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小瑜 孫媛媛
對《編導》節目主持人的研究需要從多學科綜合考慮。第一,了解廣播電視藝術教育的基本屬性和傳播特征,其次,對播音主持的研究,必須把它放在廣播電視藝術學教育的語境下,結合目標角色理論進行系統的分析;第三,目標角色理論是一種社會學領域的理論,對“編導式”主持人的研究也需要在明確角色理論的前沿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與社會互動的理論視角來完成。根據以上分析,本文的理論基礎主要來源于廣播電視藝術理論成果,并結合了傳播社會學與教育學的綜合研究。
論文研究的核心是“編導式”主持人的培養目標。關于培養目標的理論研究定位問題。每一個人在社會中都有自己所屬的職業、人生定位,都會對他人或環境產生行為期望,在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同時,與其它定位目標一起架構了整個社會關系體系。“主持人”這一關系系統中,“主持人”扮演什么角色,這個角色在行業中扮演什么角色,這個定義的提出有哪些可行性?這個問題正是本文所要解決的問題,即“編導式”主持人的定位、屬性和社會功能問題。
本論文以「編導型」主持人的研究結合內容分析、文獻閱讀等方法,在論據部分采用個案研究法,以東北師范大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為例,結合藝術學、教育學、社會傳播學等方面,綜合論述了培養“編導型”主持人的目標。本論文的研究思路分為三個部分,“編導式”主持人培養目標的內涵是什么,其內涵為何如此?而且它是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去培養的。認識內涵是什么可以從它的產業和社會的期望出發,內涵實現是通過它的功用來實現的,而要實現目標的培養需要舉出具體的案例來說明它的意義。
因此,研究“編導式”主持人的培養目標具有重要意義。這一研究的意義不僅體現在實踐中,也體現在學術研究領域。其意義在于,它能幫助語言工作者細化分工,完成藝術與職業使命,理論的意義在藝術人才的培養上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它能夠豐富播音主持藝術教育的理論內涵,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當代媒介環境中,每一種傳播元素所承擔的使命都來自于它所處的媒介地位,這種地位既是由媒介和社會所確定的位置,又包含著從整個傳媒環境和社會關系系統對這個位置的期望。所說的目標期待,實際上指的是社會對一種特定職業的使命和行為方式所寄予的期望。就播音主持行業本體而言,類型化、專業化、專業化的播音員、主持人是行業的發展趨勢,更是播音主持藝術創作隊伍后備力量的培養方向。這一章即從主客觀兩方面入手,分析了這兩種因素對“編導式”主持人的目標期望。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廣播電視傳媒賴以存在的空間,也在不斷地自我轉型和定位。它的經濟屬性和贏利方式從過去的依靠國家撥款轉變為通過廣告等方式自負盈虧,由政府、公營、商業三方綜合定位,而收視率成為媒體生存的命門。
在收視率指標體系框架中,受眾處于絕對地位,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觀眾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影響媒介的主導力量,媒介爭奪市場利益的直接環節。所以在媒體日益激烈的格局下,各個電臺、電視臺正經歷著資源與節目形態的競爭,其中,主持人作為節目載體,其作用和影響也越來越突出。
與西方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出身的編導、記者不同,我國早期的播音員、主持人都是經過層層選拔和專業訓練的,音質優良,外在形象出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電視熒屏上活躍著一批外形靚麗的男女主持人。不過,觀眾的欣賞水平和思辨能力日益增強,單純通過聲音和圖像進行個人塑造的“單一型”主持人逐漸被觀眾淘汰,極具個人魅力的主持人走進了千家萬戶,以受眾代表為代表的社會對主持人的期望主要是通過聲音和影像來塑造人。
1、期待“活力人物”
動態人物能力是一種職業能力,指主持人通過對信息的感知、吸收、運用他們自身文化積累、人生經驗和豐富的情感傳播文化并感染受眾的能力,使他們能夠擺脫“肉眼所見”的相對僵化模式。一個節目主持人是否能成為“活力人物”,取決于其文化積淀和行業參與程度。認識到播音主持創作是基于對人的本質、人的需要的,這就要求主持人要對信息傳播的安排與組合做出正確的選擇與判斷,播音主持的創作是基于對人的本質、人的需要上的,這就要求對所處的階段有一個深刻的認識。“永不厭倦的職業精神”這一后起之秀在香港一家擁有115個頻道的電視媒體中脫穎而出,《鳳凰早班車》開創了“說新聞”之先河,《鳳凰早班車》開夜話之先河,《有報》開了《有報》之先河,開了《有報》的“不倦的職業精神”。主持人應參與所在欄目的選題,能獨立進行創作策劃、采寫、采訪,可參與編審,并享有相當于西方“主持人中心制”。節目主持人充分吸收節目內容,在表現形式上得到充分發揮,把自我的“活力人物”能力轉化為滿足觀眾期望的媒介成品。
2、吸收外部預期
凡是采用主持人方式的廣播電視節目,最終都要通過主持人這一環節傳播。對觀眾來說,主持人與節目是統一的整體,主持人要對節目的內在意圖和外在表現進行整合,從而使主持人的形象、語言、風格等因素得以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也是主持人比較容易忽視的地方。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在《忙與盲》一書中曾說過:“忙了一段后肯定盲了”,即不能有效吸收節目內容,導致主持形式沒有很好的外化,心理學認為這是一種長久以來相同的經驗對自身特定行為模式的隱性調節。因此他提出“強制孤寂”的說法,在做三大地震比較系列時“全面后撤”,與幕后一方參與搜集、篩選資料,研究大量人文社科著作,研究大量的人文社科著作,得出“適當的接受才有可能”。只有充分吸收節目,消化節目,才能把節目和自身結合起來,為觀眾提供和諧統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