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煜
摘要: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市場經濟在迅猛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企業發展十分迅速,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高質量經濟發展在依靠創新的同時,也離不開實體經濟支撐。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著力點,要嚴防實體經濟“脫實向虛”以及產業空心化等問題出現。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的經濟金融化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推進以及國際金融資本不斷累積,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也逐漸呈現出金融化態勢。市場需求日益趨于飽和,實體行業產能過剩矛盾日益突出,實體企業利潤不斷下降,資本回報率大幅下滑。
關鍵詞:企業金融化;融資約束;金融發展水平
引言
自上世紀70年代,各社會組織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在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兩個方面,進行了多重研究。國內各規模單位實際履行的社會職責,其實踐活動逐漸表現出較高的規范性。在企業實踐發展歷程中,國內企業在履行自身社會職責時,始終存在諸多問題。此外,在社會責任實際履行活動中,企業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企業實際追求的經濟利益,其本質行為對社會履責形成了一定沖擊,甚至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問題。
1企業金融化與系統性金融風險
對于單個企業,其金融化動機存在多樣性,蓄水池理論、投資替代理論、實體中介理論、實物期權理論、跨國公司避稅理論、股東價值最大化理論等從多個方面解釋了企業從事金融活動的原因。一般認為基于預防性儲蓄的金融資產配置行為能夠改善現金流量波動、降低財務風險、緩解融資約束,進而促進企業的實業投資;而基于替代性投資的金融配置行為將對實體投資產生“擠出效應”、損害企業創新能力、降低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增加經濟的不穩定性。近年來大部分學者的研究表明實體企業的“投資替代”效應大于“蓄水池”效應,即企業金融化的主要目的是投機套利而非預防性儲蓄。因此,當企業基于投機動機涉足金融活動從而取得較大的利潤時,同行業、同地區、同社會關系的企業會模仿并學習其他企業的金融投資決策,從而導致金融化現象在實體企業中傳染擴散,造成實體企業“脫實向虛”,形成系統金融化局面。由于實體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并不是獨立的,兩者之間存在著各種形式的業務關聯或投資者關聯,加之金融工具大多經過標準化設計,具有較高的同質性,當金融化實體企業或金融機構一方出現問題時,其通常會通過金融網絡和社會關系網絡對關聯部門甚至整個行業產生負面沖擊,這種金融部門與實體經濟之間的正向反饋機制導致系統性風險在實體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傳染,而企業金融化行為無疑加劇了這種負面沖擊發生的概率與沖擊效應,使得來自實體企業部門的沖擊更容易演化成系統性風險。
2企業金融化與融資約束
2.1研發個性化產品
部分銀行在產品設計與營銷方面依然以自身為核心,基于風控要求開展標準化產品設計,隨即便推向市場。該營銷模式是基于自身發展研發產品,并未充分考慮客戶的需求,因此設計的產品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商業銀行間的競爭本質上是客戶的競爭,充分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成為了商業銀行現階段發展的重點。中小商業銀行應將客戶需求作為發展的核心,為其提供個性化服務,而后開展產品設計,從而不斷提升客戶的忠誠度,實現合作共贏。
2.2經濟不確定性的調節作用:基于所有權和所屬產業差異
經濟不確定性對金融化與企業不同類型技術創新間關系的影響,可能因企業所有權和所屬產業不同而有所差異。相比于非國有企業,國有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稅收優惠及財政補貼等,且因政府隱性擔保的存在,使得它從銀行獲取貸款也更為容易。國有企業可利用的資源較多,但也承擔著國家發展戰略、保障就業等任務,使得其市場競爭參與度相對較低,技術創新動力和能力相對較弱。與此同時,近年來為深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政府高度重視企業創新,給予了諸多優惠和鼓勵。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受產業政策激勵,為獲取更多的政府補貼和稅收優惠,偏好短期內增加創新“數量”的漸進式創新而忽視強調創新“質量”的突破式創新。此外,國有企業的管理層通常由政府任命,且企業的經營績效會影響到管理層的升遷,這就會導致國有企業的管理層更偏好低風險的漸進式創新。
2.3重視新興產業發展
現代科技促進了金融創新發展,金融創新一方面提高了銀行的利潤,另一方面也改變了人們的金融觀念及金融行業的發展模式。金融機構需利用先進的計算機和通訊技術妥善處理金融業務。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趨勢明顯加強,資金支付和結算更為便利,自助服務、全天候服務及無現金交易是未來金融服務發展的重要趨勢,金融信息電子化也飛速發展。因此,金融交易出現了知識交易、信息交易的趨勢,網絡銀行業務量明顯提高,新興業務為銀行帶來了更高的利潤,銀行的經營方式發生了較大變化,中小銀行集約化和電子化成為重要趨勢,其也促進了電子銀行業務的穩定發展。中小銀行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推動經營轉型,未來應重點發展中間業務和新興業務,在核心環節不斷提升銀行的市場競爭力,嚴控風險的同時,加強新興業務建設,推動信用卡業務發展,提升國際市場所占份額,提高電子銀行業務的利潤和服務質量,擴大受眾群體,豐富收入方式和收入來源,調整并完善收入結構,在提高盈利水平的同時,促進中小商業銀行的穩定發展。
結語
企業履行社會職責時,會存在金融化發展可能性,企業組織實際承接的社會責任,在增強企業資源獲取能力的同時,融資約束并不明顯,會加快企業金融化演變速度。企業組織在履行社會責任時,在融資約束的媒介幫助下,形成了金融化進程影響。在企業社會責任深化發展的同時,減少了融資約束作用,增加了企業可獲取的資金數量,由此加快了企業金融化發展腳步。
參考文獻:
[1]郭麗麗,徐珊.金融化、融資約束與企業經營績效——基于中國非金融企業的實證研究[J].管理評論,2021,33(06):53-64.
[2]劉素榮,劉夢雨.高新技術企業金融化與研發投資——基于融資約束調節效應的異質性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21,40(07):14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