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梅
(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 建筑工程學院,廣東 湛江 524094)
隨著城市化不斷加快,城市水生態、水資源等一系列問題引起相關部門以及專家學者重視,同時不斷探索與總結城市綠地水體的可持續研究和利用,其中濕地公園的水體的設計和利用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中起著關鍵的作用。隨著濕地水體景觀設計的手法更全面和科學,理論體系的不斷完善和嚴謹,濕地水體景觀中存在的部分環境問題也隨著新的技術與理論的應用與指導得到進一步了的改善。
尹勇等[1]結合濕地公園的水體凈化、生態需水量、徑流污染控制等理論研究,進一步對濕地公園水系規劃的調查研究,并提出了水質保障、水系布局、及水體駁岸三部分是濕地公園水系規劃的基礎理論框架。楊藝紅等[2]提出濕地公園水系規劃應以確保濕地水量的供給平衡、促進濕地水體循環自凈、發揮自身的生態功能為主要目標。陶冶、車代弟通過對哈爾濱城市濕地公園的植物景觀進行設計研究提出了水體景觀設計中水生植物要結合水域面積、水質、水深等因素進行配置的水體景觀設計要點[3]。胡玲玲[4]對其濕地景觀進行問卷調查,得出濕地水體的水質、植物群里布局、水體形態及水基質直接影響人們對生態學價值的評價標準,選擇合適的景觀以及景觀層次,不僅能達到濕地景觀的藝術性和功能性,而且能保證濕地景觀結構處于健康的動態平衡。
湛江綠塘河濕地公園,位于湛江市霞山區與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接壤處,西面起于人民大道,東面止于海濱大道,北側緊靠樂華路城市高尚居住社區,南依城中村地界。城市自然河流綠塘河蜿蜒穿過公園全境,向東流入湛江麻斜海灣,公園依河道自然形態,呈東西走向帶狀分布,全長3.3 km,總面積約32 hm2。綠塘河濕地公園于2007年投入使用,成為湛江市城市東西向的重要生態廊道之一。

圖1 綠塘河濕地公園平面圖
濕地公園中具有生態景觀用水、養護管理用水、生活用水等主要功能,其水體形式有小型湖泊、沼澤、開敞水面、池塘、淺灘等靜態水體,還包括了河流片段、溪流、噴泉等動態水體形式。其形態主要由水體邊際線與地形高差決定,同時水體景觀的設計應在原有地形改造的基礎上,對水量控制、濕地水生植物配植以及相關人工設施的建設綜合考慮與分析[4]。
綠塘河濕地公園主要水體景觀表現為河道多水位變化,以地表雨水為主,河岸線自然,曲折起伏,沿河連續分布大小不一的魚塘自然場地水景凸顯,水體生態環境在河岸、塘基、堤壩和半島等河段產生了豐富多樣的水際邊緣效應。然而,綠塘河濕地公園水源以匯集自然雨水為主,多變的水位導致水源的不穩定,加上水質一定程度受周邊生活污水的影響,部分水體發黑發臭(表1),綠塘河濕地公園的雨水徑流的控制、收集、蓄儲、凈化與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干擾。

表1 綠塘河濕地公園水體現狀調查
濕地水體在不同的地形基礎上可設計成不同的景觀效應,同一水體的不同的規劃設計形式也會帶來濕地水體景觀形式的多樣性[5]。如圖2,綠塘河公園的水塘給人們帶來視線開敞、水面平靜,結合水生植物,其景觀效果較佳,河流片段、溪流等形式使水體景觀富有延續流動性,在不同位置可設計不同尺度、不同形式的水體安排景觀游憩節點也可增加其多樣性。 綠塘河濕地公園在不同的在水體空間范圍可圍合出開敞、半開敞、封閉、半封閉等不同視線特點的水體景觀空間區域。

圖2 水體開敞空間
另外,水體景觀空間的形成和其他要素也存在很大關系,而各要素的多樣性,空間形式的多樣性更為豐富,如濕地植物因時間而不斷變化,改變水體景觀的同時也間接的通過改變濕地水文帶來濕地水體景觀上的變化,那么濕地的水體空間在第四維度季相上也呈現出多樣性。
濕地生態系統是由多種有機成分相互影響、密切聯系、共同組成的一個生態有機體。但整個系統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因為每一因素的改變,都或多或少地導致生態系統的變化,特別是水文,當它受到自然或人為活動干擾時,濕地植被的抗干擾能力較差,原有濕地植被景觀的脆弱性,必然會造成濕地水體景觀的脆弱性[6]。另外水體景觀中水體或濕生植物如后期管理不當,如污水排入、水域生境中鳥類糞便等的處理不當會導致惡臭等環境問題,甚至導致濕地公園內濕地的退化,嚴重破壞濕地公園內的水體景觀,如圖3所示,綠塘河公園局部片段水體靠近居民區,在河流流速較大的地帶,并沒有設置過濾裝置和缺乏凈水設施,河道自凈能力下降,不能正常行使凈化水質功能,以至于不能正常維護河道清理和發揮其生態效益,局部水體發黑變臭問題。

圖3 局部水體受污染
濕地水體景觀是一個有生命的景觀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濕地水體景觀也將是一個隨著生態演替過程不斷變化的過程[7]。如圖4、圖5,綠塘河公園濕地生境的不斷成熟與變化會引來或遷出新的濕地生物,不斷改變當地濕地生態系統的物種組成,如吸引遷徙鳥類的停留等。濕地公園水體景觀的動態性還體現在溪流、瀑布、涌泉、河流片段等流速較大的水體景觀,自然也賦予了濕地水體景觀以景觀形象上的動態性。

圖4 水體動態性
濕地生態系統在凈化空氣、調節小氣候、平衡區域溫濕度以及控制雨水徑流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圖5)。另外,濕地水體包含豐富的濕地動植物資源,這些濕地動植物在豐富景觀空間的同時,也在影響著濕地的水文過程,形成一個動態循環的生態系統,致使生物群落、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物種遷移與演變更加活躍。

圖5 景觀生態空間
城市濕地公園建設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與更新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其中濕地水體的修復是專業學者們關心的熱點,涉及生態學、水文學、土壤學、地質學及生態系統的功能和結構的評估分析,以確保恢復公園中濕地的永久性和可持續性。需要持續不斷關注和監測水體景觀的特性,因此應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濕地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的聯系,增強濕地水源河流的活力。
(1)對周邊地區的排水及引水系統進行調整,確保濕地水資源的合理與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況下,應適當開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滲透的水底處理方式,以利于整個園區地下水位的平衡。
(2)水陸交界地帶的濕地水體駁岸環境的營建也十分重要,需要精心考慮,應更多考慮以植物為主,結合工程建設,自然與人工結合的多樣化水體駁岸設計,更好地保護水體的邊界的完整性和生態性,因為完全混泥土砌筑的駁岸破壞了濕地應有的滲透和過濾作用,同時要防止化學物質和生活污水流入水體造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