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宇

2020年9月,筆者先后赴吉林、黑龍江、安徽、河南、四川等地進行農民中職教育專題調研。調研的核心問題是:農廣校還要不要辦中職?農民中職教育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調研歷時12天,走訪5省2所市級校、9所縣級校,就以上問題同沿途各級校負責人深入交換意見。
一、沿途校農民中職教育辦學現狀及分析
此次調研的農廣校,大部分是各省8月份報送的農民中職教育教學改革推薦校。11所調研單位中,除洛陽市農廣校外,其他10所農廣校均舉辦農民中職。總體來看,各校的辦學有實力、有活力、有動力。
(一)有實力,表現為有專門隊伍,有辦學經費
各校在崗專職教師少則4—5人,多則30余人,專職教師在10人以上的農廣校過半數。作為一線教學單位,有優秀師資是硬道理,是承接各類教學任務、做強做精專門機構的前提。校長年富力強、有思路有做法,11位農廣校校長中,50歲以下的達9人,最年輕的四川樂至縣農廣校校長38歲。基層校辦得好不好,關鍵靠校長。這些校長從事農廣校工作的時間盡管長短不一,但都有農廣情懷和擔當,有農民教育培訓的深入認識和獨到見解,有辦校的能力、資源和手段。舉辦中職的10所基層校中,3所有專門經費渠道,其他7所雖無經費,但也銜接各類培訓項目實現持續培養,把農民中職辦得有聲有色。
(二)有活力,表現為辦學種類豐富,不斷開拓創新
各基層校緊密圍繞當地農業農村中心工作,結合主導產業發展和農民發展舉辦各類教育培訓。其中吉林長春和樺甸、黑龍江安達、安徽界首、河南夏邑、四川簡陽和資中等7地的農廣校,與本省高校聯辦大專和本科,搭建農民素質提升學歷通道。各農廣校所開展的中職教育和農民培訓,在分類施教、精準定位、教學組織、方式方法、跟蹤服務上都能因地制宜、揚己所長,工作受到了當地農民歡迎和黨委政府認可。
(三)有動力,表現為中職教育農民有需求,農村社會發展有需要
任何事業有需求才會有供給,農民中職同樣如此。調研期間,無論是基層校長的間接轉述,還是中職學員直接反映,核心觀點是:僅靠短期的培訓,很難掌握系統性的專業知識,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農廣校的中專班教育,農民通過知識素質、能力素養的持續沉淀,對產業有所掌控,能促進持續增收。此外還有少量青年農民出于擇業就業、參軍等動機,也有拿中專文憑的學歷需求。農村基層治理和農村社會服務需要農民中職教育。如四川簡陽市委組織部從優化全市村社干部學歷結構考慮,2020年主動聯系市農廣校并提供專門經費,組織331名村兩委人員參加中專學習。河南夏邑縣的中職教育,不僅培養全縣村兩委干部,為全縣致富領頭雁工程儲備人才,還應縣電業局需求培養農村電工,提高了農村供電服務質量。農村基層有需要,農廣校才有動力,這也是如今多數農廣校仍然辦中職的原因。
二、各地認識和主要做法
(一)基層校校長對農民中職教育的認識
通過訪談10位辦中職的基層校校長,評估他們的辦學意愿,可分強烈主動型、保職能型、被動型3種類型。強烈主動型6人,他們所持觀點與農民中職學員相似,即中職教育是農村人才培養的長久之舉。辦好中職教育,促進農業農村發展,是基層校在主管部門有地位、在黨委政府有聲音的主要途徑。盡管全國農廣校體系中職辦學難,但不能因為表象結果,而否定中職對培養人才的作用。從盡職履責和滿足農民需求方面,有錢沒錢都要想方設法辦學。保職能型3人,有三方面動機認識:一是中職作為農廣校的基本職能,在己任上至少保持不斷檔。二是中職作為辦學結構的一個層級,不辦就不完整,需要辦。三是中職辦學資質,是農廣校區別于社會培訓機構的重要優勢,如果哪天政府培訓項目停了,還能以中職生存下去。被動型1人,認為現承擔的各級各類培訓項目繁多,任務重,人手緊,要辦中職已是勉為其難。如果上級校沒有要求,不辦也可。
部分黨委政府領導和部門負責人對農民教育、農民中職的認識比較到位。河南夏邑縣委書記梁萬濤高度重視農民教育,堅持黨委政府主導,把農民教育培訓納入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列入全縣綜合目標管理,縣財政每年用于農民中職教育經費83萬元。黑龍江安達市副市長陳永彬認為,抓農業發展不抓種地人的培養,必然會存在憂患。四川樂至縣農業農村局長文國光認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生產端具備高素質農民,才能滿足消費端高質量的農產品供給,并對縣農廣校提出“建立縣域產業核心人才隊伍,提升產業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
(二)發展農民中職教育的舉措
盡管10位校長站位不同,認識深淺各異,但都本著“在其位謀其政”的責任感,多措并舉辦好中職教育,讓農民學有所獲、學有所成。
1.培訓與中職銜接。7所無辦學經費的農廣校,通過招生、課程體系、學習階段、跟蹤指導四環節的銜接,依托項目培訓辦好農民中職。將兩者融為一體,變成一項工作的兩個階段。實現短長銜接,即項目培訓階段的“短”,為教育階段打基礎、提供生源;中職教育階段的“長”,為培訓階段打造接續的升級版,以系統培養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其中課程體系是四個環節的核心部分,吉林樺甸市的做法是該環節的示范樣本。
2.小班化管理和教學。樂至縣擇優選拔學員組班,2019級37人,2020級26人。每班配備1名專職班主任、8名輔導教師。組建班級微信群,將教師、專家和學員全部吸納入群。組建班委會,遴選產業有規模、經營有成效、實踐經驗豐富的學員擔任班委。每學期組織學員交流至少2次,每年組織現場觀摩至少2次。從學員產業中遴選典型現場,不定期組織全班同學進行現場觀摩,讓學員從生產、管理、銷售等方面現身說法。
3.發揮遠程教育優勢。吉林建立“四網融合”農民中職教育遠程學習平臺,供全省農廣校體系共享使用。該平臺集網絡課程資源、網絡學習測評、網絡教師團隊、網絡教學管理于一體,實現教學內容、教學進度、學籍管理三統一,具有整合省、市、縣三級辦學的扁平化特征。
從長春、樺甸兩地的調研情況來看,該平臺切實解決了教學供給參差不齊、學員分散難管理等問題,具備鮮明的開放辦學特征,也是農廣校開源節流辦學的重要途徑,更是農民教育信息化的必然方向。
4.構建縣域人才庫。四川資中縣建立全域產業人員數據庫,為實施分層分類培養、學員職業生涯階梯式指導奠定基礎,為涉農扶持政策的精準滴灌發揮決策支撐作用。數據來源于三方面,一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各類產業園區培訓的學員數據,二是產業部門、農經部門的從業人員、經營主體數據,三是扶貧項目、鄉村振興示范村鎮建設有關數據。人才庫數據實現全縣產業全覆蓋、區域全覆蓋,并及時更新。這為中職招生提供了詳實的生源庫,更重要的是為教學供給精準化提供了前提條件。如針對該縣從事血橙產業的中職學員,按規模分成50畝、200畝、500畝三類,在上完公共課后,分別組織產業教學、主題討論和專家指導,并發揮農廣校背靠農業主管部門,整合信息項目的優勢,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壤肥力、植保服務、農機購置補貼、兩品一標品牌創建等涉農項目資金對接學員。
三、農民中職教育如何把握新的發展機遇
最近幾年,農廣校體系上下對于是否還繼續舉辦農民中職教育,一直有不同的聲音。如何看待,如何破解?筆者認為,農民不是不需要中等職業教育,而是需要高質量的中等職業教育。因此,問題不在于辦與不辦,而在于如何辦好。
(一)新時期農民中職教育怎么看
農民中職還要不要。對此問題的回答不容置疑,應是要!
從理論邏輯上看,一是落實黨中央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農業農村人才是強農興農的根本”,“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明確規定,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造就更多鄉土人才。中職教育的系統性培養是主要選項,而培訓就算做到極致,也難免拼盤式、碎片化、離散化,難于達到上述“人才”“人力資本”“高素質”等關鍵詞的應有要義。二是彰顯教育本質。落實教育公平,農民中職教育實實在在地在為鄉村弱勢群體、中國減貧事業提供教育供給。落實終身教育,農民中職的系統化培養,為農民的產業發展提供伴隨式教學服務,促進學員成才成功。落實個性教育,農民中職教育依據學員的產業類型、學習基礎等個性特點,提供針對性的教學和指導。并采取多樣教育模式,滿足不同區域、不同產業、不同鏈條群體的需求。落實開放教育,農民中職教育為學員多樣化發展提供了職業起點通道,為其職業成長進入上升通道提供了基礎學歷。三是符合產業需求結構的規律要求。在勞動密集型(農業、林業、服裝、家居等)、技術密集型(計算機工業、集成電路、數控機床等)、資金密集型(冶金、石油、機械制造等重工業)三類產業結構層級中,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對技能人才需求層次較低,一般而言,中職學歷人才足以滿足需求。未來中國農業必將走“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現代化道路,中短時期內,勞動密集型仍然是我國基本國情的必然要求。農民中職教育是中國農業產業人才培養的現實選擇。
從實踐邏輯上看,一是優化農業從業人員結構有需要。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中,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僅占8.3%,初中占48.4%。此次調研結果也與之相似。顯而易見,初中水平為主的從業者難以支撐現代農業發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如果再過5—10年,從業者大都是初中學歷,這全面振興怎么看都是有水分的。目前涉農職業院校的培養能力有限,總體表現為招生數量少、離農化嚴重,而且很多涉農專業畢業生并不從事農業。對在職在崗農民開展不離鄉、不離崗的中職教育,是優化農業人力資源存量的必然選擇。二是體現農教機構專業性的必須層次。教育領域辦得好的機構,從來都是以幾個優勢專業、優秀的師資團隊、深厚的教學管理經驗而立足,而培訓機構往往因缺乏以上要素而此消彼長、曇花一現。回顧農廣校多年的辦學歷史,盡管能以有經費支持的培訓項目而持續發展,但表現為辦學體系大而不強、總是在能否生存的層面掙扎,不能上升至辦得好、辦得優的層面。主要原因是缺乏教育層面的專業支撐。現實選擇應是在中職教育層次下功夫,以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系統開放的專業群建設、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辦精辦專,并通過持續沉淀的教學管理經驗,引領帶動培訓層面的內涵深化。只有不斷夯實職教層面的基本盤,才能體現專業性,才能滿足產業轉型升級的人才需要,才能滿足從業人員不斷調高的學習“胃口”、不斷精細的學習需求。
農廣校自成立之日起即舉辦農民中專,截至目前累計招生近500萬人。40年來的中職辦學雖然從未間斷,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其內涵、地位、作用已發生變化,特別是近十年來變化顯著。通過從培養對象、學員動力、學習內容、教學形制(教學的實施形態,包括工學比例、不同教學環節的順序及時長、課程教學方式等)等方面的比較看出,農廣校的中職教育有三大變化:一是功能作用。從解決教育資源短缺、滿足農村基層干部學歷需要,轉變為解決生產者脫產學習困難、滿足學員現實發展需要。二是中專文憑價值。從學員就業發展的“敲門磚”,轉變為學員提技能、厚素養、促增收的“鋪路石”。三是行業地位。從行政推動下的一家獨大、“賣方市場”,轉變為行政主推力量消退后的逐步萎縮、“買方市場”。
從辦學質量角度分析認為,目前的農民中職教育,還談不上“高不高”的問題,而是在“有沒有”的層面存疑。主要原因是缺標準。由于沒有形成自身相對客觀的評判標準,而以外部的全日制職教標準、物化項目的間接評價思維來評判我們的工作,導致評判結果不客觀、不準確、不符合實際。
(二)新時期農民中職教育怎么辦
“十四五”時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發力期,是農村全面小康后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轉變的關鍵期,也是農民職教乘勢而上、大有可為的重要機遇期。新時期的農廣校中職,應全面分析把握農業農村發展進程、農民生產生活特點、成人學習基本規律和基層校辦學實際,推進農民職教改革創新。在辦學定位上,確定為教學為主、服務發展。在指導思想上,從農民需要什么就給什么,轉向以能力目標為導向,引領農民觀念轉變、視野拓展、思維優化。在工作機制上,改變中央農廣校計劃與一線教學“兩張皮”情況,向統分結合、點上跟蹤、靶向施策轉變。
計劃以施行《家庭農場生產經營》專業教學標準為突破口,選取17省30所農廣校開展農民中職教育教學改革。在明確定位、定規格、顯特色上下功夫,在人(學員、師資、校長)、課程、教學環節、現場教學點四方面強探索謀創新。在規定培養目標要求下,靈活安排工學比例,靈活配置學期課程,靈活調整教學內容、手段和形式,形成分片區、分專業方向的教學組合方案。
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注重改革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推進改革由點及面、連線成體逐步鋪開;對內封閉運行,各環節機制經驗成熟一批,推廣一批,輻射現有專業教育教學,實現新舊交織更替,前后穩步銜接;對外充分呼應中央農廣校教育教學中心工作,如共享師資庫建設,分層分類培訓,教材建設、在線資源建設,多元化平臺建設。保證內容與時俱進,形式靈活開放,底色是體現教學。始終堅持職教自信:即在各層次農民教育培訓中,中職教育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層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爭取通過2—5年的探索,引領改革試點縣成為農民職業教育走出低谷的開路人,專門機構的排頭兵,彰顯成效的典范,逐步向體系內外展示教育價值、人才魅力、產業內涵和時代特點,逐步實現農民職業教育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相統一。同時注重避免“光說不練”的浮躁形象和“光練不說”的沉悶被動狀態。
(作者單位:中央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