,報道體裁以消息和通訊為主,引發社會強烈反響。隨著調研、采訪的深入,媒體報道進入新階段,由《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主導發力造勢,先后推出《致敬,無手的軍禮》《掃雷英雄杜富國演唱:〈當個英雄〉!》《杜富國,歸隊!》等一系列融媒體報道,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描繪了平凡又偉大的杜富國形象,影響力更大,傳播面更廣。
一、以內容取勝,典型人物報道的華麗轉身
《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杜富國先進事跡報道契合移動傳播時代場景化、多元化、社交化的需求,在內容層面強調視聽優先、形態多樣、創意精準,且兼具一定的審美價值,吸引了一大批年輕受眾。
1.從單面化到人性化。在早期典型人物報道中,“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占據主流,而真實立體的“人”較為缺失。到了融媒體時代,傳播技術的進步賦予了受眾更多話語權和選擇權,信息愈發依賴受眾通過互聯網來傳播。具體到典型人物報道上,受眾對“高大全”的形象認可度總體有限,類似雷鋒那樣感動幾代中國人的典型人物越來越少;同時,受眾在挖掘、解釋、傳播典型人物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最美教師”“網紅縣長”層出不窮,更多地體現了受眾自覺自愿的道德意識和貼近生活的精神追求。《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顯然也注意到了這些變化,并在杜富國先進事跡報道中有意降低話語姿態,淡化“高大全”的色彩。在2019年1月18日的報道《掃雷英雄杜富國演唱:〈當個英雄〉!》中,文章記錄了杜富國學習歌曲《當個英雄》的經過,配合了一段杜富國歌唱的MV,還原了鮮活生動的杜富國形象。其中,超乎尋常的理想境界被弱化,取而代之的則是敏而好學、平易近人的品格。通過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平民性、豐富性、鮮活性,反映了中國軍人崇尚榮譽、永遠向前的精神風貌,在降低傳播姿態的同時,讓受眾對杜富國先進事跡產生了更多共鳴。
2.從刻板化到柔性化。典型人物報道具有鮮明的宣傳性,長期以來具有嚴肅化、刻板化色彩及官方化言辭。然而,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受眾更樂于接受感性化、互動化、個性化的文本以及偏向視覺影像的內容形態,典型人物報道模式亟需調整和改變。《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的杜富國先進事跡報道主動迎合了受眾需求,以多元形態賦予典型人物報道以新鮮感。在2018年12月13日的報道《加油!杜富國!》中,記者采訪了受傷兩個月的杜富國,采取“圖文+短視頻”形式,講述雙手截肢、雙目失明的杜富國重新生活的艱難,以及對網友們關心與牽掛的感謝。報道引用“英雄,你的任務完成了,請幸福生活”“雖然沒有見過您,但班長您是我們的榜樣!”等網友回復,樸素而情感飽滿的語句中透露出對英雄的尊崇感,對中國有如此軍人的自豪感。由此,概念化的理想信念、英雄情懷被融入柔性化的表達中,更容易消解主流價值在大眾傳播場域中的距離感,引發受眾的深度情感共鳴。
3.從模塊化到故事化。傳統的典型人物報道多以消息和通訊體裁出現,注重宣傳說教式的理性灌輸,在及時性、專業性上優勢顯著,但在創新性、感染力上明顯不足。隨著媒介融合進程的加快,空洞的說教、過度的煽情越來越難以獲得受眾的認可,典型人物報道的“標桿”作用逐漸弱化。《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杜富國先進事跡報道立足于“深”“精”,以故事生動性、情節起伏性、細節可感性取勝,讓人物的真實形象成為報道的主體。在2019年5月23日的報道《杜富國,哭了》中,以視頻形式重現了杜富國無懼生死,用血肉之軀擋住沖擊波和彈片的驚心動魄,配以杜富國在雷場中的那聲“你退后,讓我來”,直擊億萬網友的淚腺;再結合“雖然手臂常有幻肢痛,但杜富國從未流過一滴淚,直到‘聽到戰友們為他錄制的祝福視頻時,眼淚才傾瀉而下”等細節,將受眾深深帶入杜富國的故事中,感受人物形象與時代精神,獲得與英雄面對面的浸潤式體驗。故事化傳播讓犧牲精神、奉獻精神、使命感等離普通人較“遠”的道德信念生動化呈現,讓受眾在認同與共鳴中接受意義共享,最終將這些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巧妙“借勢”,提高正能量傳播主體的輿論引導力
典型人物報道是正能量傳播的重要形式,但在融媒體時代,其“標桿”作用漸趨于弱化。對此,《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杜富國先進事跡”報道從“造勢”和“借勢”兩方面發力,讓正能量傳播更具影響力。
1.動態延伸報道鏈,釋放持續影響力。突發新聞無法策劃,但新聞離不開策劃。在融媒體時代,即時性、片段化的典型人物報道,不足以烘托正能量傳播的聲勢,釋放持久影響力。策劃大型、長期的新聞行動,動態延伸報道鏈已成為正能量傳播主體提高輿論引導力的應然之舉。《人民日報》杜富國先進事跡報道的第二階段即采取這種策略。2019年5月,距離杜富國受傷已經時隔半年,此前媒體對杜富國事跡的報道從個人成長、家庭生活、部隊履歷、英雄事跡等多角度切入,將平凡而偉大的中國軍人形象刻畫得具體生動,但就此結束似乎意猶未盡,如何更透徹地將杜富國所代表的精神意義傳遞給受眾?如何讓英雄被祝福、被銘記,而不是在對新聞熱點的追逐中被快速遺忘?《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率先發力造勢,于5月16日推出H5新媒體產品《新聞聯播動人一幕!他向總書記敬上特殊軍禮》,點燃受眾情緒;22日至24日,又連續推出致敬杜富國的三篇文章《致敬!無手的軍禮》《杜富國,哭了》《杜富國,歸隊!》,引發網友“刷屏”。同時,人民網、《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先后發聲:5月19日,人民網發表人物特稿《杜富國:勇于擔當的時代楷模》;20日,《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布人民微評《軍人個個是硬漢,何愁民不殷國不富?》,掀起網友“點贊”高潮。這一系列融媒體報道的背后,既有從杜富國高調的事跡和低調的生活形成的反差入手,進行的精心策劃;又有記者“走進”杜富國的長期追蹤與近距離采訪;還有在熱點式微后,對新聞性和正能量的堅守。新聞事件會不斷發展,受眾的認知也在不斷深化,從持續報道杜富國先進事跡開始,《人民日報》就是在發掘一座新聞“富礦”,盡管并非先發或獨家的報道媒體,卻能通過“長流水不斷線”的動態展現,讓正能量傳播更具影響力。
2.善于借勢,不斷引領網絡輿論熱點。近年來,《人民日報》積極構建媒體矩陣,拓展出網站、微信、微博、APP等多種載體,對正能量傳播的聲勢烘托起著基礎性作用。在杜富國先進事跡報道中,《人民日報》可謂打出了“組合拳”,通過各載體間的協調配合,既在傳統報紙上整版聚焦,又在“兩微一端”上推出新媒體產品,還在官方網站上同步專題報道,從講述英雄事跡,到關注人物生活,再到宣揚愛國、奉獻精神,不斷引領網絡輿論熱點。最終引發從地方到中央、從新興媒體到傳統媒體的共同關注,同向發力,使這一典型人物從線上延伸到線下,如在跟隨微信公眾號報道節奏的同時,《人民日報》官方微博還設置了“點贊致敬,我們的英雄杜富國”等互動議題,將對報道的關注引向深層互動,既能提高輿論宣傳的影響力,又能通過受眾反饋,為后續報道的節奏和內容把控指明方向。
三、融媒體報道,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
面對融媒時代的到來,《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杜富國先進事跡報道有著自己獨特的傳播理念,即以媒體聯動擴大信息覆蓋,以融媒體素養迎合受眾的多元需求,不斷拓展傳播空間。
1.聯動傳統與新興,擴大信息覆蓋。此次杜富國先進事跡報道,由《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主導,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協力完成,不僅載體眾多,構建形成了典型人物報道的立體化傳播矩陣,而且實現了內容互補,形成同頻共振。2019年12月1日,《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發布文章《這四個歪歪扭扭的字,登上熱搜了》,配合了一段短視頻,通過視頻中四個歪歪扭扭的字“永遠前進”,反映了杜富國的堅強與無畏,圖文并茂、以情動人,得到了各媒體的廣泛轉發。如央視新聞頻道針對杜富國寫下的四個字“永遠前進”,于12月2日在“面對面”欄目策劃推出專題節目——《杜富國:生活的戰場》;《解放軍報》微信公眾號于12月2日發表《杜富國,為什么要寫“永遠前進”》,短短10天,閱讀量超過1萬;還有騰訊新聞網于12月1日發表《今晚,與杜富國〈面對面〉》,引起廣泛關注。如果說以往典型人物報道是自上而下式的,那么此次報道則打破了這種路徑,呈現出更加平等化、互動化、多元化的網狀傳播格局:先推出新媒體產品引發關注,平面媒體及時跟進預熱;隨后,各新興媒體、網絡媒體進行轉載和再加工,形成二次轉化;最后,根據受眾反饋介入與調整報道方向,層層遞進,不斷增強傳播效果。
2.全媒體呈現,契合受眾個性化需求。傳播環境的變遷、報道樣式的豐富及受眾個性化閱讀的偏好,對典型人物報道提出了新要求。在杜富國先進事跡報道中,《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并不拘泥于簡單通訊體裁,而是融合了各種傳播符號,以全媒體呈現方式為受眾提供個性化、多元化的視聽體驗。2019年11月26日的報道《杜富國:從排雷英雄到生活強者》,專門轉載《新聞聯播》的相關視頻內容,回顧了杜富國不幸負傷時,戰友在其擔架旁不斷呼喊“杜富國 要挺住”“杜富國 要挺住”的感人故事,引發了廣大網友的討論和轉發。此外,還利用微信的鏈接傳播和資源優勢,對相關新聞進行轉發、整合,多角度、動態化講述杜富國的先進事跡,使報道更具深度與親民性。如2019年11月14日的報道《杜富國受傷一年后:一次打60針,被子仍要疊“豆腐塊”》,以視頻中疊得整整齊齊的“豆腐塊”和對十幾件假肢等輔助工具的特寫,呈現了杜富國的精神品質。上述報道多種表現方式互融,視聽體驗效果突出,契合年輕受眾的個性化需求,能夠有效彌合官方話語與民間話語的鴻溝,促進正能量宣傳在民間傳播場域的轉化,真正打破正能量傳播隔閡。
作者張藍戈系河北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劉福泉系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1]龐書緯.新中國成立70年典型人物報道的變遷:主體、受眾與目標[J].新聞與寫作,2019(10).
[2]楊娜.新媒體時代典型人物報道的話語轉向[J].傳媒,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