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

摘要:當前,基層融媒體建設日益成為各地政府的重要議題,而資源的集中化整合是實踐中的難點。對此,山西省在縣級融媒體建設中進行了系統規劃,利用政策、資本、技術、人才等多元力量的交織互動,探索出了“四屏兩聲”、資源互通、多元業務等實踐形式,實現了受眾全面覆蓋、信息全效傳播、跨界聯動服務,建構出富有特色的地方媒體生態系統。不過,在縣級自主空間、資金人員分配、平臺功能完善方面,山西實踐仍然有值得反思與進步的空間。
關鍵詞:縣級融媒體 集約化 山西模式
當前,我國媒體融合建設正在自中央向地方下沉延伸,基層融媒體建設成為各地政府關注的重要議題。縣級媒體在融合建設上存在資源不足、人才短缺等天然劣勢,更需要自上而下進行集中化的調度與整合。自2018年以來,山西省在縣級融媒體建設方面不斷探索、加強實踐,推進了政策、資本、技術、人才等多股力量的整合動員,建構出一套富有“集約化”概念的地方媒體生態系統,實現了受眾的全面覆蓋、信息的全效傳播,并且提高了線下的跨界聯動能力,取得了較好的媒體實踐成效。
一、山西省縣級融媒體實踐中的多元力量
媒體融合的過程并非遵從單一的線性邏輯,而是在政治、技術、市場、人才等多元力量的交織互動下推進而成,共同構成一個動態、復雜、多維的力量網絡。山西省在縣級融媒體建設實踐中進行了系統性的規劃,政策、資本、人才在整個縣級融媒體建設過程中,無一不扮演著重要角色。
1.政策:方向指引與實踐背書。縣級融媒體建設是一場從中央到地方的意識形態工程。2018年8月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明確了這一議題在國家層面的戰略價值。同年11月,中央通過了《關于加強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意見》,對縣級融媒體建設做出了指導性的戰略部署。隨后,《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規范》《縣級融媒體中心網絡安全規范》等細則標準相繼頒布,為縣級融媒體的具體運行提供指導。中央精神下沉到地方,山西省政府對縣級融媒體建設開設了專題研討,因地制宜設計實施方案,部署“縣級臺聯盟”試點工作,為省內縣級融媒體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加速融合步伐。截至2019年1月,山西省39個縣融媒體中心作為首批啟動項目已經全部揭牌。黨中央和省政府的全方位政策支持,為山西省縣級融媒體建設提供了方向指引、資源支持以及實踐背書,讓縣級媒體在“敢作敢為”的同時也能“有的放矢”,在引導縣級媒體主體性和主動性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資本:內部整合與外部引入。山西廣播電視臺和山西日報社共同發起成立山西云媒體發展有限公司,各自占股51%和49%,隨后共同建成山西媒體智慧云平臺,在承擔省級“中央廚房”功能的同時,也成為山西省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總控中心。“廣電+報業”的共建模式,有效地將省市縣級資源進行集中化整合,充分發揮廣電和報業各自的優勢與資源。云平臺起到總指揮作用,統一引導縣級融媒體建設發展,避免了重復建設下的職責不明;不同層級的內容匯聚于此,可以更好地進行內容向縣級融媒體的分發與傳播;廣電與報業以幾乎對半的股權成立公司,不僅有利于縣級融媒體實踐中媒介多元形態的融合,也更有利于適應數字化轉型升級,生產以受眾為導向(利潤驅動)的優質內容。
除了整合內部資源外,山西省還積極引入外部力量。山西媒體智慧云平臺和山西聯通、華為等企業簽署協議達成合作,搭建視頻業務研發基地,推出了融媒體智慧TV等終端服務產品,共同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向縱深發展。作為一家電信運營企業,山西聯通覆蓋鄉村的全光纖雙向互動網絡有利于基層輿情傳播生態的建設,而華為的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也為資源共享帶來便利,有利于實現縣級融媒體智能化服務。山西省積極引用企業技術資本的舉措,有助于把5G、大數據等互聯網新技術投入到實踐中,更好地開展信息服務,改善當地居民的內容體驗。
3.人才:基層力量的優化與釋放。作為走在業務最前端的一環,人才決定著融媒體建設落地基層的適用性、創造性和實操性,是縣級融媒體建設中的關鍵力量。對此,山西省展開了優化融合人才的工作和計劃,架構出一套立體多層的人才培養體系。第一,強化理論學習。山西省宣傳部定期開設融媒體相關培訓和講座,組織縣市兩級人員進行學習,強化對理論思想的掌握。第二,加強實踐調研。山西省縣級基層領導多次組織員工到沿海較發達地區實地調研,并在每個市里選取一處作為“樣板”,著力打造帶頭模范,增強人才動員力量。第三,培育人才轉型,山西省各縣市紛紛開設相關課程,提高員工融媒體技術操作能力,培養其處理圖片、文字、音視頻、網絡等工作技能,向全媒體人才轉型。第四,引進新鮮血液。山西媒體智慧云平臺積極爭取人員編制,對外公開招聘融媒人才,截至2019年11月,公司員工平均年齡29.8歲,全員學歷本科以上,其中還包括一名山西省學術帶頭人。第五,加強激勵機制。在人才管理上,山西省建立了更為完善的薪酬激勵機制,加速人才和廣電、報業的內部流動,并且嚴格落實“目標—責任”制度,全方位對員工進行評估考核。
二、山西省縣級融媒體的集約化實踐形式
在上述多方資源和力量的整合下,山西省縣級融媒體探索出了“四屏兩聲” 、資源互通、多元業務等實踐形式,實現了受眾全面覆蓋、信息全效傳播、跨界聯動服務,建構出富有特色的地方媒體生態系統。
1.受眾全面覆蓋:“四屏兩聲”交叉傳播策略。融合實踐中,地方媒體的傳播技術和硬件設施不斷提高,為適應用戶不同的終端類別,山西省采用交叉覆蓋的媒介策略,創造性地提出“四屏兩聲”模式,“四屏”為電視屏、手機屏、車載電視屏和電腦屏,“兩聲”指室外大喇叭和室內小喇叭,多媒體融會貫通,形成了一個多樣、動態、滲透的傳播生態圈。在省級融媒體中心的統籌下,山西省縣級融媒體找到著力點,依托“四屏兩聲”的渠道模式,實現了空間和渠道上的受眾全覆蓋,使信息嫁接到群眾多樣的生活場景之中,極大地提高了用戶的黏性和慣性,牢牢占領了新興媒體輿論高地。
2.信息資源共享:專題矩陣全效共享傳播。山西省充分發揮融媒體的優勢,加強縣級媒體與上級媒體的信息互動,依托新媒體平臺建立山西傳媒矩陣,助力全效傳播。依托山西云平臺的調控,省市級的報道都會即時推送至縣級媒體,解決了縣級媒體資源匱乏、力量薄弱的生產壓力問題,如《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一年來》等內容作品的下沉推廣。而且山西云平臺打通了縣級媒體信息向上輸送的渠道,縣級媒體制作的H5、短視頻、動畫等內容,也借助平臺內部的共享模式得以實現更廣泛的傳播,如截至2019年,河曲縣上傳素材總計近2500條。在這樣上下聯通的傳播格局中,山西省構建出一套極具影響力和引導力的傳播矩陣。
3.業務多元經營:跨界服務線上線下聯動。山西省縣級融媒體積極拓展業務領域,主動進行跨界合作,打造“媒體+政務+服務”的智慧媒體形態,滿足人民的多樣化需求。以山西省石樓縣為例,作為市內選定的縣級融媒體試點縣,石樓縣開設了“愛石樓”APP和微石樓公眾號,整合縣內擁有的各項資源,細分出新聞、服務、政務、廣播、電視等不同欄目,極大地延伸了縣級媒體的功能定義。在山西媒體智慧云平臺的調度下,山西省還在2018年春節舉辦了“在云端 守護回家路”的線下公益活動,與交通部、宣傳部等部門合作,為春運期間高速路段事故傷者提供及時免費的救援服務。山西省縣級媒體在民生服務、移動政務、信息公開、公益教育等方面的實踐探索,有利于加速其轉型升級,樹立公信力、拓寬影響力。
三、集約化視角下山西縣級融媒體的實踐反思
盡管集約化的縣級融媒模式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但也存在一些機制、資源和技術等方面的局限性,在實踐中逐步暴露出來,值得引起反思。
1.縣級媒體個性化受限。集約化的融媒實踐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縣級單位的個性化創造。縣級資源生產力本就相對不足,山西傳媒智慧云平臺成立后,縣級媒體對于國家和省市級新聞的播報從“定時”轉向“即時”,豐富的素材和惰性思維沖淡了縣級媒體生產本土原創新聞的動機,容易形成“省市級—縣級”的單項輸送模式,淪為“空殼”復讀機。此外,截至2019年4月,山西省共有96家縣級廣電媒體,而云控平臺作為省內唯一的調度機構,并不能及時響應各個縣的個性化需求,因此,在縣媒適用性融合方案的定制上,極容易出現“缺位”狀況。
2.資金和人員協調困難。在山西省的融媒實踐中,針對縣級媒體的資金和人員的協調分配仍存在問題。盡管有山西媒體智慧云平臺的調控與引導,但落實到實踐層面,縣級融媒體中心主要還是依靠當地政府的資金支持以及自主運營的營收。然而,一些縣級媒體發展水平較落后,財政支持不足,在自身難保的前提下,建設融媒體中心更是顯得有些“不接地氣”,貧困縣更是難以響應融媒體建設的要求。此外,具體到業務層面,融媒體涉及音視頻、直播、互聯網等多項領域,也存在許多跨界合作項目,因此在具體的對接和分配上,也存在人員不夠用、項目盯得不夠緊的問題。
3.技術平臺功能待完善。目前,山西省縣級融媒體建設如火如荼,各地一窩蜂地開設了自己的公眾號、服務號、微博號、抖音號,有條件的縣級媒體還自行開發了APP客戶端。地方媒體的服務應用看似“五臟俱全”、應有盡有,但實則存在功能和運營不完善的問題,如信息更新滯緩、功能按鈕架空等。值得注意的是,融媒體依托新興技術驅動,大部分產品需要投入相應的開發力度,不斷迭代升級,以用戶體驗為中心進行內容打造。因此,在橫向擴充服務疆域的同時,縣級融媒體也要精心開墾每一片“耕地”,規避功能缺陷,更好地服務人民。
四、結語
山西省縣級融媒體建設的最大特點在于集約化思維框架,有利于以較高的性價比達成一定的規模效益。結合山西自身的發展特點,山西省縣級融媒體調動多元力量,整合多方資源,以政策為引導,以資本為驅動,以技術為支撐,以人才為鞭策,在山西云媒體的總控協調下,打通媒體融合發展的“最后一公里”,在基層輿論陣地中占領高地。然而,在具體實踐中,縣級融媒體建設也逐漸暴露出自主性差、個性化低、功能匱乏等問題。對此,山西省可加強構建更有針對性的科學發展方案,對模范省份的融合模式進行實地考察,諸如縣級主導模式、市場引導模式等,再結合本土特點彌補當下傳播機制中的桎梏與不足,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融合路徑,更好地引導群眾、服務群眾。
作者系山西傳媒學院副教授
本文系2019年度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山西省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現狀及發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9B419)、2018年度山西傳媒學院校級青年基金“互聯網思維下山西廣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謝新洲,朱垚穎,宋琢謝.縣級媒體融合的現狀、路徑與問題研究——基于全國問卷調查和四縣融媒體中心實地調研[J].新聞記者,2019(03).
[2]沙垚.資本、政治、主體:多元視角下的縣級媒體融合實踐——以A縣融媒體中心建設為樣本的案例研究[J].新聞大學,2019(11).
[3]王斌.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山西實踐[J].新聞戰線,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