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杰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北京 100102)
隨著我國交通工程建設的不斷發展,隧道下穿高速公路工程逐漸增多,同時隧道下穿施工時要求不能影響高速公路正常運營,因此對下穿施工變形控制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目前山嶺隧道開挖主要采用鉆爆法,開挖方法包括臺階法、CD法、CRD法、雙側壁導坑法等[2]。如袁馳宇[3]采用數值計算方法和現場監測方法,分析了多種開挖方法下隧道下穿高速公路變形規律,認為CRD法最有利于控制地表沉降;馬明明[4]采用數值計算方法分析了隧道下穿高速時CRD法和三臺階法開挖對高速公路變形的影響,認為三臺階法可以替換CRD法,也可以控制高速公路變形在標準范圍以內;劉鑫榕[5]分析了盾構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時的地基加固方案;賈常志[6]分析了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時臺階法和雙側壁導坑法施工技術;趙俊澄[7]、許亞軍[8]分別采用數值計算方法分析了臺階法、CD法和雙側壁導坑施工時,高速公路沉降變形控制規律,認為雙側壁導坑法最有利控制高速公路沉降。通過上述分析可知,雙側壁導坑法、CD法及CRD法更有利于控制地表構筑物變形,而臺階法在某些條件下可以代替上述施工方法,從而加快施工進度,減小施工成本。此外,下穿過程中的變形控制技術還包括超前支護、支護參數、監控量測等方面[9]。
洺水隧道下穿邢汾高速公路段,位于斷層破碎帶核心區。為保證隧道下穿施工過程中高速公路的運營安全,根據類似工程經驗,該下穿段采用懸臂掘進機進行開挖,既可以減少爆破振動對上覆結構的破壞,同時可以減小圍巖的擾動,從而減小高速公路沉降變形。本文通過數值計算、現場試掘進試驗、監測量測等手段,對洺水隧道下穿邢汾高速的開挖方法、變形綜合控制技術進行了研究。
和邢鐵路洺水隧道位于太行山區邢臺縣,為單線鐵路隧道,隧道開挖高度為9.5 m,開挖寬度為7.86 m,如圖1所示。隧道全長264 m,其中出口端有12 m為明洞,其余252 m主要由Ⅳ、Ⅴ級圍巖組成。地層為震旦系下統常州溝組砂巖,受南北向構造影響強烈,隧道巖層破碎嚴重,且處于斷層及其影響帶范圍內,施工風險大(見圖2)。
隧道下穿邢汾高速公路,平面布置如圖3所示,隧道以52°角下穿邢汾高速,高速公路洺水1號大橋汾陽端左右幅橋臺分別位于洺水隧道D2K45+656和D2K45+718右側,橋臺距隧道中線水平距離約
15 m,高速公路主體衡重式中肩墻位于隧道D2K45+580正上方。隧道和順端洞口左側35 m為邢汾高速公路填方邊坡,邢臺端洞口為高速公路施工便道。下穿段與斷層帶中心相重合,斷層影響帶范圍覆蓋整個隧道洞身,圍巖穩定性極差,使下穿過程中風險較大。交叉處的隧道內軌頂面高程約為892.7 m,高速公路設計高程為942.73 m,隧道拱頂外緣距公路路面約42.75 m。由于隧道下穿施工過程中不能影響高速公路運營安全,結合本項目工程地質情況,參考相關工程經驗,確定高速公路沉降控制標準為15 mm[10]。

圖1 隧道斷面尺寸圖(單位:cm) 圖2 洺水隧道縱斷面圖 圖3 隧道與高速公路平面位置圖
2.1.1 計算工況
目前山嶺隧道開挖方法主要包括臺階法、CD法、CRD法等,其中臺階法工序簡單,施工進度較快,但對地表沉降控制不利;CD法及CRD法開挖分部較多、工序復雜、施工進度較慢,但有利于控制隧道變形及地表沉降。因此,本文參考相關工程,對臺階法和CRD法開挖條件下隧道及地表沉降變形進行分析,具體計算工況如表1所示。

表1 計算工況
2.1.2 計算模型
采用邊界約束條件,模型底部為固定約束,周邊為水平約束,上邊界為自由約束。最終所建模型尺寸為150 m(長)×100 m(寬)×65 m(高),共劃分98 321個單元。隧道與高速公路位置及開挖方法分部如圖4所示。

圖4 計算模型細部圖
2.1.3 計算參數
圍巖采用實體單元,初期支護采用殼單元,錨桿采用結構單元。圍巖計算參數為:彈性模量1.0 GPa,泊松比0.32,粘聚力0.30 MPa,密度2 000 kg·m-3,內摩擦角30°。
2.1.4 變形監測點布置
計算過程在地表布置兩條沉降監測線,分別位于隧道中線與左右幅高速相交位置,每條測線布置20個測點,同時對隧道中線與左幅高速相交位置的拱頂沉降進行監測。地表測點布置如圖5所示。

圖5 地表沉降監測點布置
CRD法開挖后高速公路沉降如圖6所示。由圖6可知,高速公路最大沉降值為7 mm,遠小于15 mm的控制標準。

圖6 CRD法高速公路沉降結果
CRD法和臺階法開挖時隧道拱頂對應L1-1測點沉降值隨開挖步的變形規律如圖7所示。

圖7 地表沉降隨開挖步變化規律
由圖7可知,地表沉降變形隨著隧道開挖而不斷增大,CRD法開挖時,隧道掌子面開挖至監測斷面時,地表沉降值約為總沉降值的25%~30%,此后沉降速率明顯加大;當隧道各開挖部全部通過監測斷面時,沉降值約為總沉降值的70%~75%,此后地表沉降逐漸收斂,趨于穩定。不同臺階長度下高速公路沉降發展規律基本一致。臺階長度較短時,上臺階開挖造成的高速公路沉降占比較高,如當8 m臺階長度和32 m臺階長度時上臺階開挖后高速公路沉降占總沉降比值分別為34%和27%,但最終沉降基本相當。
最終不同開挖方法下地表沉降分布規律如圖8所示。由圖8可知,地表沉降基本以隧道中心為軸左右對稱分布,其中中線附近沉降最大,隨著地表距隧道中線距離增大,地表沉降逐漸減小,當距隧道中線45 m時,地表沉降值接近于1 mm。其中CRD法開挖時地表沉降最大值為6.7 mm,臺階法開挖時沉降值約為8.0~8.2 mm。雖然臺階長度對地表沉降有一定影響,臺階長度越短,地表沉降值較小,越有利于控制高速公路沉降,但這一影響是非常小的。

圖8 地表沉降曲線分布規律
根據計算結果,洺水隧道采用CRD法開挖時高速公路沉降值為6.7 mm,采用臺階法開挖時高速公路沉降值為8.0 mm,通過比較可知,雖然CRD法較臺階法更有利于隧道下穿過程中高速公路的沉降,但其影響較小,且兩種開挖方法下的高速公路沉降值均小于15 mm的控制標準。而CRD法不僅開挖分部多,工序復雜,施工進度較慢,施工成本高,而且由于洺水隧道為單線隧道,采用CRD法時施工空間限制較大。因此,初步確定采用臺階法進行施工,考慮到懸臂掘進機的施工空間及效率等因素,臺階長度為16 m左右。
選取與下穿段圍巖條件基本相似的DK45+580~DK45+610作為試驗段,試驗段埋深約為30 m,進行隧道開挖過程中的地表監測,分析隧道開挖對地表沉降的影響。分別在DK45+590和DK45+600里程布置兩條測線,在地表以隧道中線為對稱點,每條測線布置22個測點,具體布置如圖9所示。

圖9 試驗段地表沉降測點布置(單位:m)
隧道采用懸臂掘進機進行開挖,采用兩臺階臨時仰拱法進行開挖,上臺階長度12~16 m,封閉距離約為30 m,開挖進尺為1 m,其中超前支護采用4.5 m長?42 mm超前小導管,初期支護包括23 cm厚C25噴射混凝土,1.0 m/榀的I16型鋼拱架,3 m長?22砂漿錨桿(1.2 m×1.0 m)。
試驗段兩條測線地表沉降分布如圖10所示。由圖10可知,地表沉降以隧道中線為軸呈左右對稱分布,最大沉降值為10.9 mm,位于隧道中線位置。地表沉降曲線與計算結果基本相當,但由于試驗段埋深較淺,地表沉降值較大。
依據數值計算結果和試驗段確定的支護參數,進行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段施工,并布置地表沉降監測點進行變形監測。共布置6條測線,每條測線18個測點,當隧道掌子面距測線25 m時開始進行變形監測。測點布置如圖11所示。

圖10 試驗段地表沉降分布圖

圖11 試驗段地表沉降測點布置圖
每條測線最后沉降值橫向分布規律如圖12所示。由圖12可知,A~F測線沉降結果符合典型沉降槽分布規律,在隧道中線對應地表沉降最大,沉降值分布在4.8~8.7 mm。隧道中線左右兩側路面沉降對稱分布,其中橋臺附近沉降值約為2~3 mm,右側距隧道中線約30 m(3倍開挖洞徑)處路面沉降值小于1 mm,隧道開挖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
(1)數值計算結果表明CRD法開挖比臺階法開挖時高速公路沉降低20%,CRD法開挖更有利于控制高速公路沉降,但臺階法開挖時也可控制高速公路沉降在控制標準內,且CRD法較臺階法工序復雜,施工進度慢,成本高,因此洺水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時采用臺階法施工。

圖12 路面沉降橫向分布圖
(2)減小臺階長度有利于控制高速公路沉降,但其控制作用不明顯,基于懸臂掘進機施工的空間需求、施工效率等因素,洺水隧道下穿高速公路臺階長度為12~16 m。
(3)基于數值計算和工程類比法確定隧道支護參數和施工方法,并進行了現場試驗驗證,其措施可有效控制隧道下穿過程中高速公路沉降,其最大沉降值為8.7 mm,保證了隧道施工過程中高速公路運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