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闖 曹新江 白利如
摘要:高中生物作業既是生物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相對獨立的內容。它兼具鞏固知識、培養能力的功能,還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是達成課程目標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地影響到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與轉變,反映著教育教學改革中評價機制的新思路。
關鍵詞:提問型作業;實踐型作業;繪圖型作業
課堂作業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布置當堂完成的各類練習。其主要目的是加強和加深學生對該堂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掌握相關學科知識的技能技巧,同時教師也能從作業的完成情況中及時發現學生學習的問題,并改進教學方法,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提供保障。由此可見,課堂作業是課堂實施的組成部分,它的設計是否科學、有針對性則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目標達成的效率。
課外作業也稱家庭作業,是根據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外時間獨立進行的學習活動。在教學活動總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布置及檢查課外作業是組織形式之一,按布置時間分,有預習作業、口頭作業、實踐活動作業、閱讀作業等,難易及分量要適度。一般認為,它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有助于鞏固完善學生在課內學到的知識、技能,并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
在高中生物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市的圖書市場中高中生物教輔資料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這些教輔材料存在不少問題,如習題內容與教科書不配套,不少是蘇教版的內容;習題內容增加,要求拔高。只有《課時練》比較符合實踐,但也存在題量偏少,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求的問題。
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每節除了課堂練習外,課后教師都會布置一定的作業,但較為忽略對作業的精心設計,作業的題目通常是來自練習冊或教輔材料中的某一部分習題,常常造成教學重點和難點在課外作業中得不到有效的鞏固和拓展。在課外作業布置中,缺乏對文理科教學要求差異和學生學習層次差異的考慮,即使課外作業的總量合適,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部分學生的學習負擔。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為學生的作業作出精心的設計、選擇和優化,發揮作業的課后學習與鞏固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生成問題并解決問題。本文以生物學科為例。從教師平時易忽視的課堂作業設計情況研究入手,為教師有效教學的改進提供相關借鑒。
一、優化高中生物作業形式的策略
針對目前作業形式單一的現象,應從作業設計上賦予作業多維度的形式,使作業體現出多樣性、自主性、趣味性、實踐性、開放性和探究性的特點。高中生物課程與生產生活聯系緊密,教師在選題時應精選一些以科學、技術和社會為背景資料的問題,讓學生真真切切感受到生物的實用性,生物就在自己身邊,要學好生物一定要關注生活;或選擇具有較大開放度的題目培養學生從多個不同的角度提出合理的方案。除了常規的書面作業之外,考慮到高中生物課程的內容和操作的可行性,以下三種是可以采用的課外作業形式。
1.提問型作業
在學生學完一節或一章后,要求他們提若干個問題,然后對所提的問題進行篩選和整合,并啟發和誘導學生來評鑒、判斷。在提問型作業的實施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如有的學生在書面作業中遇到的問題用記號筆標記出來,將所有的放在一起,做成錯題集的類型。對于具體的某一章節內容學生也會提出自己學習后的想法,認為自己對某個概念還不清楚或者某種原理還不理解等,教師可以設計統一的表格在開學初發給學生,讓學生用于記錄相關問題。
提問型作業在復習課中尤為合適,如“基因突變”的復習課前,布置學生對基因突變的內容進行回顧,整理出自己認為比較生疏模糊的問題,然后集中全班的問題進行篩選、歸類,再根據這些問題進行課堂教學,這樣做可以大大地提高復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由于課堂變得更為高效,學生對于這樣的提問型作業積極性會較高,也能更主動地參與到問題的提出與解決過程中來。
2.實踐型作業
實踐型作業通過讓學生動手動腦的親身操作,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知識運用能力,從生物課程的內容考慮可以采取實驗作業、調查作業等具體形式。生物學實驗是高中生物教學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補充和延伸,課后可以布置一些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家庭實驗,如蛋白質的鹽析實驗,用生、熟大豆,紅墨水等驗證細胞吸收物質的選擇性等。在學習了孟德爾的遺傳定律后,可以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布置學生對人類某一易觀察易區分的性狀進行調查,通過數據統計和處理,分析相應性狀的遺傳是否遵循孟德爾的遺傳定律,撰寫調查報告或小論文,加深了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增加了學生對教學的參與,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3.繪圖型作業
生物學繪圖是學習研究生物科學的重要技能和方法之一,例如結構模式圖、示意圖和概念圖等,是表述、概括生物學知識的重要形式。如繪出動物和植物的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式圖、細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示意圖、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示意圖、遺傳試驗的圖解等。
例如在“減數分裂中的染色體行為”一節教學中,用作業紙的形式為學生提供減數分裂各時期的細胞框架圖,要求學生以兩對不同大小的同源染色體為例,畫出減數分裂各時期細胞內染色體的行為,然后進行批改。這樣的畫圖作業能夠讓教師了解每一位學生對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交叉互換、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等抽象概念的理解程度,從而更有針對性的調節教學的步驟。
參考文獻:
[1]鄭兆炯, 王永勝. 人教版高中生物課標教材”問題探討”欄目的優化設計研究[J]. 課程.教材.教法, 20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