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林娜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較強的自我意識,對不同的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都有了較為深刻的體會。本文以陸蠡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囚綠記》為例,對如何提升高中階段的美育教學進行分析,從而拓展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一、意境美,譜寫光明樂章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環節,為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文章之前對作者的情況以及創作背景做一個簡單的了解,這樣會在無形中拉近讀者與作者的距離,從而使讀者可以更加深入地對文章的內容形成理解。《囚綠記》的作者是陸蠡,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童年時代的陸蠡就精通詩文被譽為“神童”,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稱贊陸蠡是一位勇敢、真誠的作家,贊譽陸蠡有一顆金子般的心靈和優美的個性,同陸蠡對話就好像聽了一次肖邦的交響曲。但就是這樣一位作家,卻慘死在日寇的屠刀之下,令人心情沉痛、扼腕唏噓。同時,也揭露了日本人犯下的滔天罪行。
陸蠡的代表作品《囚綠記》,創作于1938年,文章描述了與常春藤“相處”的一段經歷。在文章中,不僅對綠枝條的生命狀態進行了描寫,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及展現當前的生活狀態。同時,也揭示了那個特殊年代我國人民如何對日寇的侵犯進行抗爭,表現出了中華兒女堅貞不移的英雄氣節。文章內容簡單直接,并沒有使用華麗的辭藻對內容進行堆砌,更沒有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只是單純地對一枝柔條展開平鋪直敘的描寫,但卻可以使人在閱讀過程中體會到文章的意境之美。
在閱讀本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作者所描述的文字,去體會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意境。比如,有時對柔條只是驚鴻一瞥,會看到它動人的綠影散發出的盎然新意,而有時也會對它細致觀察,可以看到它緩緩地將柔軟的卷須抻開,并仔細地對它纖細的脈絡進行觀察。這種并非刻意地對這支柔條進行細致與粗略的描寫,為讀者營造了一種仿佛置身其中的意境。文章中有這樣一段意境表述,在窗前佇立,觀察它舒展的嫩葉,觀察它由青變老,它的尖端始終朝向窗外,而柔條朝向的窗外也是人們一直所向往的那片天地。因此,作者通過對這段意境的塑造,表達了人們要像這顆柔條、這顆常春藤一樣的活著,雖身處黑暗但心應向往光明,向陽而生、不畏險阻。同時,教師也應引導學生在這種意境中,不僅個人應具有常春藤這般無所畏懼的斗爭精神,整個民族也應團結起來,頑強抵抗磨難。在描述這種抗爭精神的過程中,作者也營造了追求光明、珍愛生命的意境。
二、語言美,追求向往自由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環節,教師應注重提升學生欣賞和體會語言美的能力,尤其應提高學生通過質樸無華的語言去體味文章內涵美的能力,有助于學生語言審美能力的升華。就《囚綠記》這篇文章而言,通篇文章的語言都具有較強的質樸性,尤其在文章的開篇就極大顯示出了這種質樸之美,但正是這種簡單至極的質樸之美,反而可以扣人心弦,觸碰到人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比如,在文章開篇,作者以一種與熟人聊家常的話語開頭“這是去年夏天的事兒”,毫無修飾的詞語,卻也體現出它的細膩之處,沒有一個多余字跡的贅述,體現出作者別樣的修辭手法。而且,作者這種質樸語言的運用,在通篇文章中隨處可見,更增添了文章質樸而細膩的語言美感。
文章以綠色為主線,力著筆墨對常春藤進行了刻畫,并以觀賞綠、囚禁綠、放開綠、思念綠的順序對文章進行構思。使文章具有較強的節奏性和可讀性。作者以賞綠開始表達了對綠的喜愛,又以囚禁綠作為鋪墊對喜愛綠、執著綠的程度進行進一步刻畫,直到描寫的最后放過綠,而這一段也是文章的主題。作者通過賞綠、囚綠將喜歡綠的情緒進行了重點表達,而在此刻突然收手,直接描寫了放綠和思綠,猶如逆水行舟,在高潮處戛然而止,以此造成了文章的多姿變化,也可以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會到文章的語言之美。尤其最后部分對思綠的描寫,通過簡短的語言描寫,反而將作者對常春藤的思念進行了詮釋,體現了語言之美的妙處。
其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可以很清晰地將常春藤從顏色到質地的變化進行了展示,比如“漸漸的,它失去了原有青蒼的顏色,變成了柔綠色,又變成了嫩黃色,而枝條也由原來的豐腴變成了現在的細瘦?!边@種擬人化修辭手法的運用,更為文章增添了幾分語言美感,給閱讀者以美的享受。同時,作者也通過對常春藤的描述,側面表達了作者勇于面對困難和挫折,不屈不撓、頑強奮斗的精神,以及對自由和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三、情感美,表達深沉意境
對于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而言,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之美,以此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肚艟G記》這篇文章中蘊含了大量的情感之美,作者描寫常春藤生長的“固執”,實則襯托了對自由和光明執著追求的精神。這種運用一株植物對自己的心態進行襯托的描寫,更加體現出文章深沉的意境和情感之美。在整篇文章內都運用了深沉含蓄的手法,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文字對文章更深層的意境進行體會。作者描寫常春藤的生長狀態,由于這株植物生長的速度很快,因此獲得了作者更多的喜愛,乃至作者經常會佇立窗口看著它一點點長大,看著它如何一點點將卷須柔軟地伸開。同時,從作者第一眼瞥見綠影,就沒有任何猶豫地決定要留在這間房子居住,到同租人驚訝于作者對常春藤的情深義重,無不彰顯出更深刻的意境。
作者通過描寫對常春藤的喜愛之情,以這種情感之美對文章的內涵進行了表達。而且,《囚綠記》也反映出一個哲理,只有在一個特定的角度、地點、時間、心境下,才會將特定的美進行特殊呈現。再者,發現美也應具有一個基礎性前提,作者的內心必須敏感而安靜,正如文章中的一句描述“望著眼前的綠葉,它同我對語,它無聲的語言我懂,正如它對我無聲的語言也了解一樣?!痹谶@種難得的可以與常春藤獨處的時光里,作者的美好情感得以抒發。而結合當時的社會現狀,隨著盧溝橋事件的全面爆發,中國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但卻依然不屈不撓頑強地與敵人抗爭。作者面對滿目瘡痍的祖國,心情無比沉重、無比憤懣。因此,在作者的這種心境下,便更加將常春藤賦予了深刻的內涵,窗前的這株綠意便被賦予了自由與光明。同時,作者也相信,無論眼前多么黑暗,終有一天光明會回來,自由也會到來。
結合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文章后,也應與自身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學習陸蠡的率性而為的美好品性。雖然陸蠡的生命永遠地停留在了34歲,但卻用他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人性的美好,而這也是值得當代高中生學習的地方。
《囚綠記》這篇文章具有渾然天成的自然之美,在字里行間中強烈彰顯出質樸之美、細膩之美、情感之美。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文章的美用心體會,并通過對文章的閱讀、理解、分析、思考來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