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
【摘 要】網絡資訊和多媒體技術為學科教學注入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在班級管理中,教師可以嘗試運用美篇創作為輔助手段,及時、全面、立體地呈現班級教育的現狀、預設達成的目標、具體采取的措施等內容,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規劃藍圖,與家長的家庭教育并駕齊驅,塑造良好的班風班貌。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 班級管理 班主任工作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開始步入青春期早期,自我意識的發展進一步增強,自尊心和自主性逐漸凸顯,但是自我分析、自我調節的能力不足,容易處于一種矛盾的、變化無常的狀態中。簡言之,這一群心理轉型期的學生不容易溝通。
優秀的班主任都非常清楚:教育,要從“心”開始。正所謂“澆花要澆根,育人先育心”,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洞察他們的各種心思,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才能讓學生對你心悅誠服。
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也許獎勵吃的、喝的、玩的,甚至肢體語言的互動就可以讓他們歡呼雀躍。到了高年級,老師的這些簡單招數已經不能滿足這些大孩子了,沒等教師開口,他們就能洞悉,并形成了迅速反應的表面應承,讓教育容易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想和他們成為朋友,需要更加“走心”的方式,因為他們更認同精神上、思想上的交流,如互相留言、互相寫信,共同完成班級任務,等等。
如今是信息化時代,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方式還可以借助網絡實現多元化,不僅可以留存文字,還可以借助圖片、聲音或視頻,立體、生動、全方位地讓學生感受并為之觸動,以此引導學生形成客觀的輿論方向,引領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明確了目標,考慮了是否方便快捷、可操作性強等因素后,筆者在班級開展了“五一吾思”為主題的班級美篇活動,“五一”代表班級,“吾思”意指師生共同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第一階段:豐富內容,共同關注
教育,連接著教師、學生和家長,既然筆者把“五一吾思”作為班級的教育花園,就不能只是筆者一個人唱獨角戲,更需要學生、家長的熱情關注,積極參與,所以美篇是否精彩紛呈,是否有吸引力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針對家長和學生都渴望了解的信息,筆者會發布學校將要舉行的大型活動預告,或者是班級的新規定這類通知內容,如表彰好人好事、分享優秀作業、展示興趣特長等正能量的宣傳;記錄課堂上有創意的發言,節假日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暖心的問候,平常同學們有小矛盾、小誤會解決之后的互相約定和真心承諾等語錄;還有就事論事的班級新聞報道……
兩個星期后,家長們反饋,每天下班回來,孩子們會迫不及待地問家長:“您看班級美篇了嗎?”家長們也會主動問問孩子:“今天你上‘五一吾思’了嗎?”互相溝通,互相了解,“五一吾思”美篇成為家長與孩子之間打造和諧親子關系的橋梁。
第二階段:系列播報,保障成效
教育不是泛泛而談,需要及時發現,精準解決問題。通過班級美篇報道連接起家校教育的橋梁后,接下來就要加穩加固,面對學生遇到的困難或偏差,我們得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讓家校形成合力,避免出現“5+2=0”的無效狀態。
在教師布置的作業中,練習冊中問答類的主觀題是最讓學生頭疼的,有的學生不自信,擔心自己的回答不正確;有的學生不愿思考,只求快速寫完作業;有的學生說題目太難了,問了家長還是不會做……原因不盡相同,但都同樣以掃描封面上的二維碼抄答案的方式完成了作業。“掃碼”這一日常生活中為人們提供快捷便利的事情竟然成了學生做作業的“捷徑”。
發現了這個問題之后,筆者拍了一部美篇“連續劇”:“我是這樣完成練習冊作業的”。第一集,以調侃的形式吐槽了某同學搜題答題的過程,雖不點名批評,但告知家長這一現象。第二集,布置練習冊作業的當天,筆者把網上提供的主觀題答案截圖,同時公布評分標準——仿寫得一顆星,改寫得兩顆星,創新思維五顆星!即使學生還會忍不住看一下答案,但基本保證了零抄襲!第三集,筆者把作業中體現獨立思考的表達拍下上傳,并進行細致點評,讓獲得表揚的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讓他們智慧的火花成為點亮其他學生前進的燈塔,更讓學生們從小樹立了“杜絕抄襲,追求原創”的價值觀。
第三階段:學生當家,預防為主
作為班主任,筆者會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提前預設他們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如人際交往關系、偶像崇拜傾向、金錢物質概念、學業壓力等方面,指導家長理性對待,幫助學生客觀認識。但是這樣的預告往往缺乏實際的案例,有可能會變成空洞的說教,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家長自然也不會引起重視。
在我們的班級美篇中,除了筆者的發言,更歡迎學生和家長的積極投稿,這樣才能有說服力引起大家的共鳴。學生們非常喜歡這樣的交流方式,他們會表達關于爸爸媽媽生二孩的想法、顧慮,甚至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他們希望自由組合學習小組,而不是由老師統一安排;他們會指出午餐時浪費糧食的現象;他們會評判打架事件中的對與錯……無論是含蓄地溫馨提示,還是慷慨地直抒胸臆,學生們暢所欲言,實實在在踐行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行為準則。
第四階段:特殊篇章,值得紀念
關于生活需要儀式感的建議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人們也越來越相信,讓學生感受“儀式感”,其實也是在培養學生的幸福感,即讓學生感受愛并學會傳遞愛。
在我們的班級美篇中,也常常有這樣的“高光”時刻:開學第一天,我們有班長、中隊長給大家帶來“開學大禮包”——實用的文具、家長的寄語、班級的約定、老師的祝福,為學生們的新學期保駕護航;元宵節時,師生們做燈籠、猜燈謎、吃湯圓、搶紅包、抽大獎,共同慶祝傳統節日,傳承民俗文化;“快樂六一”,學生們自編自演的喜劇使人捧腹大笑,男女魔術師同場競技讓我們感嘆出神入化,音樂愛好者的吉他彈唱讓我們意猶未盡,歌聲、笑聲、歡呼聲響徹校園;期末“收獲節”,優秀班干部、優秀少先隊員和星級學生輪番登場,作業紅花榜的獎品發了一箱又一箱,每位學科老師都大方獎勵。
第五階段:循環往復,繼續前行
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有些教育能夠一蹴而就,有些教育效果則不是那么明顯。這是由于學生身心各方面的迅速發展,各種各樣的需求日益增長,但他們對這些要求的合理性認識不足,他們勇于嘗試卻不能顧及后果,所以意志力薄弱、缺乏穩定性,需要教師和家長溫柔而堅定地堅持執行,才能等待花開。
我們的班級美篇就猶如一個七彩的班級成長記錄檔案袋,學生們關注的熱點問題有無解決,可以持續追蹤報道;學生們出現的偏差有無修正,可以進行前后期對比;學生之間的矛盾,可以在旁觀者的視角中得到反思;學生之間的關心,可以在記錄中傳遞感動;每天的新聞亮點、每周的班級代言人、每月的大事記等項目,督促著學生們在班級這個群體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做出合適的行為,付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讓教育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中留下更多精彩的、難忘的瞬間,以更快捷、更直觀的方式與學生、家長們進行互動,彌補了師生、家校溝通中時間和空間的交流限制。學生們在班級教育花園中汲取養分、向陽生長,家長們在班級教育花園中看到每一朵花開都需要悉心培育、細心呵護,對教師、學校也會給予更多的理解和更大的支持。在學生的成長教育路上,我們并肩前行,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