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宏遠
摘要:本文從當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出發,結合英語課程本身的屬性與特征,對如何圍繞實際學情來設計有效的游戲活動,從而推動課堂教學的有序有效開展做簡單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游戲
語言是交流和互動的基礎,所以從英語課程本身屬性出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還應當回到交流當中,選擇他們喜歡的方式,將語言表達內容與方法技巧鑲嵌在語言環境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其語言實踐應用能力。
一、游戲教學設計原則
1、難度適中
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游戲教學的內容資源選擇應該具備一定的語境且故事要完整。比如教材中給出的Story time,Cartoon time等版塊都可以用作課堂游戲活動的材料資源,這些內容在設計上多以故事情節為骨架,穿插一些第一視角的任務,旨在培養學生身臨其境,體會并把握語言在特定語言環境下的具體用法及其效果。那么以故事情節為依托教師開展游戲化教學,既要確保能夠使學生的語言基礎素養得到訓練,也要在當中滲透相關的語法知識與相關表達技巧。值得一提的是,故事的選擇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尤其在情節設計上可以帶有一定的戲劇性和沖突性,使學生既像是在做游戲,也像是情境中真正存在的角色。我們需要知道的是,語言類知識的學習絕非一日之功,所以教師在小學英語課堂中選擇并實施游戲教學,一定要做到生動有趣,靈活多元,既要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也要從不同學段的特點出發,充分考慮當下的教學特征、規律以及需要,保障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
2、緊扣教材
僅就當前小學英語課程內容而看,可用作課堂游戲活動的素材資源十分豐富。比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簡單的情景劇來引發學生的興趣,或是直接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來感受具體語句、語法的運用,比如有名的童話故事The Kings new clothes,還有耳熟能詳的Cinderella、有趣的Goldilocks and three bears等等,以輕松愉快的游戲和故事講述來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
3、貼近生活
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游戲活動設計不僅要符合學生的生活認知經驗,更要從生活角度出發去反映生活,從而對學生的成長發展帶去一定的積極影響。游戲既是一種教學方法,也可以是一種媒介,其目標都是為了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能力,以及在生活實踐中靈活熟練運用知識的能力。只有做到從生活出發,才能夠使一切看起來都那么真切自然,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與探究欲望也會得到大幅提高。
二、角色扮演教學設計
1、游戲導入
在諸多課程內容中不乏會存在一少部分較為枯燥的理論性知識內容,其主要是一些單詞的背誦或是句式結構的分析,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通過適當地改動來將其嵌藏在游戲活動當中,使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更高效的理解和把握目標知識內容。例如,在“How many?”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個簡單的故事情境,周末同學三人一起到其中一人的家中做客,討論起了玩具車和貼紙,而本課的目標是學習對事物數量的詢問方式,又考慮到之前學生剛學習過英文的數字表達不久,所以教師可以設計一個簡單的游戲,導入本課的故事情境,比如數一數圖片中的事物數量,在對量詞進行復習回顧后,便可以順勢導入“free talk”活動,在語境中把握“How many pencils do you have?Lets count. One,two,three……”等表達形式。
2、教學過程
通過從實際生活出發,加上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元素,能夠很快地完成課堂導入環節,那么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教師可以用學生學過的,或是在預習過本課內容的基礎上用即將要學習的句型進行設問,以交流互動的方式來營造出課堂教學氛圍。例如,在“How many?”中,通過簡單的對話可以很快地引出本課目標句式“How many……s do you have?/What do you have?——I have……”和“Can I……?——Yes./Sure./OK.”在此基礎上教師只需稍加引導,令學生對知識產生一種相關印象,通過猜測就可以創設出情景對話,為接下來主要的游戲活動環節做準備。基于對句式結構的初步了解,教師引出本課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以角色扮演的小游戲來組織學生分飾其中角色,模仿他們的表達方式,以情景對話推動小型課本劇的發展,實現對學生聽、說以及思維運作等各項能力的培養。
綜上所述,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游戲活動設計一定要依托于情境,而情境的創設又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與興趣愛好,這樣他們才能夠主動地參與并投入進去,在嘗試、猜測與交流對話中,學生以輕松的游戲方式感受到了英語學習的樂趣,并以此樂趣作為了之后深入學習的動力。
參考文獻:
[1]主父國鳳.小學英語游戲教學設計策略研究[J].中華少年,2019(09):190.
[2]劉祥鵬,宋娜.游戲教學法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少年,2019(06):195.
[3]張嘉民.淺析小學英語游戲教學的實施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1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