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淼欽



摘要:本文通過筆者的磨課和賽課的經歷,從教學設計到上課實踐,從精心選題到教學目標的落實,從中體驗到單元復習課的設計,不僅要面向全體學生,思考本單元教學目標,落實本單元的重難點,而且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思維能力,進而鏈接中考,并對學有余力的同學進行適度拓展。
關鍵詞:單元復習;探索;思維;規律
我們數學組的幾位老師準備參加區里的一次團隊賽課,選擇的課題是《三角形的初步認識復習課》,本章的主要內容是認識三角形的邊、角、三線的基本性質,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質和判定,角平分線和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以及幾種基本的尺規作圖。
本章的重點是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質和判定,本章的難點是根據已知條件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以及根據全等三角形的性質來判定圖形的邊與邊、角與角之間的關系,并寫出嚴謹的證明過程。
在設計這節單元復習課以及磨課的實踐過程中,筆者感觸良多,主要有以下幾點做法和思考。
一.面向全體,仔細梳理
作為一節單元復習課,我們的設想是面向全體學生,梳理本章的知識,注重知識的聯系和運用,讓學生對本章內容有一個整體認識,同時注重突出本章的重點。設計的內容如下:
1.情境導入
出示一幅鐵塔的圖片,問大家在圖上發現了哪些基本圖形?做成這種結構的目的是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展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發現鐵塔上有好多三角形的結構,采用這種結構的原因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并導入今天復習的課題。
2.知識梳理
板塊一:三角形的角、邊以及三角形三線的復習
出示一張三角形的圖片, 師問:你能說出哪些有關三角形的知識?
【設計意圖】本問題開放,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回顧三角形的角、邊及三角形的三線的性質。在目前學段,如三角形的中線的性質,一是中線平分線段,二是中線平分三角形的面積等。
板塊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復習
如圖,點B,E,C,F在同一直線上,已知AB=DE;AC=DF;請你添加一個條件,使得△ABC≌△DEF,你有哪些方法?
【設計意圖】本問題起點低,目的是通過問題來回顧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等學生講完自己所想的判定方法之后,教師追問一個問題:添加一個“邊邊角”的問題,問該條件能否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師生討論:“邊邊角”能否作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條件?
在情境導入和知識梳理這兩個環節,教師在與學生交流時應及時記錄本章的重點知識,為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系統做好準備,畢竟系統性的知識可以使學生的記憶更持久、深刻。
二.重視變化,培養探索能力
通過以上的梳理和鋪墊,我們團隊準備通過圖形的變化,即圖形的平移和旋轉,讓學生在變化的圖形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條件,體驗到變化中也可能存在規律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設計的內容如下:
3.知識應用
板塊三: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的應用
例 如圖,已知:DB⊥AF于點B,線段AB=DB,BC=BF.
(1)求證:△ABC≌△DBF
(2)判斷線段AC與DF有什么數量關系與位置關系?
變式一:在原題的條件下,將△ABC向右平移至圖2位置,請判斷AC與DF位置關系.若將△ABC繼續向右平移至圖3位置,你能發現什么結論?
變式二:在原題的條件下,連結AD, CF. 將△CBF繞點B按逆時針方向旋轉到圖4位置,試判斷AC與DF的數量關系和位置關系.若將△CBF繞點B按順時針方向旋轉到圖5位置,你能發現什么結論?
【設計意圖】本題讓學生經歷兩個全等三角形的平移變化和旋轉變化,運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學習如何在變化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條件,體驗到在變化中也可能存在某種規律性。本板塊的設計的目的是知識的運用,讓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本問題中經歷了平移和旋轉兩種幾何變換,豐富了學生的數學視野,并從中體驗到探索的樂趣。
四.結語
筆者通過這次磨課和賽課的經歷,從教學設計到上課實踐,從精心選題到教學目標的落實,從中體驗到單元復習課的設計,不僅要面向全體學生,思考本單元教學目標,落實本單元的重難點,而且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思維能力。
教學設計注重低起點,注重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學的核心問題可以設計成問題串的形式,適度進行變式,突出對學生探索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鏈接中考,讓學生了解一下本章內容在中考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對學有余力的同學進行適度拓展。
筆者建議不要將單元復習課設計成知識的簡單梳理,然后選擇一些常規題進行必要的訓練,這樣的單元復習課就與平時的習題課類似了,從而忽略了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教學參考書.八年級上冊.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7
[2]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八年級上冊.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