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青
摘要:《河南日報》探訪中原“紅色地圖”系列報道以紅色遺址為線索,追溯中國共產黨成立98年來的崢嶸歲月,展現新中國從積貧積弱到繁榮富強的時代風采。此系列報道以精準策劃做足紙媒影響力,以深度報道多層次、多角度展示新時代眾生相,以新媒體技術點亮紅色印記,為融媒時代黨報重大主題報道提供了典型案例。
關鍵詞:融媒時代 黨報 紅色主題 系列報道
2019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8周年。從初春到盛夏,《河南日報》精心策劃,聯合河南省委黨史研究室,由54名記者組成18路采訪分隊,踏訪16.7萬平方公里的紅色地圖,追溯中國共產黨成立98年來的崢嶸歲月,展現新中國從積貧積弱到繁榮富強的時代風采。探訪中原“紅色地圖”系列報道秉持傳承紅色基因使命,契合融媒時代發展,在省內外引起熱烈反響。從2019年7月1日的《探訪李大釗鄭州講學舊址》開篇,到12月19日的《訪寶豐縣中共中央中原局舊址》結束,系列報道每周1~3期,共更新36期。每期由報紙版和全媒體版組成,分別在《河南日報》和大河網以整版報道和專欄形式推出,其中,全媒體版面向各大媒體平臺,僅河南日報客戶端每期閱讀量就超過了2萬。筆者以探訪中原“紅色地圖”系列報道為例,探索融媒時代黨報如何傳承紅色基因,最大限度利用媒介資源影響讀者,放大重大主題宣傳效果。
一、戰有準備,策劃先行
一場紅色主題報道的新聞策劃考驗著地方黨報的整體呈現力、串聯力和創新力。此次探訪中原“紅色地圖”系列報道,充分發揮了《河南日報》大處著眼、高處落筆的策劃經驗和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的能力,既能喚醒讀者的紅色記憶,也能展示新時代風采。
1.以小切口體現大議題:用紅色地圖映照社會變遷。面對中國共產黨成立98周年這樣的重大時代命題,戰有準備、策劃先行,是黨報適應讀者需求、提升輿論引導力的重要遵循。98年的風雨可以報道的太多。從歷史聯系來看,早在1921年,李大釗就來到鄭州鐵路職工學校講學,傳播革命真理,自此,河南留下了無數革命史料與紅色遺址;從現實發展看,河南作為全國重要交通樞紐和信息中心,正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交通優勢、經濟優勢,逐步發展和強大。為此,《河南日報》選擇以小切口體現大議題,主創團隊從2019年初開始策劃此系列,先通過資料儲備和年度大事件找選題,經過頭腦風暴、專家解讀、交流研討,確定了“改革開放”“一帶一路”“抗日戰爭”“精準扶貧”等36個重大議題;而后從紅色遺址入手,以此作為顯著象征中國共產黨成立98周年時代變遷的地標點,其中包括新四軍杜崗會師舊址、豫西革命紀念館、抗大四分校舊址等,它們都曾在98年中引領進程、弄潮時代;最后以平民化姿態來報道,講故事、找細節,例如一張革命英雄的舊照片、一段英雄后人的自白。如此,以地標點為引,探訪其歷史、報道其現狀、展望其未來,既能跳脫出重大主題報道硬性說教和過度渲染的窠臼,又能以可讀性、故事性吸引讀者目光,喚醒歷史記憶。
2.以創新性做足影響力:超前思維和求異思維互融。重大主題報道規模較大、導向性強,新聞策劃多從大處著眼、高處落筆,容易形成固定報道模式,如長征紀念報道多是典型人物報道、改革開放報道多是成就報道,受眾接受起來總感覺“新瓶裝舊酒”。探訪中原“紅色地圖”系列報道將策劃重點放在創新上,選取從1921年到2019年的重大相關事件,以實地走訪和具體事例追憶革命歲月,讓讀者在比較中體會時代變遷,且每期與每期相互呼應,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8周年留下了一段真實、立體、全面的影像圖卷。
2019年9月13日是抗戰勝利74周年的紀念日,當眾多媒體都在“憶往昔”時,探訪中原系列卻推出了一篇關注當下的報道《探訪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舊址》,這篇3200字的稿件,不僅記錄了抗大四分校的創辦與發展,更見證了這一紅色故里所在地的“新顏”:近年來,李寨鎮以紅色記憶為主題,全力打造以“一村二館二園”為核心的紅色教育基地,在紅色基因傳承中譜寫鄉村發展新篇章,用受訪者的描述就是“現在村里道路平整寬闊,到處干干凈凈,村民整體素質都比以前高了很多”。稿件打破同題材報道的思維定式,既眼光獨到、思維開闊,又描寫細膩、現場感十足,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除了報紙版面內容,此次報道在移動端還配發了多條記錄抗大四分校舊址的短視頻,動態畫面與靜態場景相互印證,收獲了網友的大量點贊和好評。
二、深度報道,凸顯更高新聞品質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獨特基因,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河南日報》通過由點及面的呈示、時空交織的敘事、大量的細節潤色,賦予探訪中原“紅色地圖”系列報道更強的可讀性、內涵性,有效拉近了紅色文化與讀者的距離。
1.由點及面:在層層推進中聚焦。從最初確定由紅色遺址入手,對記者團隊而言,便意味著行程的勞累和采訪的艱難。紅色遺址多是革命老區,地理偏遠,交通不便,而且較難尋覓曾經經歷過革命崢嶸歲月的合適的受訪者。將目光聚焦到這些大多媒體眼中的價值洼地,是一次既大膽也“輕松”的選擇。一方面,紅色遺址是見證中國共產黨成長的特殊存在,如果要在河南省的版圖上,尋找出一些標志性的地點,能夠激起全民集體回憶和深層情感,釋放出超越時空的精神力量,紅色遺址無疑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盡管近年來“三下鄉”“走基層”類報道遍地開花,但真正切入基層肌理的報道并不多見。探訪中原“紅色地圖”系列報道站在更深層面看待紅色遺址,如第34期《探訪臺前縣劉鄧大軍渡黃河紀念地》,通過受訪者的自述來還原劉鄧大軍南渡黃河的往事,讓以往報道中孤立的受訪者以群像出現,讓讀者品讀革命歷史的光輝歲月,以平等之姿帶給讀者以震撼、自豪等情愫。當紅色遺址與革命英雄、社會發展相糅合,將以其動態性緊扣社會熱點,吸引讀者關注;以其延伸性喚起讀者情緒,喚醒紅色記憶;以其思辨性看到事件本質,成為紅色故里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具體注解。
2.時空交織:講好中原紅色故事。對普通讀者而言,紅色遺址更多是一種獨特景觀,如豫西革命紀念館、抗大四分校舊址、八路軍豫北辦事處舊址等,總能帶來端莊威嚴、高山仰止之感,似乎與普通人相距甚遠。而此次探訪中原“紅色地圖”系列報道,變宏大敘事為具體可感的紅色故事,通過視角的拉近和獨特的敘事結構,將紅色遺址置于中國共產黨98年崢嶸歲月的時空坐標軸上,帶給讀者豐富的審美感知。在時間上,紅色遺址的經歷折射時代變遷,時代變遷也影響紅色遺址,如第1期報道李大釗在鄭州講學,此段歷史是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初;第8期的紅二十五軍創建鄂豫陜革命根據地,背景是1934-1936年的紅軍萬里長征;第27期楊靖宇誓死不屈、血灑沙場的感人事跡,背景是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通過這些或潤物無聲或感人至深的時間敘事,織就了一幅中國共產黨98年的巍峨成長史。在空間上,紅色遺址多地處偏遠山區,地理上的阻隔疏遠了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但報道中所描繪的一處處鮮活感人的紅色故事與時代變遷相互契合,河南省發展進步的形象被完美呈現,拉近了與讀者的心理距離。
3.細節增色:凸顯更高新聞品質。細節運用是提升新聞品質的重要手段之一,這就要求媒體有敏銳的洞察力和發現力,除了要確保細節的新聞性,獨特性也非常重要,有了亮點增色,才能更好地深化主題,提升新聞品質。縱觀探訪中原“紅色地圖”系列報道36期內容,選題各有不同、語言各有特色,但無一例外都成功運用了新聞細節,讓報道更具可讀性和感染力,也讓讀者更易品讀出蘊藏其中的思想意義和精神力量。如第2期老鐵路工人接受采訪時,說人們出門都是乘坐“和諧號”“復興號”高鐵,“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啊”;第6期介紹蔣先云烈士生平事跡時,用圖片特別展示了1927年奉軍在河南臨潁與北伐軍作戰時使用的坦克,以凸顯戰斗的慘烈和蔣先云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第9期的曹門革命紅學辦在三間土坯房內,報道用視頻專門呈現了這三間布滿磚縫裂紋的土坯房。這些細節并非空穴來風,而是記者們主動追蹤和深入紅色遺址所在地,親歷紅色遺址,寫就大量主稿和配合稿,“走出來”和“悟出來”的,或再現革命往事,或呈現當地人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蘊藏無盡人文情懷,正是這些細微的筆觸,使以往報道中刻板的紅色遺跡鮮活起來,獲得生動的襯托和印證。
三、用新技術響亮發聲
全媒體的發展為地方黨報增強傳播力帶來了更多可能,探訪中原“紅色地圖”系列報道利用新渠道、新技術,讓紅色文化以更生動、更快速、更便捷的形式直抵讀者,為點亮紅色記憶、放大宣傳效果提供了有利條件。
1.借力合作,響亮發聲:善用多媒體互動共舉。隨著網絡和新媒體技術的演進,媒體間的界限趨于弱化,信息傳播實現了更廣泛的時空覆蓋、更密集的生產主體、更多元的傳播渠道。曾經主流媒體獨領芳華的輿論場,日益呈現多種媒體百花齊放之姿,如果主流媒體不能摒棄慣性思維,及時拓展新傳播渠道,必將導致主流聲音的失位。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早在2016年就開始謀劃融媒體中心建設,至2019年6月,“中央廚房”版本從 1.0躍升至3.0、河南日報客戶端2.0版正式上線、與全省18個省轄市黨報全流程融合,這一系列媒體融合舉措,也成為《河南日報》整合資源、響亮發聲的重要依托。此次探訪中原“紅色地圖”系列報道全媒體版面向各大媒體平臺,僅新浪新聞、騰訊新聞、河南日報客戶端的每期閱讀量就超過了2萬次;同時,還在報紙版配發二維碼,讀者只需用移動設備掃描二維碼,就能登錄河南日報客戶端,發現更多延伸內容,參與網友討論。由此,報道傳播實現了多媒體互動共舉的聚合效應,不但提升了報道分量、延伸了傳播鏈條,也極大提升了黨報的輿論引導力。
2.多元集成,立體傳播:融媒報道的典型經驗。萬物互聯的信息時代,新媒體以開放性、技術性、共享性成為時代寵兒,并與傳統媒體呈現競合發展之勢,這也成為黨報轉型發展的重要前提。目前,《河南日報》擁有“三端一報兩平臺”的融媒體矩陣,覆蓋受眾超7000萬,以該融媒體矩陣為依托,探訪中原“紅色地圖”系列報道在策劃之初,就有著明確的融媒體報道指向。在具體操作上,從資料搜集到記者現場采訪,都有著融媒報道意識,除了注重圖片拍攝、視頻攝制,還借力河南日報客戶端進行音視頻直播。在報紙刊登報道時,大河網、河南日報客戶端會同步推出相關專題,包含高清圖集、H5產品、網友熱議的精彩話語等,讓報道更加鮮活立體,也給讀者帶來更加豐富的體驗,很多讀者感慨,黨報也可以這么時尚與接地氣。當然,媒體融合并非單純地利用新技術,更要利用新技術創新報道形式,賦予報道更強的新聞性、精品性、創新性,使其更能吸引吸附讀者,進一步釋放報道影響力。如讀者在閱讀探訪中原“紅色地圖”系列報道后,可以在河南日報客戶端評論留言,甚至直接@相關記者,并隨時收到回復,為報道的進一步深化和發酵提供了角度和空間,這就為報道吸引更多讀者、創造更大價值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作者單位 商丘師范學院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孟燕,常新喜.融媒時代紙媒民生新聞報道的轉型——以齊魯晚報“我為濟南閱卷”系列報道為例[J].青年記者,2019(13).
[2]賈寶元.新時代主流媒體報道典型經驗的創新實踐——以《法制日報》“楓橋經驗”系列報道為例[J].傳媒,2018(15).
[3]喻季欣.讓“亮點”在有“層次”的遞進中聚焦——從近年“中國新聞獎”系列報道一等獎獲獎作品說起[J].新聞與寫作,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