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推進,國家越來越重視文化傳承教學,高中語文教學是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在課文知識講解中滲透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更加了解中華文化。本文通過分析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意義,提出,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的滲透策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傳統文化滲透;思索實踐
引言:
隨著我國對外經濟不斷發展,外國文化不斷進入,導致現在學生對外來文化喜愛程度大大提升,過洋節,看韓劇,吃快餐等,我國傳統文化被冠以落后的標簽。因此,高中語文課堂要重視傳統文化滲透這一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更多傳統文化,增強學生愛國情感。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意義
1.豐富課堂內容
傳統教學課堂中,大部分教師以課本為主,很少對學生進行課外知識拓展。為了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師開始研究傳統文化與課本內容相結合。實現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課堂中的滲透,豐富了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學生通過對傳統文化學習,提高對語文科目學習興趣。隨著西方文化的進入,我國傳統文化被當代人所忽視,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幫助高中生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對傳統文化有更深的認識,并且能夠對傳統文化感興趣。
2.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
很多學生包括教師在內,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因此,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迫在眉睫。文化學習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部分,只有了解文化才能真正了解一門語言。因此,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我國傳統文化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也可以加強學生對于中華文化的了解,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
二、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的滲透策略
1.挖掘傳統資料 引起學生興趣
在高中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教學內容包含大量傳統文化,教師應深入挖掘教學內容中包含的傳統文化,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傳統文化學習熱情。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二單元《詩經》兩首時,教師給學生講述《氓》、《采薇》兩篇詩經的基本意思,讓學生明白文章中的詞句注釋,了解文章整體結構,語言特色之后,可以單獨對詩經中所體現的傳統文化做詳細解釋。《氓》中通過對一個女子從戀愛、結婚到被拋棄的過程描述,表現了中國古代女子沖破傳統禮法束縛,勇敢追求愛情的精神,最終被男人始亂終棄,作者通過控訴,變現對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這首古代詩經流傳至今,是古代對于男女平等的渴望,實現自我價值的追求,這是現代社會中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思考,也是傳統文化流傳至今的價值。教師通過深挖資料,引起學生學習探索興趣,學習傳統文化,組建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2.深挖教材 感悟文化內涵
高中語文課本內容涉及廣泛,文學形式豐富,教師可以在輔導學生學習課本知識以外,對教材內涵深挖,發現更多傳統文化滲透,將教材中傳統文化內涵充分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高中語文學習中充分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內涵與魅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荷塘月色》一文時,學生在學習完作品原文,詞語注釋,對文章整體賞析,藝術特色了解完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處于1927年,大革命失敗,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作為,大時代中一個無名小輩,對時代的抗爭,對前途的迷茫,想找到安寧卻又身不由己的心境。荷花本就是純潔的象征,作者以荷花寄托自己的心靈,想找到亂世中一點平靜。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深挖,找到與荷花相關的傳統文化,如荷花歷來被佛教尊為圣潔之花,周敦頤在《愛蓮說》一文中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將其視為清白、告誡的象征,更有利百的詩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也表露了對荷花具有天然之美的喜愛。教師通過對荷花有關教材深挖,引導出相關歷史教材,讓學生感悟傳統文化內涵,體會傳統文化魅力,提升語文素養。
3.利用多媒體 提高學生傳統文化學習興趣
現代社會是信息化社會,信息處理能力是教師和學生都應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隨著科技技術普及,多媒體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越來越廣泛。計算機技術可以幫助教師完成更好地教學效果,教師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關于傳統文化的圖片、視頻、動畫、音樂,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傳統文化內涵,提高課堂趣味性,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一單元《林黛玉進賈府》時,文章中涉及對賈府中眾多人物的描寫,環境描寫,建筑結構,房屋擺設,和人際關系交代等眾多復雜信息,學生在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對于文中場景不能直觀感受,不能理解文中涉及的文化內涵。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播放電視劇《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一集,讓學生直觀看到當時場景,快速了解故事內容,對其中的人物關系也會更加了解。這樣的教學形式,學生不僅對文中賈寶玉、林黛玉、賈母、王熙鳳等人物有了準確了解,還能直觀感受到古代小說的文化特點,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熱情。
4.組織實踐活動 提高學生文化認知
傳統語文教學中,大多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表現的機會很少,學生沒有參與感,課堂效率低下。教師應注重語文課堂的實踐活動,給學生更多展示自己的舞臺,讓學生在參與與實踐中掌握學習內容,體會文化內涵。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時,教師可以找學生分別扮演文中人物,表演當時場景,這樣的形式可以讓學生在輕松的情境中學到文學知識,感受古人說話形式,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感受燭之武面臨危難,臨危不懼,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愛國精神,讓學生通過文化活動,感受傳統文化內涵,增加對中華文化探索熱情,提高學生文化認知,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
結束語:
總而言之,我國民族傳統文化中瑰寶數不勝數,語文教師應認識到傳統文化對教育的深遠作用,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讓學生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提高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衛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踐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1):267.
[2]李元香.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分析[J].科技風,202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