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 黃柯杭
應該如何培養學生,培養什么樣的學生? 這始終是高等學校需要思考和研究的課題。每個學生從出生之日起,受父母長輩教養,自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接受學校教育,等到進入大學的校門,已然是性格迥異、生活習慣不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也各有差異。而所謂的“問題”學生,往往來之于有“問題”的家庭。他們的心理問題往往會引發各種危機問題: 學業困難、人際交往障礙、環境適應不良等。學校的教育可以給學生來自老師、同學的關愛,卻不能彌補或是替代他們從父母、親人處獲得的關愛。所以,學生的行為常常是家長、學校、社會共同作用的結果。如何對學生心理危機進行預防和干預,也一直是高校輔導員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關乎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
一、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概況
1.心理危機的定義。心理危機是指個體運用尋常應付方式不能處理目前遇到的內外部應激而陷于極度的焦慮、抑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狀態。
2.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概括。心理學家布拉默(Brammer)認為,危機包括三個方面:發展性危機、境遇性危機和存在性危機。發展性心理危機主要是指在大學生階段發生的涉及生理、心理發展變化的心理危機;境遇性心理危機是指突如其來、無法預料的和難以控制的心理危機;存在性心理危機是指大學生因為認識的存在性問題而產生的心理危機。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策略
1.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防策略
我國教育部辦公廳多次發表文件精神強調,我國高校應該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應加大相關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工作,做到以預防為主,以處理為輔的工作態度,充分發揮心理健康工作系統的作用,通過對大學生定期地進行心理情況普查、心理危機問題定向排除等工作方式,及時有效的發現大學生心理問題和危機。在高校普及工作中,學校應該對有較為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重點關注,但在關注過程中要注意尺度,不要引起這類學生的反感以及影響其正常的學習生活,隨時根據其情況和發展狀態進行跟蹤和加以干預。同時將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做干預后的回訪和跟蹤監察。例如,在大學生剛入學時,學校就可以開展相關的初步心理測試活動,為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以便于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跟蹤和輔導。在學生入學后,也要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和心理健康普查活動,在活動中對心理危機相關知識進行宣傳,讓學生能夠及時進行自我調節和把控,從而能最大限度降低高校心理危機實踐發生的概率。
2.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策略
(1)心理危機干預的方法
危機干預總共有六步:1、確定問題,明確導致學生產生危機的具體問題,需要全面且具體;2、保證危機者安全,需要危機者周圍同學與任課老師給予幫助,確保學生的安全,安全問題是第一大問題,只有安全了,后續工作才有機會展開;3、給予支持,對學生給予到心理上的支持,讓他對自我進行肯定;4、提出并驗證可變通的應對方法,危機干預最終目的是幫學生度過危機,解決當下問題,可以提出具有可行性且可變通的方案;5、制定計劃,計劃的制定需要危機者自身的參與,不能全由干預著一人制定;6、得到承諾,在得到危機者真誠的承諾時,才能放心學生暫時的安全。
(2)自殺行為的識別與干預
研究表明,大學生是自殺的高危人群之一,每年大學生自殺人數在上升。自殺有情緒性自殺與理性自殺兩種類型。在學生工作中,我們需要更多的關注有抑郁癥、焦慮癥、精神疾病以及自殺未遂者,這些人群更容易有自殺傾向。研究顯示,抑郁癥患者的自殺率為65%,高出一般人群80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自殺率是正常人的20倍,且都存在終身自殺的危險。這些數字無時無刻不提醒著我們多加關愛這些人群。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了大學生的自殺行為,例如,家庭變故,與朋友關系的惡化,戀愛關系的破裂,受到排擠,成績不理想等等。這就需要我們注意到到大學生言語和行為的異常,及時發現自殺征兆,如果有同學提到“想死”“不想活了”“生活沒有意義”的相關語句,或者突然間不愛與人交往,將自己珍貴的東西送人等異常行為,這就需要我們多加重視,給予關心。
在遇到有自殺傾向的同學時,我們應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予幫助。向他表達自己的理解與關心,接納他而不是一味的責罵與怪罪;少聽多做,不要說教,理解當事人的需求;允許他哭訴,不要表現出煩躁。大學生心理工作是繁重且復雜的,自殺問題更是一個大難題,我們要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才能做好這方面的工作。
三、對現階段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3點思考
1.成立專職心理健康輔導員隊伍。高校輔導員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范疇涉及多個方面,目前很多高校都是將將思想政治與心理的輔導員合二為一,但是兩者之間的專業化程度還是有著較大的區別,在面臨如何有效地干預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時候就相形見絀了。
2.積極發揮朋輩疏導的作用。同伴之間的相互教育、相互支持和幫助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育形式,同伴之間通過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進行交流,可以喚起共鳴,達到心理危機干預的效果。
3.加強危機的后干預。目前,危機干預重點關注危機的即時階段,對心理危機的后干預關注不夠。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是一整套聯動的系統過程,危機的后干預必不可少。危機后干預有助于彌補目前危機干預機制的不足,豐富危機干預的實踐,更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及時 的避免惡性事件(如自殺、兇殺等)的模仿效應。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關乎學生本人的發展,還關系到高校的團結、社會的穩定,因此,對大學生的心理危機進行預防和干預就十分重要,做好危機預防和干預是一個系統工程,積極探索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規律,尋求解決心理問題的科學途徑,把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從危險的邊緣解救出來,幫助大學生建立有效的心理防衛機制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充分運用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機制,可以有效處理大學生心理危機個案,避免危機的擴大化或衍生新的危機,確保學生的生命安全以及校園的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季丹丹, 郝樂祥. 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構建與思考[J]. 2021(2011-6):167-168.
[2]王雪. 大學生心理危機成因及干預策略探析[J]. 2021(2016-1):117-119.
[3]盧奔芳. 淺論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防與干預[J]. 2021(2013-2):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