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
【摘 要】從“性靈派”的文學流派中尋找到能夠提升小學生習作靈性的因子,讓每一位喜歡“靈性”文字的教師指導學生在“自然與生活”中進行“自由、創新”的表達,以達成“性靈”的文字效果和“性靈”的文化生長。
【關鍵詞】靈性 自然 生活 自由 創新
每一次參加集體閱卷,負責習作的批閱,總感覺現在很多學生的習作像是從流水線上下來的,是用同一個模子澆鑄出來的。耳邊不斷聽到閱卷教師發出的感嘆聲:唉!又是這個樣子!難得看到一篇讓人驚艷的習作。能夠打動閱卷教師的習作有著哪些共同點呢?文字自由,立意創新,有“靈性”的感覺。
說到靈性,筆者自然想起了中國文學史上的“性靈派”。
“性靈派”是我國古代文學理論、詩歌評論中的一種藝術創作流派,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強調文學創作要直接抒發人的性靈,表現真實情感,追求個性風格的文學革新思潮。清代袁枚在詩歌評論中繼承和發展了這一藝術創作主張,在近代和現代文學史上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語文園地”中“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一句把一個孩童屏息凝望,著意鳴蟬的形象靈氣活現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性靈派的觀點非常鮮明,強調“抒發性靈”“真情實感”“追求個性”,這些觀點放到我們現在的習作改革追求的朝向中去對比一下就應該有所發現。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習作的要求提到,“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就是“抒發性靈”,“真情實感”一字不差,是不是覺得特別契合?
這時候,我們的內心不由開始追問:該不該繼承“性靈派”,學習哪種方略,讓我們學生筆下的文字靈性十足呢?筆者覺得繼承派別對于身處瞬息萬變世界的我們來講,意義不大,重要的是從“性靈說”中汲取養分,在我們的工作實踐中找尋到一條能讓小學生的習作生發“性靈”的途徑。作為一個探路的學習者,筆者把自己的學習心得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自然、生活是“性靈”的發生場域
如果認真地閱讀袁枚的《小倉山房詩文集》,我們就會發現,他的取材源都是生活,都在大自然里。沒有那種無病呻吟、閉門苦吟的病態,而是很自然的流瀉,每一次讀來都令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再看現代的中國文人,莫言用色彩描摹他身邊的自然,把自己像郵票那么大的“高密東北鄉”的生活情境變成了他的文字;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講述的就是生活的人和事……每一位成功的作家都是從自己身邊熟悉的人和事開啟筆端的。
筆者一直認為:小學生的文章,就是用文字記錄、提煉自己的生活,描摹身邊的自然,然后在此基礎上寫想象中的事物。筆者在執教一年級的時候,就開始了班級的習作探索,只是那時候的習作沒有固定在本子上,而是用博文的方式記錄。
每一天中午,筆者都會帶著學生到校園里轉轉,欣賞學校里的美景,觀察身邊的事物。筆者告訴學生們:如果你有什么發現,馬上告訴我!等會兒我會把你們精彩的話錄到博客里。學生們興奮地四散而去。在這樣自由的環境中,就會有很多充滿靈性的語言出現:“高老師,我看見小蜜蜂采蜜采得屁股都翹起來了!”“高老師,我看見蠟梅樹上有朵蠟梅掉下來了,我好想把她送回家!”……多么自由的文字,靈氣十足。
很多教師都有這樣的經驗,只要是學生親眼見到的、親身體驗過的事情,他們都會有話可說,間或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充滿“靈性”的文字出現。所以,筆者特別想和廣大語文教師說:你想要看到有靈性的文字,請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去,帶到生活中去。
二、自由、創新是“性靈”作文的靈魂
解決了“性靈”習作的素材源,我們開始研究如何表達的問題。“性靈說”在表達上追求“抒發性靈”“真情實感”“追求個性”,我們把這些要求淺化為“自由”“創新”二詞,也就是說“自由、創新是“性靈”作文的靈魂”。如何在文章里體現自由、創新,我們需要在習作教學中尋找到一條“蹊徑”,適合學生的文字發展,適合“性靈”文字的保留與迸發。
(一)先寫作,后指導,保留“性靈”
我們現有習作輔導的習慣是先指導,后寫作。往往要把“指導”做到非常精致,讓每一個學生都感覺不到困難,然后開始寫作。這樣的結果就是每個學生都能寫,但是作品千篇一律。這便是“過度指導”的結果,原本有的那種習作靈性已經褪去了很多。記得管建剛老師主張“先寫作,后指導”,開始筆者對這樣的主張還有點不解,現在從“性靈”習作的角度去思考,這樣的前后一倒置,就把兒童的自由、創新最大可能地保留了下來。袁宏道認為,童子是最有生趣的,因為童子能“率心而行,無所忌憚”,保持人性的純真和活潑是首要的。我們的學生在確定寫作素材后,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自由的文字,呈現創新的思路,那些語言的“真”就充分體現了“性靈”。然后教師批閱每個學生的習作,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共性的內容集體指導,個性的內容面對面輔導。在教師刻意的引導下,學生們語言中的“真”就很好地保存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性靈”文字會逐步積累,自然就形成了他們“性靈”的“文性”。
(二)少命題,多日常,尋找“性靈”
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習作還有這樣的要求,“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選題,少寫命題作文,加強平時練筆指導。”課標主張“少命題,多日常”是適合兒童習作性靈的發生的。命題習作關注的是方法的指導,日常習作重視的是學生“語感”“文性”。如果我們過分注重命題習作,我們就會關注寫作技巧,學生的習作就會出現方法的堆砌,那就會忽略“真情實感的表達”和“性靈”文字的積累。
“性靈說”也是這樣的觀點。袁宏道在《敘小修詩》稱其弟之作:大都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有時情與境會,頃刻千言,如水東注,令人奪魄。其間有佳處,亦有疵處;佳處自不必言,即疵處亦多本色獨造語。然予極喜其疵處,而所謂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飾蹈襲為恨,以為未能盡脫近代文人習氣之故也。他不僅喜歡表達上優秀的地方,連那些“疵處”也是極為喜歡的。因為那些語言是來自“情與境會”的。他的主張就是從日常中找尋靈感,抒發靈性。
當然,我們也不可忽略命題作文的存在,方法也是需要繼承的。我們千萬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這里其實是“多”與“少”的問題,關鍵看我們的教師如何把握這兩者之間的黃金分割。袁枚認為:“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他不是一概否定格律,而是主張以性情為主的自然的、活的格律,而不是束縛人性情的死格律。他的言外之意就是我們在尋找這性情的時候,也不能忽略了方法,關鍵是把這些方法用活,用出“性靈”的感覺來。
(三)重批閱,巧評價,激發“性靈”
評價在習作教學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對于評價,性靈學說中也沒有很有效的說法,筆者想前人只是為評價立起了一根標桿,具體怎么做,我們要有自己的探索。
現今的習作教學強調批改,強調評價。批改的時候要求“多批少改”,要求“眉尾批”,要求“面批”。只要我們巧妙地用好這些要求,堅持下來,相信一定能出現奇跡。筆者的班級里,每周的周記都是在周二晚前批閱完畢的。除面批之外,其他的習作都是有尾批的,許多批閱很長,主要針對的是學生的“性靈”言語的評價。對那些被畫到浪線的句子、段落,以及那些因為“性靈”達成度高的習作,筆者要求學生把文字錄入到自己的博客上,然后筆者把這些文字編成班報并發布在班級博客群。班報,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分享到那些“性靈”的文字,完成有效的積累。那些文字登載在班報上的學生,其感覺是非常榮耀的,他們在思考自己習作成功點是什么,并對自己的下一篇習作進行思考,這對他們寫出“性靈”文字起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和激勵作用。教師還可以將學生的文字向各類媒體推薦,當然,對于優秀的學生也可以幫助他們出版專著,讓他們找到“性靈文字自信”。這樣,他們就有了一個美好的“朝向”。
當然,在我們的習作探究中有很多評價方式,只要我們找到一款相匹配的方式就可以了。
其實,“性靈派”的各個代表人物“文學觀點亦不無相通之處,但是在思想要害問題上卻大不一致”。筆者在認識了“性靈說”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實踐和大家一起探討,筆者希望有更多的教師走進“性靈”,創造更多的獨特方法,推出更多的個性見解,讓“性靈”的文字在更多的學生習作中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