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玲
摘要:隨著語文學科教學改革的深入,探索靈活、有效的作業成為了當下教學改革的主題。通過多元化作業的探索,把學生從復雜、重復的作業中解放出來,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開展科學研究,進行特長學習。文章通過對拓展作業、留白作業、彈性作業、社會實踐作業、課本劇作業的探索,豐富小學語文作業形式。
關鍵詞:拓展作業;留白作業;彈性作業;社會實踐作業;課本劇作業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為了激勵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探索精神,我們在語文學科中探索了多元化的作業形式。延展作業拓寬了學生的思路,開啟了學生的眼界,讓每名學生都有自主學習的理念,而更多地是開展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的有效學習。
一、拓展性作業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這篇課文后,教師布置的作業是唱一首歌頌母親的歌曲,或者畫一幅有關自己母親的畫,又或者是朗誦一首贊美、歌頌母親的詩歌,展示出自己對母親的愛。這樣的作業給了學生選擇的機會,讓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興趣愛好選擇,鼓勵學生獨立完成作業。
又如,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上冊《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這篇課文后,教師布置的作業是“尋找生命中的種子”:在我們的世界里,還有許多種子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它們生長在惡劣的環境中,但是依然頑強地生長。把你尋找到的種子拍下來、畫下來,或者是把你從書本上讀到的介紹給大家。這類拓展作業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啟發了學生的創造思維,讓學生更多地尋找生活中不被發現的部分。學生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去觀察、去探究、去總結、去學會介紹自己看的書,欣喜地提升了自己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總結能力,把學生從重復的書寫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按照自己的興趣學習。如果學生對植物生長感興趣,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獨立種植一顆植物,邊種植邊寫觀察日記,日記的形式可以是畫、可以是寫,還可以是拍照片。
這種依據教材內容布置的拓展作業,對學生課外學習興趣起到一定的引領作用,讓學生能夠更多地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的特長,讓每名學生都可以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培養自己的興趣。
二、彈性作業
在作業改革中,教師可以采取完成時間彈性、作業內容彈性、作業類別彈性的多元化彈性作業。例如,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后,教師布置了如下觀察日記的作業:同學們今天回家之后,尋找你最喜歡的一種植物,親手種植在盆里,每天注意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學習寫觀察日記。日記的形式可以是拍照后配以簡單的文字介紹,也可以是每周完成一幅畫,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還可以用語言描述你最感興趣的部分。作業上交的時間,可以是每周交一次,也可以是植物生長全過程結束后上交,還可以是你有所收獲后與同學分享。
這類的彈性作業幫助學生減輕了完成作業的壓力。學生可以有充分的思考時間,靈活應用平時課內所學的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和處理信息的方法。這樣更多地拓寬了學生的思路,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來研究、探索與實踐。
三、留白作業
留白作業就是講完了一篇課文后,教師嘗試讓學生給自己留作業。學生對哪部分知識感興趣可以繼續探索。例如,學習完一首古詩后,教師可以嘗試布置如下留白作業:可以依據古詩所描寫的內容,利用課余時間再積累一首相關主題或者體裁的古詩;可以依據學習這首詩的實際情況尋找自己的薄弱點,完成自己不足方面的作業;可以依據自己字、詞的掌握程度,給自己留復習字、詞的作業;可以依據對古詩的理解程度,給自己留深入理解詩意的作業;還可以依據古詩所描寫的場景來畫一幅畫。
此類作業的好處就是避免學生寫重復性、死記硬背的作業,取而代之的是依據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來完成必要的作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社會實踐作業
社會實踐作業,即借助社會資源來完成的作業。學生課后可以借助社會實踐基地來完成觀察日記,或者參與社會勞動的作業。仍以《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為例,學生學習完畢后,教師提問學生:你們喜歡爬山虎嗎?想看看爬山虎的腳到底長什么樣嗎?爬山虎到底有沒有腳?帶著這樣的疑問,教師帶領學生去社會實踐基地里的菜園子,幫助管理員除草、澆水、同時觀察菜園子里的爬山虎。
社會實踐作業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走進大自然體驗勞動的快樂,更多的是讓學生體驗勞動的辛苦,在了解爬山虎的同時,珍惜我們餐盤里飯菜的來之不易。
五、課本劇作業
有些課文適合表演,此時教師可以嘗試給學生一個舞臺。例如,在教學教材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后,教師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演一演,加深學生對蝌蚪成長過程的認識。表演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總之,在語文學科中探索多元化的作業形式,讓語文學習回歸生活,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勞動中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在收集、整理各類信息中學習語文知識。通過大語文觀,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最終實現有效學習語文學科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