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娟 王堅綱
(江陰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無錫 214431)
“揚麥25”在江蘇省江陰市種植,表現為穗粒結構協調,對赤霉病、白粉病、條銹病等主要病害的抗性較好,耐遲播,穩產性突出,故種植面積較大。據統計,2019—2020年“揚麥25”在江陰市的推廣種植面積達2 533 hm2,品種覆蓋率達40.6%,成為了江陰市小麥種植的當家品種。在此背景下,為進一步擴大“揚麥25”在江陰市的推廣種植面積,提高該品種的栽培水平,筆者特進行了“揚麥25”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于2019—2020年在江蘇(江陰)現代農業(稻麥)綜合示范基地進行。試驗田塊地力中等,土壤類型為黃泥土,有機質含量為35.8 g/kg,全氮含量為2.0 g/kg,有效磷含量為6.6 mg/kg,速效鉀含量為176.6 mg/kg;前茬作物水稻每667 m2產量為700 kg左右,且秸稈全量還田。
供試小麥品種為“揚麥25”,病蟲草害防治同大面積小麥生產,主防禾本科雜草、赤霉病、紋枯病、蚜蟲,且田內外溝系配套到位,做到雨止田干、無漬害。
1.2.1 不同播期與播種量配合試驗
試驗設3個處理:(1)2019年11月5日播種、每667 m2播種量為8.5 kg;(2)2019年11月15日播種、每667 m2播種量為11.0 kg;(3)2019年11月25日播種、每667 m2播種量為13.5 kg。全生育期每667 m2施用純N總量為16.93 kg,其中,基肥每667 m2施45%復合專用肥(15∶15∶15)35 kg,苗肥(4葉至5葉期)每667 m2施尿素6.5 kg,拔節肥(倒3葉至倒2葉期)每667 m2施45%復合專用肥15 kg加尿素7.5 kg,孕穗肥(倒0.5葉期)每667 m2施尿素6.5 kg。
1.2.2 苗肥和孕穗肥用量試驗
試驗設2個處理:(A)苗肥(4葉至5葉期)每667 m2施尿素10 kg,不施孕穗肥;(B)苗肥(4葉至5葉)每667 m2施尿素3.5 kg,孕穗肥(倒0.5葉期)每667 m2施尿素6.5 kg。小麥均于2019年11月10日播種,每667 m2播種量為9 kg,全生育期每667 m2施用純N總量均為15.55 kg,其中,基肥和拔節肥用量相同,基肥每667 m2施45%復合專用肥35 kg,拔節肥(倒3葉至倒2葉期)每667 m2施45%復合專用肥15 kg加尿素7.5 kg。
2.1.1 不同播期、播種量對“揚麥25”分蘗成穗的影響
由表1可知,“揚麥25”在11月5日播種、每667 m2播種量為8.5 kg時,每667 m2基本苗數為14.4萬苗;而較處理(1)播期推遲10 d、每667 m2播種量增加2.5 kg的處理(2),每667 m2基本苗數為15.2萬苗;較處理(2)播期推遲10 d、每667 m2播種量增加2.5 kg的處理(3),每667 m2基本苗數為16.2萬苗。早播(11月5日)處理在越冬前(12月20日)的每667 m2在田苗數已達35.75萬苗,分別比11月15日、11月25日播期處理每667 m2在田苗數多9.81萬、16.61萬苗。2019年12月20日至2020年1月20日期間氣溫較高,小麥生長速度較快,各處理的在田苗數差距進一步加大,據2020年1月20日調查,早播處理的每667 m2在田苗數達56.82萬苗,分別比11月15日、11月25日播期處理每667 m2在田苗數多13.08萬、22.28萬苗;據2020年2月20日調查,小麥進入第2節間拔節期,早播處理的在田苗數已出現明顯降低,各處理的每667 m2在田苗數接近,在43.20萬~47.12萬苗之間。從最終成穗數來看,各處理的每667 m2有效穗數差距不明顯,在25.57萬~26.21萬穗之間。以上結果表明,“揚麥25”在11月中下旬播種,每667 m2播種量控制在11.0~13.5 kg,仍可每667 m2獲得15萬~16萬苗的適宜基本苗數,從而每667 m2獲得25.5萬~26.0萬穗的有效穗數;“揚麥25”在11月初播種,可獲得較多的冬前苗數,但由于本次試驗期間冬季積溫高,小麥生長量大,最終增穗效果不明顯。

表1 不同播期、播種量處理對“揚麥2 5”分蘗成穗情況的影響
2.1.2 不同苗肥、孕穗肥用量對“揚麥25”分蘗成穗的影響
由表2可知,據2020年1月20日調查,不施孕穗肥處理的小麥每667 m2在田苗數達47.34萬苗,比施孕穗肥處理的小麥每667 m2在田苗數增加6.27萬苗;據2020年2月20日調查,不施孕穗肥處理的小麥每667 m2在田苗數為42.27萬苗,比施孕穗肥處理的小麥每667 m2在田苗數增加4.20萬苗。從最終成穗數來看,不施孕穗肥處理的小麥每667 m2有效穗數為26.27萬穗,比不施孕穗肥處理的小麥每667 m2增加1.40萬穗。

表2 不同苗肥、孕穗肥用量處理“揚麥25”分蘗成穗情況的影響
2.2.1 不同播期、播種量對“揚麥25”產量及產量結構的影響。
由表3可知,11月5日播期處理的小麥產量最高,每667 m2理論產量達585.06 kg,分別比11月15日、11月25日播期處理增產7.3%、25.5%;每667 m2實際產量達535 kg,分別比11月15日、11月25日播期處理增產6.4%、24.4%。以上結果表明,隨著播期推遲,即使增加播種量,小麥產量仍呈下降趨勢,11月5日—15日每推遲播種1 d,小麥每667 m2減產4.0 kg;11月15日—25日播種,小麥減產幅度增加,每推遲播種1 d,小麥每667 m2減產7.9 kg。從產量構成來看,由于推遲播期與增加播種量相配合,每667 m2有效穗數差異不明顯,但每穗粒數和千粒重均隨播期推遲而大幅下降,從而導致產量下降。

表3 不同播期、播種量處理對“揚麥25”產量及產量結構的影響
2.2.2 不同苗肥、孕穗肥用量對“揚麥25”產量及產量結構的影響
由表4可知,施孕穗肥處理的小麥每667 m2理論產量達581.14 kg,比不施孕穗肥處理的小麥增產7.9%;而每667 m2實際產量為522 kg,比不施孕穗肥處理的小麥增產5.5%。從產量結構看,在減施苗肥、增施孕穗肥的情況下,每667 m2有效穗數減少1.4萬穗,而每穗粒數和千粒重分別增加3.8粒和2.29 g。以上結果表明,減施苗肥、增施孕穗肥,雖對“揚麥25”的分蘗成穗略有影響,但可顯著提高每穗粒數和千粒重,進而增加小麥產量。
一般認為,隨著播期推遲,小麥有效穗數顯著減少,產量水平下降[1-3];而在播期推遲的情況下,可通過適當增加播種量來實現增穗增產[4-6]。本試驗結果表明,適期播種是“揚麥25”獲得高產的重要條件。“揚麥25”在江陰市種植的適宜播種期為11月上旬,每667 m2播種量宜為8.5~11.0 kg,這有助于增加每穗粒數和千粒重,從而實現每667 m2產量達到500 kg以上;若播期推遲到11月下旬,每667 m2播種量要增加到13.5 kg,這雖能獲得適宜的基本苗數,取得足夠的有效穗數,但僅能實現每667 m2產量達400 kg以上。

表4 不同苗肥、孕穗肥用量處理對“揚麥25”產量及產量結構的影響
前人研究表明,小麥生產中減少基苗肥用量,增加拔節孕穗肥用量可顯著增加每穗粒數和千粒重,增產效果顯著[7-9]。本試驗結果表明,前肥后移是“揚麥25”實現高產的關鍵措施。“揚麥25”每667 m2產量要獲得500 kg以上的高產,須克服大面積生產上重苗肥、輕孕穗肥的施肥思想,將苗肥每667 m2尿素用量減少到3~4 kg,以促平衡,孕穗肥每667 m2尿素用量增加到6~7 kg,以主攻大穗、增加粒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