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嫻 張敏愉 羅光亮


摘要:目的?分析撳針配合藥物治療嬰幼兒過敏性鼻炎的療效。方法?回顧分析2019年9月—2021年3月期間收治的嬰幼兒過敏性鼻炎患兒75例,按就診先后順序分A組(30例)、B組(30例)、C組(15例),A組接受撳針聯合左西替利嗪治療,B組接受單純撳針治療,C組接受左西替利嗪治療,比較臨床療效、外周血清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EOSR)、鼻結膜炎相關生活質量問卷(RQLQ)、癥狀視覺模擬量表(VAS)、癥狀量化評分表、復發狀況。結果?A組總有效率96.67%高于B組60%、C組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療效60%低于C組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組間RQLQ評分、VAS評分、癥狀評分、EOSR指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A組RQLQ評分、VAS評分、癥狀評分低于B組、C組(P<0.05),C組RQLQ評分、VAS評分、癥狀評分低于B組(P<0.05),組間EOSR指標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撳針聯合左西替利嗪治療嬰幼兒過敏性鼻炎,可顯著緩解其疼痛指標、癥狀,疾病復發率低,療效比單一使用左西替利嗪或撳針治療更理想。
關鍵詞:撳針;左西替利嗪;過敏性鼻炎;嬰幼兒;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765.2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21)01-0064-03
WHO組織數據顯示[1],世界范圍中,大約有6億人患過敏性鼻炎(AR),其中嬰幼兒人群受影響最大。近年治療AR多采用西藥治療,雖可明顯緩解流鼻涕、打噴嚏、鼻癢等癥狀,但對鼻塞癥狀效果不明顯,且加之嬰幼兒患兒年齡小,服用藥物難度大,藥物副作用多等缺陷存在,導致西藥治療嬰幼兒AR疾病療效不理想。近年,不少中醫學者認為撳針治療嬰幼兒AR,效果更好。現納入75例嬰幼兒AR患兒分組觀察,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按就診先后順序分組75例嬰幼兒AR患兒。A組:年齡(1.3±0.4)歲;病程時間(15.3±0.4)個月,女12例,男18例。B組:年齡(1.4±0.5)歲,病程時間(15.8±0.5)個月;女13例,男17例。C組:年齡(1.4±0.4)歲;病程時間(15.6±0.4)個月;女7例,男8例。3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A組接受撳針聯合左西替利嗪治療,撳針治療方式:取雙側合谷、雙側肺俞、雙側風池、雙側迎香、印堂等穴位,常規消毒穴位局部后,用撳針(0.20 mm×0.9 mm)埋貼在相應穴位,將針尖撳入到皮內,用圓形膠布穩妥、平整的固定撳針邊緣,告知其每間隔3~4 h,按壓1次貼針位置,每次1~2 min,加強針感,控制刺激強度為患兒耐受則可,留針時間24 h,每周治療3次,隔日治療1次。持續治療1個月。再加以左西替利嗪(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0333,藥物規格:5 mg,生產廠商:蘇州東瑞制藥有限公司)治療,睡前口服,年齡>6歲者,5 mg/次,年齡≤6歲者,2.5 mg/次,持續治療1個月。
B組接受撳針治療,操作方式與A組撳針治療一致。C組接受左西替利嗪治療,操作方式與A組左西替利嗪藥物一致。
1.3?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2)治療前后抽取其空腹靜脈血液4 mL,用瑞氏染色法測定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比例(EOSR)。(3)治療前后用過敏性鼻炎癥狀量化表評估患兒癥狀,包含鼻癢、鼻塞、噴嚏等癥狀,分值為0-3分,評分越低越良好。(4)治療前后用視覺模擬評估表(VAS)評估患兒疼痛狀況,量表分值為0-10分(無癥狀-無法忍受)。(5)治療前后用鼻結膜炎相關生活質量問卷(RQLQ)評估患兒生活質量狀況,包含鼻部、眼部、情感、非鼻或眼癥狀、日常生活等方面,分值為0~3分,總分值為0~75分,評分越低越良好。
1.4?療效標準?依據《兒童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中AR疾病判定標準評估療效。顯效:患兒無下鼻甲腫脹、鼻塞、鼻癢、流涕、噴嚏等癥狀;有效:患兒鼻塞、鼻癢等癥狀得到改善,每日流鼻涕、噴嚏次數4~9次;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
1.5?統計學方法?RQLQ評分、VAS評分、癥狀評分、EOSR(計量數據,x±s)和治療療效(計數數據,%),輸入到統計學軟件(SPSS22.0版本)中,用t、χ2檢驗,若P<0.05,則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3組臨床療效比較?A組總有效率96.67%高于B組60%、C組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療效60%低于C組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3組治療前后RQLQ評分、VAS評分、癥狀評分、EOSR指標比較?治療前,組間RQLQ評分、VAS評分、癥狀評分、EOSR指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A組RQLQ評分、VAS評分、癥狀評分低于B組、C組(P<0.05),C組RQLQ評分、VAS評分、癥狀評分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EOSR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指因IgE參與的鼻黏膜非細菌感染性疾病[3],為I型變態反應,主要癥狀為打噴嚏、清水樣鼻涕、鼻塞、鼻癢等,多合并上氣道咳嗽綜合征、支氣管哮喘等疾病。研究報告稱[4],此疾病發病、病情發展均與機體中細胞因子、免疫活性細胞等有密切關系。此疾病發病后,輔助性T細胞1/Th2細胞的穩定性受到破壞,Th2功能上升,進而降低Th1功能,發生以Th2免疫反應的異常免疫應答,加大炎癥粘附因子等,炎癥細胞具聚集在鼻粘膜內,進而活化,生成過多炎癥介質[5]。
現臨床治療此疾病多采用抗組胺類藥物,但效果不太理想,且會發生口干、嗜睡等副作用,此類藥物的使用受到限制。本研究中各患者使用的左西替利嗪藥物,屬于新型非鎮靜性外周H1受體拮抗劑,給藥后,人體胃腸吸收速度較快,見效快,無需肝代謝,作用時間長,效果較為理想。但近年隨著中醫的崛起,單一采用左西替利嗪治療,其療效不及聯合中醫撳針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也顯示,B組療效60%低于C組70%,但同時,C組療效70%又不及A組96.67%,且A組在RQLQ評分、VAS評分、癥狀評分方面均優于B組、C組,表明在左西替利嗪治療基礎上,給予撳針治療,其效果非常理想。有關此點,張福蓉等學者[6]曾在2018年一篇報告中研討了兒童持續過敏性鼻炎疾病,結果顯示,A組療效92.3%高于C組71.4%(P<0.05),但A組92.3%與B組90%比較(P>0.05),表明撳針聯合藥物治療,效果比單一藥物治療更理想。本研究結果與之相符[6],筆者分析與撳針治療有很大的關系,撳針也稱皮內針療法、穴位埋針法,指皮內針刺入,并將其固定在腧穴位置的皮下或皮內,長時間留針,通過刺激穴位,而發揮治療效果,多適用于頻繁發作的疼痛疾病或慢性疾病[7-8];本研究中討論的嬰幼兒人群,因其年齡小,皮膚嬌嫩,患兒可能會出現“畏針”的狀況,拒絕治療。撳針較為小巧,針芯短小且細,視覺上不會讓患兒害怕。進針無疼痛,淺刺皮下,安全性高,患兒和家屬接受程度高。此外,通過留針時間,提升累積效應[9-10],發揮加強和維持療效的目的。
綜上,撳針聯合左西替利嗪治療嬰幼兒過敏性鼻炎,可顯著緩解其疼痛指標、癥狀,疾病復發率低,療效比單一使用左西替利嗪或撳針治療更理想。
參考文獻:
[1]范雅婷,王耀華,邵亮.撳針聯合雙百顆粒解除兒童過敏性鼻炎鼻塞癥狀的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19,34(4):57-59.
[2]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鼻科組,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鼻科學組、小兒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兒童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0年,重慶)[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1,46(1):7-8.
[3]王基旺.左西替利嗪對比鹽酸曲普利啶治療兒童變異性鼻炎的隨機對照研究[J].世界臨床藥物,2019,40(7):497-501.
[4]吳俊超,楊靜清,宋道兵,等.左西替利嗪治療兒童變應性鼻炎并發哮喘的療效及安全性[J].兒科藥學雜志,2017,23(12):9-15.
[5]鄭文偉,陳曉紅,李海同,等.玉屏風顆粒聯合左西替利嗪治療過敏性鼻炎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7,55(10):73-75.
[6]張福蓉,金榮疆,劉利,等.撳針配合藥物治療兒童過敏性鼻炎的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8,37(5):67-71.
[7]劉兆芳,逄明杰.用枸地氯雷他定和左西替利嗪治療變應性鼻炎的效果對比[J].當代醫藥論叢,2016,14(11):167-168.
[8]王基旺.左西替利嗪對比鹽酸曲普利啶治療兒童變異性鼻炎的隨機對照研究[J].世界臨床藥物,2019,40(7):497-501.
[9]范雅婷,王耀華,邵亮.撳針聯合雙百顆粒解除兒童過敏性鼻炎鼻塞癥狀的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19,34(4):547-549.
[10]石磊,曲中源,張琦,冷輝.基于絡病理論撳針治療兒童過敏性鼻炎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9,11(1):66-69.[JX*1]
(收稿日期:20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