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飛 曹月琴 高美鳳 王曉峰 夏蓮紅
(上海市閔行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上海 201199)
粳稻是上海市乃至整個長三角地區主要種植并作為主糧消費食用的糧食作物。據統計,2019年上海市晚粳稻種植面積為1.2×105hm2,總產量約9×105t。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上海市民對粳稻品質、口感的要求越來越高。鑒于此,上海市閔行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與上海沁弘種業有限公司緊密合作,進行了優質兼具香味的粳稻新品種選育技術研究,以“南粳46”為母本、以“寒豐”為父本進行雜交選育,經過多年努力,選育出了具有香味的軟米類中熟晚粳稻新品種“閔粳366”。該品種于2019年通過上海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編號:滬審稻2019003),目前已在上海市晚粳稻種植區推廣應用。為促進該品種在上海地區的進一步推廣種植,現將其選育經過、特征特性和主要高產栽培技術總結介紹如下,以供種相關植戶參考借鑒。
2012年3月在海南省南繁育種基地選用江蘇省農科院選育而成的晚粳香稻“南粳46”作母本,與上海市晚粳品種“寒豐”作父本進行雜交,2012年5月開始連續在上海、海南兩地加代篩選繁育,按照系譜法順序多代選育。于2019年申請并通過上海市新品種審定。見圖1。
主要依靠田間植株鑒定,篩選有香味、豐產性好、田間綜合抗性好、米質好的單株,選中的一系列優良單株經過連續4年共7個世代的選育,于2015年夏季在上海市種植時,遺傳性狀表現穩定一致。通過對產量、米質及抗性等綜合性狀進行鑒定,從中選出綜合性狀表現最優的F7代株系,命名為“閔粳366”,2016年冬季在海南進行繁種,于4月收獲該系F8代種子,同年夏季在閔行區進行繁種和多點試種示范。

圖1 “閔粳366”選育經過
2017年5月參加上海市晚粳稻區域試驗及多點產量鑒定,2018年參加上海市晚粳稻區域試驗及生產試驗,同時進行多點示范種植。種植表現為:“閔粳366”屬中熟晚粳類型,產量較高,米質優良,具有香味,適口性好,田間綜合抗性較好。
“閔粳366”屬中熟晚粳類型,既可采用直播栽培,也可采用小苗機插栽培。該品種分蘗力中等,成穗率高,穗較大,結實率較高;田間生長整齊一致,植株緊湊適中,葉色深綠,后期熟色好,抗倒性中等,田間病害輕,綜合抗性較好。據統計,該品種在上海地區種植,全生育期158 d左右,總葉片數17~18張,株高95~98 cm,穗長16 cm左右,每667 m2有效穗數20.5萬~21.5萬穗,每穗總粒數120~125粒,結實率在95%以上,千粒重26.5~27.0 g。
“閔粳366”米質優良,適口性好,具有香味。2018年米質檢測結果顯示,糙米率84.9%,精米率76.7%,整精米率73.5%,堊白度3.1%,透明度2級,堿消值6.5級,膠稠度75%,直鏈淀粉含量9.0%,蛋白質含量7.58%;除直鏈淀粉含量外,其他指標均達國家優質稻谷3級標準。
“閔粳366”于2016年在閔行區示范種植,平均每667 m2產量為608 kg;2017年參加上海市常規水稻區域試驗,平均每667 m2產量為586.4 kg,比對照增產3.3%,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18年參加上海市常規水稻區域試驗,平均每667 m2產量為656.2 kg,比對照增產3.9%,增產達極顯著水平;同年參加生產試驗,平均每667 m2產量為615.3 kg,比對照增產0.1%,增產不顯著。
“閔粳366”于2016年在閔行區2個晚粳稻示范點進行種植鑒定,每667 m2產量分別為595、612 kg;2017年在閔行浦江、奉賢莊行等晚粳稻種植地區進行多點示范種植,每667 m2產量為585~612 kg;2018年在閔行、奉賢、浦東、金山等晚粳稻種植地區進行多點示范種植,每667 m2產量為580~620 kg。由此可見,“閔粳366”在上海市種植具有一定的高產潛力。見表1。

表1 “閔粳366”2017—2018年示范種植產量及穗粒結構
“閔粳366”適應性較強,既適宜采用直播栽培,又可采用小苗機插栽培。采用直播栽培時,適宜播種期在5月中下旬,每667 m2播種量為4~5 kg;采用小苗機插栽培時,適宜播種期在5月上中旬,移栽秧齡為18~22 d,株距控制在13 cm,每667 m2栽1.7萬穴左右,確保每667 m2基本苗數達7萬~8萬苗。
采用前促、中穩、后控的肥料運籌策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基面肥用量占總用肥量的50%,分蘗肥用量占總用肥量的30%,長粗肥用量占總用肥量的10%)、少施穗肥;基面肥宜用尿素,以利于促進秧苗分蘗發棵,一般連同活棵肥共施分蘗肥2~3次,且以第1次分蘗肥施用為主,以促進秧苗早生快發,提高分蘗率;另外,要注意提高磷、鉀肥的施用量(主要施用BB肥或復合肥),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每667 m2純氮總用量宜控制在22 kg左右,氮∶磷∶鉀為1∶0.4∶0.5。
小苗機插后要加強活棵期管理,既要防止高溫傷苗又要保證小苗成活,且雨天須及時做好排水工作,防止小苗長時間泡水而死亡;秧苗成活后進行短期脫水處理,以促進秧苗根系生長;水稻進入分蘗期后,采取淺水勤灌,以促進分蘗;當在田苗數達到高峰苗數的80%左右時,采取多次輕擱田,直至擱透,以控制無效分蘗;拔節孕穗期以間歇性灌溉為主,灌1次水保持水層2 d左右,斷水2~3 d再灌1次水,如此交替循環;減數分裂期建立水層,以滿足水稻生理需水,減少穎花退化;之后確保田間濕潤,間歇灌溉,切忌斷水過早,以提高結實率和籽粒充實度;于水稻成熟前1周左右斷水。
“閔粳366”的綜合抗性較好,田間病蟲害發生較輕,要根據當地病蟲預測預報,做好整個生長期間的病蟲害控制,尤其是做好對水稻紋枯病、稻縱卷葉螟、稻螟蟲等田間常見病蟲害的適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