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認知語言學的借代和視角兩個概念出發,本文分析了翻譯過程中的主體-譯者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空間和過程;結合旅游文本文化內涵豐富,多詩歌、楹聯的特點,探討譯者主體性發揮的限制性因素。通過探討譯者主體性的內涵以及在旅游資料英譯中的應用,以期拓展和深化譯者主體性研究與應用領域,同時為旅游資料英譯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譯者主體性;能動性;受動性;旅游資料英譯
譯者主體性研究出現于西方上世紀七十年代“文化轉向”之后,近些年,我國也多有學者在這方面投入研究并取得成果。譯者主體性研究跳出原文、原作者中心論的傳統,強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傳統的翻譯觀著眼于對比原文和譯文、或譯文與譯文的質量高低,僅從語言層面對翻譯質量做評價,忽略了翻譯行為的實施者—譯者。譯者作為翻譯過程的主體,依賴于自己的中英文字功底、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掌握、及對旅游宣傳資料這一應用性文本的認識,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如翻譯借代時采取何種翻譯方法,漢英語言視角有何異同,也受到各樣外部條件的制約,如譯者的中文基礎及旅游文本多詩歌、楹聯的特點。作者在知網搜索發現,僅有兩篇核心期刊從譯者主體性角度探討了旅游資料翻譯。李瑩認為在旅游資料翻譯中應采用“主題信息突出策略原則”。楊萍提出旅游翻譯中限制譯者主體性的三個因素:譯者的中文基礎、中英文措辭差別和思維定勢。本文將從譯者主體性的兩方面內容對旅游資料英譯進行探討。
1 譯者主體性的概念及內涵
主體性是一個哲學概念,包括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和受動性。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到受動性的制約,受動性的發揮內含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主體性是能動性和受動性的辯證統一。譯者主體性是指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翻譯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譯主體自覺的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造性。肯定譯者主體性的地位并不等于譯者可以任意妄為,而是為了增強譯者的主體意識,使其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譯者能動性的發揮還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如譯者的中文基礎,旅游文本多詩歌、楹聯的特點,譯稿使用方的約束,當下翻譯標準及理念的影響等等。
2 旅游文本英譯中譯者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2.1借代與翻譯
認知語言學認為,借代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法,更是人類基本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它反映中西方生活習慣、文化習俗及歷史發展背景方面的差異。如漢語中的“牛”,在英語文化中可能是“馬”,吹牛可譯為talk horse,孺子牛可譯為a willing horse。這是因為中國農耕文明歷史悠久,牛作為重要的農耕工具,一直受到勞動人民極高的評價。而在早期英語國家人們的生活中,馬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僅是代步工具,還是古代將士出山應敵的得力助手。馬和牛雖不相及,但在兩個國家的人們的認知體系里,卻有著類似的特點,如勤勤懇懇,甘于奉獻,因此將兩者互譯也未嘗不可。
2.2翻譯視角
認知語言學認為,自然語言的語義結構反映人的體認結構,人們從生活經驗中獲取對現象認知的概念結構或事件結構,然后把它們投射到語義結構中去,形成對現象認知與表達的視角模式,這種模式反過來同樣影響人們對現象的認知方式。英漢語言作為人類體驗認知世界的一種產物,也具有各自的視角性,在詞匯、句法和篇章三個方面都有體現。
英漢語言都存在一詞多義現象,翻譯時需要依據語境選定用詞視角,給出準確的翻譯;英漢句子結構差異明顯,漢語側重意合,英語側重形合,漢英翻譯時應添加適當的連接詞;篇章層面,漢語主語變化不定,包含多個句子的篇章呈散點式結構,而英語主語功能較強,注意上下句之間主語的轉換,篇章主題較為一致,翻譯時應注意主語的轉變及連貫。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語言,也會因為個人認知視角的不同,對同一事件產生不同的概念化方式和語言表達,這就需要譯者從文本語境出發,查找多方資料,盡量不受個人固化視角的影響,力爭給出正確貼切的翻譯。
3 旅游文本英譯中譯者主體性的限制性因素
3.1 對漢語文本的理解
譯者主體性的發揮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一方面受自己中文理解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旅游介紹資料多詩詞、楹聯,對譯者主體性的發揮也是一大挑戰。當前旅游資料的翻譯仍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就是因為譯者對原文的理解不到位,甚至在理解錯誤的情況下,想當然地翻譯,導致旅游資料介紹常常出現讓人啼笑皆非的翻譯,比如“三羊開泰”一詞的翻譯。搞笑版:Three goats open up Taishan (Mountain),似是而非版:Three rams bring bliss. 釋義版:Spring heralds prosperity。“三羊開泰”出自《周易》,“羊”通“陽”,意為“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亨興盛之象。上述三個翻譯版本反映了三個譯者對這個詞不同程度甚至錯誤的理解,遇到這種蘊含豐富漢語文化內涵的表達,譯者還是應當在自己的理解基礎上多方查證,力爭給出準確翻譯。
4 結論
譯者主體性是譯者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受到限制性因素的制約、在受限制性因素制約的同時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矛盾統一體。譯者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指譯者在受到限制性因素影響的基礎之上,仍要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比如在受限于自己中文理解能力的情況下,仍要積極求證,力求使翻譯準確無誤。另一方面,限制性因素是促使譯者多做思考、多查資料,更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推動力量。因此,從譯者主體性角度看旅游翻譯,更易看出問題所在和可能的解決辦法。本文從譯者主體性角度出發,肯定旅游資料英譯中譯者的主體地位,并分析了譯者主體性的內涵及可運用到翻譯實踐中的地方,以期充實譯者主體性的理論研究,便于旅游資料譯者從不同角度看待翻譯。
參考文獻:
[1]賈文波. 旅游翻譯不可忽視民族審美差異. 上海科技翻譯,2003,(1):20-22.
[2]陳水平. 旅游翻譯的誤區與價值倫理回歸. 中國科技翻譯,2012,25(3):45-49.
作者簡介:王云(1991.10-),女,漢族,河南周口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認知翻譯、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