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壘,張玉嬌,付翠翠
(濟南市林場, 山東 濟南 250014)
山體綠化提升工程是指對城市內或近郊,巖石裸露面積較多,林地植被單一稀少,林相變化不明顯,生態型和景觀性較差,甚至存在采礦破壞的山體,采用綠化栽植和工程技術手段,合理調整林分結構、優化山林生態環境,營造色彩亮麗、自然優美景觀格局的工程。
濟南市境內泉水眾多,又名泉城,泉水是濟南歷史文化的獨特元素。但自2013年8月以來,連續4年降雨偏少,地下水虧空較大,泉水水位一度跌至紅色警戒線以下,保泉形式尤為嚴峻。而泉水來源于市區南部山區,修復南部山區生態環境,提高泉域補給區的水源涵養能力,有助于守護住泉水這一張寶貴的城市名片,是實現濟南市“顯山漏水”的重要舉措和關鍵所在[1]。
鵝頭峰位于濟南市區南部,興隆山支脈之一,最高海拔460 m,是重要的泉域補給區。區域范圍內,山勢陡峭,溝壑遍布,地勢復雜,巖石裸露明顯。主要植物種類有側柏、黃櫨、荊條,植被單一稀少,生態性較差。為保護好生態環境,提高水源涵養能力,該項目迫切需要進行。
以興隆山本地側柏林地生態系統為本底,依照自然規律開展樹種設計和苗木栽植,增加植物種類,豐富物種數量,提高環境抗逆性,形成持續、健康、穩定的生態系統。
根據山體的實際條件,選擇適當的工程技術措施,栽植適當苗木,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修復生態,保護好原山體地貌。
遵循“安全、節儉、易游”的要求,充分利用現場地理資源,栽植鄉土樹種,同時注重喬木、灌木、草本的結合,在后期有助于形成穩定的植物群落[2],實現低成本建設和低成本養護。
(1)山腳區域土層較厚,坡度平緩,可進行大面積種植。
(2)山體中下部坡段較為平緩,土層較厚,視野突出,兼顧山腳下有居民小區,考慮栽植色葉闊葉樹種,打造色葉林帶,為附近居民增添入窗景色。
(3)山體中上部土層瘠薄,坡度大,巖石裸露明顯,需客土填坑,采用砌壘魚鱗坑和水平階的手段,栽植側柏,遮擋裸巖,同時坑內栽植連翹,豐富春季景色。
(4)山頂及周邊區域林分密集,綠化覆蓋率較高,但種類皆為單一側柏林。由于山體環境氣溫低,溫差大,落葉品種落葉期的園林景觀效果較差,從植物景觀的持續性考慮,加大常綠地被以及秋色葉地被的應用比例[3],可以栽植色葉闊葉樹種,打造混交林和色葉林,豐富景觀色彩。
(5)區域內干旱少雨,需根據實際地形于山頂區域設置蓄水池,以保證有足夠的水源養護植物。
4.2.1 設計目標
以山體綠化提升為基礎,通過植被的合理搭配,打造“自然野趣、色彩豐富、錯落有致”的山體景觀。
4.2.2 植物設計
根據生態恢復和景觀需求,常綠片林帶選擇冠型豐滿的側柏,高度150 cm,冠幅為40 cm;混交林帶以側柏為主,搭配4分支連翹,增加落葉喬木欒樹,選用本地欒樹種,高度150 cm,冠幅為40 cm;色葉林帶色葉植物選用黃櫨,高度150 cm,冠幅為40 cm。植物選取種類和規格如表1所示。

表1 植物設計
4.2.3 土建工程
區域內陡坡多數為25~40°,土壤為普通褐土,質地為砂壤土,含水率較少,厚度大部分在10 cm以下,土層瘠薄,無法滿足綠化栽植要求。另受大風和雨水沖刷的影響,部分陡坡土壤存積困難,裸巖外露,所以綠化栽植必須采取水平階、魚鱗坑工程措施。
4.2.3.1 魚鱗坑
選擇15~40°的山坡,砌壘魚鱗坑,沿等高線自上而下的挖半月型坑,排列成品字形,密度設置為55~60個/畝。要求外形圓滑,觀感良好,堅固結實,具有保土保水和保肥的能力。規格設為以下2種。
規格一:1.8 m(長)×1.2 m(寬),種植深度0.6 m,堰寬0.2 m。適用于坡度較為平緩的區域。
規格二:1.0 m(長)×0.7 m(寬),種植深度0.6 m,堰寬0.2 m。用于坡度較陡,鄰近斷崖的區域。
4.2.3.2 水平階
在坡度25°以下的坡面上砌壘水平階,沿著等高線砌壘成弧狀。規格為5~15 m長,種植深度0.6 m,堰寬0.3 m,堰高0.4 m。

圖1 工程措施示意
4.2.3.3 技術要求
魚鱗坑和水平階均采用MU10水泥砂漿砌壘,做基礎時應下挖至持力層。砌壘擋墻的毛石來源于就地撿石利用(撿石規格0.15~0.4 m),無論在顏色、質感還是形狀都能和山體環境融合,具有自然地野性和靈性。其粗礦樸實、渾厚剛勁、自然地質感更加襯托出大自然賦予山體的景觀特色美[4],而且極大降低工程造價。
4.2.4 規劃分區
根據植物配置要求,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將整個規劃區域分為常綠林景觀帶、色葉林景觀帶和混交林過渡帶,為了突出山體的自然原始風貌,增添景觀元素,現場保留部分裸巖,作為山體裸巖帶。其中常綠林景觀帶有10個,面積76畝,共含小魚鱗坑610個,大魚鱗坑3150個,水平階1320 m;色葉林景觀帶有4個,面積41畝,共含小魚鱗坑1360個,大魚鱗坑770個;混交林過渡帶有4個,共含大魚鱗坑1110個,水平階300 m。場地的規劃分區如圖2所示。

圖2 規劃分區示意
4.2.5 給水工程
為滿足山體澆灌的需求,在靠近山頂斷崖下的平臺上設置一處蓄水池,容量為50 m3,采用半地下封閉式,施工時下挖1.5 m至持力層。水池施工完畢,在墻壁周圍栽植側柏進行圍擋處理。澆灌管線采用PE高密度聚乙烯管材,為降低工程成本,保護原始地貌,采用明鋪方式將管線直接鋪設在山體表面。
鵝頭峰遠離城市主要交通線路,位置偏僻,山勢陡峭。針對山體工程建設項目材料倒運困難、運輸費用高的實際情況[5],可以采用騾馬隊來倒運材料,也可以架設索道的方式采用機械運輸。架設索道需要經過專業人員設計和施工驗收,以確保其安全性。砂石料運輸采用索道運送至山頂附近,鋪設直徑200 mm的PVC落水管,采用重力滑落的方式向低處倒運,可以極大提高二次搬運效率。
正確選穴壘坑,遇有原山體植被,優先保護原有植被根系的完整及透氣性,合理修建魚鱗坑,優先保護原有植被的完整性[6],同時嚴禁在堅硬石梁等不利于植物扎根的地方砌壘。魚鱗坑基礎下挖至穩定持力層,水泥砂漿打底開始砌壘,保證石塊級配合理(0.15~0.4 m),嚴禁使用碎石拼湊。擋墻應保證砂漿飽滿均勻,砌壘完畢后應進行勾縫處理,刮除墻體外表面多余砂漿。砌壘擋墻的毛石盡量保持新斷面向里,原自然面朝外,以確保墻體外觀和原山石相協調。擋墻頂面應采用厚度超15 cm石塊壓頂,嚴禁采用薄石片。砌壘完成后,加蓋苫布養護7 d以上,確保砂漿凝固達到設計強度,以保證整個擋墻的堅固耐久。
應確保栽植土的質量,其pH值、含鹽量、有機質的含量符合《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CJJ82-2012)的要求。充分利用濟南市8月份高溫多雨有利季節進行側柏栽植,可以極大提高側柏成活率。黃櫨和欒樹最佳種植時間點為春季3月初,栽植之前應進行修枝處理(保留2級分支以上),減少水分蒸騰,提高成活率。
蓄水池的基礎施工時,要開鑿至巖石堅硬基層,然后澆筑100 mm厚C15混凝凝土墊層,此時應保證充分找平。為增強防滲能力,水池的底部四周陰角采用135°倒角處理,并在混凝土墻體內增設止水鋼板。由于現場條件所限,混凝土采用現場機械拌合方式,應嚴格控制好水灰配合比。水池及澆灌管線完工后,要嚴格進行閉水實驗,確保整個澆灌系統使用可靠。
山體綠化提升工程的規劃設計更多地依賴于基地的原始地貌,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必須進行充分的現場踏查,全面熟悉實際的地形地貌和周邊的環境情況,因地制宜,完成設計,滿足實際需求。
在施工環節,有些施工圖(如魚鱗穴的位置)只能夠起示意的作用,這就要求施工單位在動工前要進行充分技術交底,施工中嚴格監督人員行為,培養技術過硬的施工隊伍。
山地作業更應強調安全文明施工。特別注意作業區附近的懸崖,避免墜落和落石危險;重視消防安全,尤其是林下吸煙和用火方面;注重暑期高溫天氣作業時的防暑問題;要保護好原山石的自然生態風貌,對施工產生的垃圾進行及時處理。
園林施工企業水平不一,工程質量差異大[7]。在實施工程招標時應當將具有山體綠化提升或山體公園施工經驗作為一項重要的評價標準,以保證施工質量和景觀效果。
山體綠化提升以生態恢復為目的,是實施城市雙修的重要舉措,對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優化營商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經過嚴謹的科研論證、科學的規劃設計、靈活創新的施工方法、嚴格的質量控制等一系列過程,鵝頭峰區域綠量顯著增加,景觀水平大幅提升,生態得到極大的恢復,取得了不錯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希望能為今后的山體綠化項目提供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