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曜岐
時評寫作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地位十分重要,近些年的高考題也多有適合時評寫作的材料。時評的特色是“評”,要求考生能對有爭議的事件正確表達自己的看法;常規議論文的特色則是“論”,要求考生能夠有條理、多角度地論證觀點的正確性。評和論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議論方式,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語文素養,預計今后的高考作文命題仍將兼顧這兩種基本寫法,我們仍要繼續研究時評寫作的理論和技法。
一、從時評的結構模式分析寫作的難點
時評寫作的難點是通過分析其結構模式來尋求突破。時評的結構模式,流傳有多重說法,個人比較傾向于“引—議—聯—結”。其中開頭引材料的“引”和結尾總結的“結”都好理解,而主體部分的“議”和“聯”就不僅是形式的問題了,背后有著深刻的邏輯思維。“議”就是評論、評價,指的是對材料中的事件進行價值定位,并分析其是非對錯的理由,屬于就事論事;“聯”就是聯系社會,指的是把對具體事件的分析上升到社會層面,力圖把握其共性的現象和社會本質,并分析其產生的根源或后續影響,屬于就事論理。如果沒有就事論事的“議”,就不成其為時評;如果沒有就事論理的“論”,文章就會淺薄得不值一提。從現實經驗來看,對一件事不知如何發表看法的學生相對較少,大多數人都是評價過后不知如何延伸、提升,從而導致時評文章不夠大氣。因此我們的寫作教學應該側重于研究如何聯系社會,在更高的層面來俯視具體的事件。
二、提升時評思維層次的秘訣:縱橫思維
打開思維層次的方法,理論上應該多種多樣,不必迷信權威,也不必強求一致。這里介紹的“縱橫思維”,是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的一種便捷而又不乏哲學依據的思維方法。“縱向思維”一可指時間(即從過去到現在乃至于未來的線性流淌中觀察事物的演變),二可指因果(即從原因到現實乃至于后果的環環相扣中分析事物變化的軌跡);“橫向思維”一可指空間(即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或不同職業領域對同類事物的默契化反應),二可指內外(即從內在自我逐次延伸到外在的家庭、團體、單位等組織,最后至于社會國家,而能貫穿同一道理)。前者是一種線鏈型思維,也可叫單線思維;后者是一種模塊型思維,也可叫平行思維。把對同一問題的思考放在以上不同的思維程序中演繹展開,就會得到觀感不同而各有其妙的文章。
由于800字的篇幅限制,學生寫作時評往往只能選擇一種思維,但無論用縱向思維還是橫向思維,都足以支撐起一篇理論嚴謹的文章。比較來說,縱向思維能體現深度——當事理在你的筆下按時間或因果的順序逐漸展開時,你能深刻體會到事理發展的來龍去脈,會對其必然性深信不疑,感覺一切盡在掌握中;橫向思維能體現廣度——當你發現同一事理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工作領域一律適用,或者從自身延展到組織乃至于社會國家而同享一個真諦,就像同心圓一樣簇擁著同一個真理,你會興奮地感嘆:終于找到最普遍的真理了!
在物理學中,時間加空間就等于宇宙;在政治外交中,合縱與連橫一直是兩種最根本的策略;在中國傳統哲學中,陰和陽是世界的根本,而空間和時間就是最大的陰陽……可見,縱橫思維源于重要的人類智慧。時評寫作只是小道,借用哲學思維來構建寫作框架,雖如牛刀割雞,但其實用性和正確性不容置疑。
三、縱橫思維的教學實戰
在動手演練之前,我們可以先從教材中尋找一些線索。如粵教版高中語文課本有《時評兩篇》。其中一篇《月餅消費要講文明》在羅列月餅包裝的奢侈無度之后,依次剖析了國人以月餅送禮的心理情結以及當前國家發展現狀不容許浪費的理由——這種從個人心理到社會現狀的延伸,不正是由內到外的橫向思維嗎?可見,教材認可的經典時評范文有意無意間也暗合了縱橫思維的寫作模式。
在實戰中,縱橫思維主要是用在“聯”的環節,把本環節的內容按照縱向或橫向的思維整合成兩到三段,每段提煉出分論點,再配合相應的素材和分析,即可有效地提升文章的思維層級。下面我們就以2015年全國Ⅰ卷的作文“材料為女兒舉報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打電話的父親而引發社會爭議”為例,來做個示范。為了方便,我們假定文章的觀點都是贊同女兒的做法,認為她遵守規則,不因親情而枉法;而且只對“聯”的環節進行初步的立意闡釋。按照前文的解釋,縱橫思維可以有以下四種應用形式:
縱向(時間):1.我國古代社會以儒家思想為主流,而儒家思想以人倫為支柱,講究以德治國、以孝治天下。雖然歷代也制定種種禮法,但禮法終究是人治的附庸,有極大的隨意性,長期困擾著我國法治的進程。2.當代中國,生產力的發達和社會關系的復雜程度早已今非昔比,而且在開放的國際背景下,以法治為主流的西方世界對我們也有深刻的影響。從各方面來看,以法治國是必然的選擇。法治不是一句空的口號,而是要人人努力,從生活小事做起,才能建立真正的法治社會,提升現代化的成果。在古今縱向對比中重新審視女孩的做法,不由令人敬佩!
縱向(因果):1.重情而輕法是國人的通病,這源于人性的自私。當有所求時,總希望拋開一切法規,讓所有的社會關系一瞬間都向自己傾斜;當事不關己時,總希望別人能遵守規矩,不至于將來某時因攫取過度而侵害到自身可能的利益。2.重情而輕法的現狀若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則不利于社會的長治久安。社會是人的群聚,如果各謀其私,社會缺乏凝聚力和共同的價值方向,必將滑向渙散的泥潭。儒家思想兩千年的熏陶,使得我們的民族心理更重感情、講道德,人治總想凌駕于法治之上。女孩舉報父親的做法使我們深刻警醒,如果連這點法治意識都沒有,別說國家的前途,就連個人的生命安全都將無法保障。
橫向(空間):1.國人們重情義而輕法治,良好的社會關系比健全的法治體系更能讓人心安。找工作靠關系,孩子入學靠關系,經商發財靠關系,就連就醫看病這樣的小事都可能通過人情關系來尋求特殊待遇。古代的人若是舉報父親犯法,自己先要遭受牢獄之災,這種極端不公正的現象,就算擺在當今國人面前,怕是很多人依然發自內心地認同。2.相較而言,西方社會在法治建設方面有更悠久的傳統。自從啟蒙運動樹立起契約精神的大旗,數百年來,西方的民眾受到規則意識的深度洗禮,小到私有財產的保護,大到國際爭端的協商,都依賴各種規則。相信隨著中國法治社會的逐步完善,世人對我國的認同感將更上一層樓,像女孩舉報父親這樣尊重規則的行為必將受到更廣泛的擁護。
橫向(內外):1.個人的生存離不開規則。試想,如果小孩一直活在溺愛的環境中,事事以自我為中心,沒有規則意識,將來如何能處理紛繁的社會關系?人格的培養和能力的提升都依賴有序的環境,如果連自己的房間都不能收拾干凈,考試時面對一套試題回答得亂七八糟,每天做事顛三倒四毫無規劃,那么這樣的人將來有何競爭力可言?2.社會的發展離不開規則。學校若不依校規對學生進行管教,必致學風渙散;朋友之間若不按約定交往,可能埋下感情破裂的隱患;商貿往來若不守誠信和契約,極易帶來無休止的商業糾紛……那位敢于舉報自己父親的女孩,正是新時代價值觀的光榮履行者。
以上種種,只是根據同一個主題做出的示范演繹。相信大家只要善思善用,必能不斷發現新的奧妙,也會為時評的寫作或教學帶來應有的便利。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