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學軍

近年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統籌利用各類教育培訓資源,深入開展農民教育培訓,不斷提升教育培訓質量,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為全面、科學、準確地反映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情況和發展水平,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大力支持下,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和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組織編寫了《2020年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報告》由總論和四個專論組成,專論包括高素質農民發展基本情況、農民教育培訓情況、農業職業教育年度發展情況、高素質農民發展對策與建議。
《報告》在總結全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開展情況的基礎上,通過對全國30個省、164個區縣、近萬名高素質農民開展問卷調查,基本摸清了2019年高素質農民發展情況,重點測算了高素質農民發展指數,研究分析了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整體情況、地區間差異及影響因素,探討提出了促進高素質農民發展的對策建議。總體上看,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主要有以下八個方面特點。
一是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全面推進。2020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啟動實施國家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中央財政投入23億元支持各地培育高素質農民,基本實現農業縣全覆蓋,重點培育產業扶貧帶頭人、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經營者、返鄉入鄉創新創業者和專業種養加能手。2019年,國家農民教育培訓專項工程共培養高素質農民93萬人。同時,各地也積極開展農業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努力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和科學種養水平。
二是農民職業教育發展實現重大突破。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引下,農業農村部、教育部聯合啟動實施“百萬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行動計劃”,面向現職農村“兩委”班子成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返鄉農民工等重點群體,積極培養接受學歷職業教育、具備市場開拓意識、能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帶領農民增收致富的高素質農民。在各地農業農村和教育部門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全國高職擴招共招收農民學員3.5萬人,村支兩委6000余人。高職擴招為農民打開了接受系統職業教育的大門。
三是高素質農民發展總體穩中向好。對高素質農民發展指數30個三級指標的分析表明,2020年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指數得分為0.4872,與2019年矯正結果相比提高0.81%,說明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水平穩中有升。以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時間節點建立理想值,2020年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指數得分為62.72分。地區之間高素質農民發展程度存在差異。東部地區因隊伍發展和產業水平優勢而領先,東北地區的隊伍發展和示范帶動相對較弱,西部地區的產業水平相對滯后。發展指數在全國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為安徽省、江蘇省、河南省、山東省、上海市。
四是高素質農民隊伍質量結構持續優化。從從業經驗和來源看,全國90%以上高素質農民從業時間在5年以上,并接受了農業相關培訓,農業生產經營經驗豐富;近50%的高素質農民為新生力量,其中進城務工返鄉人員和大中專畢業生為主體,高素質農民后備力量較為充足。從年齡結構看,全國近70%的高素質農民年齡在36-54歲之間,與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相比,高素質農民是一支年輕的隊伍。從受教育程度來看,全國超過45%的高素質農民受教育程度為高中及以上,約20%的高素質農民正在接受學歷教育,高素質農民的教育水平較高。從職業技術水平來看,全國超過15%的高素質農民獲得農民技術人員職稱,超過10%的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
五是高素質農民產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超過50%的高素質農民為規模經營農戶,家庭土地平均經營規模為140畝,遠遠高于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規模經營農戶占比。超過50%的高素質農民實現了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生產,并通過加入合作社或農業企業不斷提升組織化程度。采取節水農業灌溉、減施化肥或農藥、實行畜禽糞便、秸稈和農膜資源化利用的比例分別約為30%、50%和70%,近25%的高素質農民擁有綠色農產品標識,高素質農民在“一控兩減三基本”、綠色發展等方面表現較好。超過40%的高素質農民通過互聯網購買農資或銷售農產品,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水平持續提升。
六是高素質農民收入水平有所提升。2019年高素質農民的農業生產經營人均純收入達到3.30萬元,相當于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4萬元)的78%,是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萬元)的2.06倍。27.76%的高素質農民農業生產經營純收入大于等于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2018年,高素質農民人均農業純收入提高了5.43%。
七是高素質農民示范帶動有效發揮。近20%的高素質農民擔任村干部,超過15%的高素質農民獲得縣級及以上榮譽或獎勵,超過60%的高素質農民對周邊農戶起到了輻射帶動作用。高素質農民主要給周邊農戶提供農業技術指導、統一購買農資和銷售農產品、提供農業信息服務等,他們在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帶動廣大農民共同進步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八是高素質農民發展環境有待優化。2019年中央財政進一步加大支農投入,持續優化財政支農投入供給,農業農村部等有關部委和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持力度,農民教育培訓政策不斷健全,農業農村人才激勵措施不斷完善,這些為高素質農民發展和隊伍壯大提供了良好環境。但是高素質農民發展依然存在薄弱環節。例如,在有貸款需求的高素質農民中,仍有30%的未獲得貸款;高素質農民中僅有12.06%的享受城鎮職工養老保障,8.39%的享受到城鎮職工醫保。這些都需要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此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高素質農民發展造成一定影響。調查樣本顯示,75%以上的高素質農民在農業生產環節、經營銷售環節受到疫情影響,主要是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運輸受阻、農產品需求下降。近30%的高素質農民表示,未來將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或縮小生產規模。
為此我們建議,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高素質農民隊伍建設的大背景下,各地需要充分認識高素質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穩定的投入機制、持續加大投入,確保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穩定持續開展;促進農民培訓與中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滿足農民學習需求,貫通高素質農民人才成長通道;針對不同地區高素質農民發展制約因素,分類施策,提升高素質農民培育質量,探索高素質農民發展新途徑;強化資金、技術、保險等方面支持,創造有利于高素質農民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
農民教育培訓使命崇高、任務艱巨、意義深遠。展望十四五,隨著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深入持續開展、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進一步加大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高素質農民的隊伍規模將快速壯大,發展水平將不斷進步,高素質農民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支撐作用將日益突出!讓我們攜起手來,全社會一起努力,共同推動農民教育培訓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高素質農民隊伍,為鄉村全面振興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