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冰
(長春大學 園林學院,長春 吉林130022)
昆明地處云貴高原中部,位于東經102°10′~103°40′,北緯24°23′~26°22′。昆明市域總面積約為21473 km2,其中市區面積約為330 km2,人口726.3萬人(2011年)。南瀕滇池,三面環山。昆明屬北緯低緯度亞熱帶-高原山地季風氣候,日照長,霜期短,年平均氣溫15 ℃,氣候溫和宜人。年降水量1450 mm,具有典型的溫帶氣候特點,城區溫度在0~29 ℃之間,年溫差為全國最小。鮮花常年開放,草木四季常青,是著名的“春城”“花城”。
盤龍江是昆明主城區最主要的河流,由北向南縱穿昆明城而過,是昆明四城區的分界線。北起嵩明縣西北梁王山的崇山峻嶺間,流經嵩明壩子注入松花壩水庫,再由松花壩水庫流出,流經市區,而后注入滇池,全長105 km。本次研究主要選取從松花壩至滇池的流域,長約27.5 km,調查范圍達到該段長度的70%。
本次研究的濱水綠地主要是沿江的帶狀綠地。濱水區的空間范圍包括200~300 m的水域空間及與之相鄰的城市陸域空間,其對人的誘致距離為1~2 km,相當于步行15~30 min的距離范圍。濱水區在城市中具有特點:自然景觀情趣和公共活動集中、歷史文化因素豐富、空間導向明確、空間滲透性強,是自然生態系統與人工建設系統交融的城市公共開敞空間。考慮到城市園林濱水綠地的特點,本文研究濱水的空間范圍人為地調整為離開水邊20 m左右的綠地空間范圍及部分濱江游園。濱江游園是利用江河的灘涂建設的可供市民游玩、休閑、集會等的區域,是濱水區域最大的綠地。植物景觀豐富,物種豐富,以植物造景為主,以景觀建筑、構筑物、小品為輔,形成恢復自然的風景林地,沿林蔭道步移景異,情趣無窮。
調查中主要以盤龍江流經的一環內區域,一環至二環,二環至三環,及三環以外的區域為主要調查對象。調查內容包括樹木的種類,樹種的生長情況,植物出現頻度,主要群落配置方式,綠化的美化作用評價等。結合盤龍江段濱河綠地建設現狀,提供較為嚴謹的數據,在現狀調研基礎上提出目前存在問題及對未來盤龍江濱水植物發展的展望。
2.2.1 實地調查法
閱讀了大量文獻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動態和成果后,對盤龍江濱水植物進行實地調查,記錄植物種類、植物配置方式、景觀組成結構及造景效果。對具有代表性的植物配置和造景方式進行拍照、記錄。
2.2.2 數據收集法
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選擇濱水綠地內有代表性且受干擾程度較輕的植物群落進行數據收集。樣方的面積設置為10 m×10 m,為保證各樣方調查數據的可靠性與可比性,根據濱水綠地的特點,在一些形狀和規模無法設置成10 m×10 m樣方的調查地段,則根據濱水綠地的寬度,對樣方長度進行調整,使調查的單個樣方面積控制在100 m2左右。為避免選取樣方的主觀性,沿江濱水綠地樣方的選取以1 km設置兩個樣方為準,使兩樣方之間相距一致。
2.2.3 數據處理方法
全面分析總結盤龍江濱水植物的組成現狀,進行種類分析和頻度分析。
頻度計算公式:頻度F=該種植物出現的樣方數/總樣方數×100%
并對全部植物種類進行分類比較,比對出以下比例:
草本與木本比例=草木種數∶木木種數;
喬木與灌木比例=喬木種數∶灌木種數;
常綠植物與落葉植物比例=常綠植物種數∶落葉植物種數;
鄉土植物與外來植物的比例=鄉土植物種數∶外來植物種數。
調查表明,盤龍江濱水植物的種類非常豐富,以常綠闊葉樹種為主。由于昆明處于氣候過渡帶,不冷不熱,故在盤龍江濱水區域既栽植了寒帶植物,又栽植了熱帶植物,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植被特征,植物資源豐富。
根據對盤龍江濱水綠地的實地調查,結果顯示:濱水綠地主要綠化植物有130種(含亞種、變種、變型等)隸屬于63科100屬(表1),其中蕨類植物為1科1屬1種,裸子植物為6科16屬22種,被子植物為56科83屬107種(雙子葉植物為50科75屬98種,單子葉植物為6科8屬9種)。被子植物(56科83屬107種)占絕對優勢,分別占總的科數、屬數、種數的88.89%、83.00%及82.30%;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在盤龍江濱水綠化上應用較少,分別僅占總的科數、屬數、種數的1.59%、1.00%、0.77%和9.52%、16.00%、16.92%。盤龍江濱水綠地植物的組成情況,特別是被子植物的各科組成,反映出了盤龍江濱水綠地的植物組成特點。

表1 盤龍江濱水綠地植物物種組成
調查到的植物種類130種,絕大部分適生或生長良好,不適生的只是少數,基本上可以滿足濱水綠化的需要,但達不到豐富、游刃有余的地步(表2)。調查表明:草本植物與木本植物比例為1∶11;喬木與灌木比例為3∶2;常綠植物與落葉植物比例為4∶1;鄉土植物與外來植物的比例為1∶3。大部分植物為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缺乏,在應用中草本植物單調雷同,并且生長勢差。骨干為常綠樹種,落葉樹種占少數,體現了春城昆明的綠化要求,昆明市園林局對城市綠化種植規定:以常綠闊葉樹為主,輔以其他常綠植物或少量落葉樹木,突出植物多樣性和鄉土樹種特色,做到常綠喬木占喬木比例的80%。但在調查到的濱水植物中,鄉土植物所占比例較少,很多鄉土植物大多處于野生狀態,大部分植物為外來引入植物,沒有突出昆明鄉土植物的特色。

表2 盤龍江濱水綠地植物物種組成比例
本文調查的樣方有48個,在調查數據的基礎上,計算了各種植物在樣方中所出現的頻度。
頻度計算得出以下結果。
(1)喬木:濱水區喬木植物種類比較多,達65種,但頻度在50%以上的常見種只有藍桉1種,頻度在25% 滇潤楠和滇樸是昆明市的市樹,這兩種植物在盤龍江沿岸應用卻比較少,滇潤楠和滇樸出現的頻度分別為10.42%、14.58%,達不到常見種(頻度大于50%)的標準,應加強市樹在沿岸的應用范圍和力度,以充分體現昆明的地域特色。 (2)灌木:灌木共有植物種類46種,頻度在25% 而云南山茶作為昆明市的市花,山茶出現的頻度僅為6.25%,也達不到常見種(頻度大于50%)的標準,不能充分體現昆明的地域特色,在應用中也要加大應用范圍和力度。 (3)草本和地被:統計到的地被植物種類有11種,以麥冬、沿階草、紅花酢漿草為優勢。在調查區域內地被植物大多數生長狀況不好,部分地塊被踐踏嚴重,在沿江比較偏僻的地塊甚至沒有地被覆蓋,土壤裸露嚴重。在應用中應該對裸露地塊及時補植,合理水肥,促進地被植物良好生長。 (4)藤本:藤本植物種類有7種,以常春藤、長春蔓為優勢。其中,常春藤的應用非常廣泛,在沿江綠地中普遍作為地被使用,雖然其為常綠植物并且綠化效果好、容易成活,但是如此普遍應用卻有千篇一律的感覺。 3.2.1 外來植物過多 鄉土樹種是經過長期演變、進化生存下來的,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抗逆性,適合本地自然條件,表現出良好的生態效益。此次調查鄉土植物與外來植物的比例為1∶3,表明外來植物占大部分。昆明可用于園林綠化的植物種類十分豐富,但在實際運用中卻沒有很好的利用本土植物資源豐富的優勢,本地特色不突出,沒有很好地彰顯云南“植物王國”的魅力。 3.2.2 植物搭配模式單一 在盤龍江濱水植物的配置模式中,以“喬木+灌木+草坪(地被)”模式應用最為廣泛,該種植物配置模式是一種使理想的生態效益得以最大限度發揮的模式。園林建設講究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植物造景亦如此。如果一味地將自然植物群落進行“喬木+灌木+草坪(地被)”的結構搭配,不綜合考慮景觀特點、周圍環境、公園的性質和土壤環境的特點,照搬一般模式,景觀則缺乏個性。 3.2.3 建設后管理不到位 濱水綠地的建設投入大量資金,但如果只建設而不重視管理,是不明智的。植物需要不斷進行養護,只有加強管理,植物長勢良好,才能營造出好的植物景觀。盤龍江濱水綠地管理不到位所造成的損失比比皆是,經常可以看到枯死的植株,造成巨大的經濟浪費。如江岸小區沿岸及河長林公園部分偏僻地段養護差,植株死亡比較常見。 1999年,世博會的召開,使昆明城市綠化迎來高速發展階段,但種植的植物大部分是外來引入物種,鄉土植物未得到足夠重視。在景觀設計中,應更重視鄉土植物的應用。很多綠化效果好的鄉土植物,如:大理羅漢松、紅花山玉蘭、網葉山胡椒、短萼海桐、毛葉山桐子、馬蹄荷、流蘇樹、皮哨子、栽秧花、蝦子花等應加大應用力度,凸顯本土特色。 盤龍江濱水綠地的植物配置模式多樣性不足,直接影響生態群落的穩定與景觀效果。應根據實地條件,選擇合適的植物種類以及最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結構的搭配模式,只有合理的配置模式才能營造優美的濱水植物景觀。為凸顯植物景觀的效果,植物配置時,在立面上,要豐富林冠線,做到層次錯落、起伏變化;在平面上,要優化林緣線,做到過渡自然、疏朗有致;在色相上,要做到搭配豐富、統一協調;在季相上,做到四季有景、四季有花。 在進行濱水植物景觀配置時,不僅僅考慮到景觀的需要,對植物自身的生長特性也要十分注意,在選擇樹種時,應根據實地條件和植物的生態習性選擇樹種,在低濕的河岸上應特別注意選擇適應耐水濕和抗鹽堿的樹種,采用喬、灌、草、水生、沼生等植物合理搭配,創造人工濕地群落。盤龍江濱水綠地植物種類雖然較為豐富,但多為常用園林樹種的不同組合搭配,較少根據特定的水體景觀進行植物的選擇,部分適宜在水邊生長的濕生植物出現頻度較低,多處出現簡單的沿堤插柳,出現景觀相似性。在對濱水地區進行植物景觀營造時,不能僅注重觀賞品種的運用,更應采用耐水濕的鄉土樹種代替不能適應立地條件的忌水濕觀賞種,真正做到適地適樹。 應在植物管理與養護上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通過關注植物的長勢以及群落動態,建設生態過渡地帶,保護現有的生物多樣性,為濱水綠地提供較為理想的生態空間。促進穩定的人工群落的形成,以提高綠地植物的物種多樣性。3.2 存在的問題
4 發展建議
4.1 凸顯本土特色,加大鄉土植物應用力度
4.2 豐富植物配置模式
4.3 充分考慮植物的自身特性
4.4 注意建設后的管理與養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