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良 丁浩淼

1996年,美國前空軍參謀長羅納德·福格爾曼將軍在空軍協會研討會上提出殺傷鏈概念——在打擊一個目標的過程中各個相互依賴的環節構成的有序鏈條,將作戰分為發現(find)、定位(fix)、跟蹤(track)、瞄準(target)、交戰(engage)和評估(assess)六個階段,即F2T2EA。經過20多年的發展,2018年,美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在C4ISRNET會議上提出殺傷網,這一概念強調各領域指揮與控制、情報獲取以及武器的統合,從而超越了靜態的殺傷鏈結構,形成多個節點構成的網狀結構,凸顯跨域協同性。跨域協同概念不斷豐富和完善,至今形成了包含陸、海、空、天、網等各作戰領域在內的全域作戰理論,推動和指導殺傷鏈向更加復雜、更加多維的殺傷網發展,也為殺傷網構建提出了新的挑戰。
陸、海、空、天、網領域中的殺傷鏈差異簡單來看,殺傷鏈是一套由傳感器發送數據到平臺,再由平臺實施打擊的流程。各作戰領域中的殺傷鏈執行流程基本相同,即從目標情報獲取到跟蹤瞄準,再到決策階段,判斷是否打擊以及決定打擊方案,完成打擊后對效果進行評估和反饋。基于各作戰領域的特性和所依賴的不同的武器系統,陸、海、空、天、網領域中的殺傷鏈主要存在以下差異。
第一,殺傷鏈的執行速度相差甚遠。不同作戰域中有不同的作戰速度和節奏。從網絡領域以光速獲取和發送數據,到美空軍波音X-51高超聲速飛行器高達馬赫數6的飛行速度,再到美陸軍M1A2主戰坦克每小時約66千米的移動速度,不同作戰域中,兵力的投送速度和攻擊速度都存在巨大差異。

殺傷鏈概念逐漸向更加復雜、更加多維的殺傷網概念發展
第二,偵察對象與能力存在差異。美天基偵察包括光學成像偵察、電子偵察和彈道導彈發射預警等手段,主要特點是全天候、全天時,偵察范圍廣,可同時偵測大范圍的目標。空基偵察依賴U-2空中偵察機、E-2C預警機和全球鷹無人機等設備,能夠獲取較為清晰的實時戰場態勢圖像和數據情報,但是在拒止區域內的偵察活動可能存在風險。陸基偵察主要通過設置監聽站,獲取無線電和紅外信號進行偵察。水面艦艇往往配備雷達、聲吶等設備,對一定范圍內的水域進行探測和偵察。可以看出,各作戰域的偵察服務于自身需求、受制于裝備特性,在可偵察的范圍、關注的對象以及獲取信息的類型上存在差異。
第三,攻擊方式與效果差別明顯。從主戰武器類型看,目前美陸軍配備的主戰武器包括戰斗裝甲車輛與火炮,以及導彈和直升機,主要服務于地面作戰需求;美國空軍主要為轟炸機、戰斗機等,能夠對廣泛的目標進行快速打擊,掌握制空權;海軍作戰使用艦艇、潛艇和艦載機;太空軍主戰武器包括進行直接殺傷的武裝衛星、高空核爆裝置以及干擾類衛星裝置;而網絡領域主要依靠木馬病毒等惡意軟件實施攻擊。各作戰域主戰武器的攻擊原理和攻擊性能不同,不同領域殺傷鏈的執行效果差別較大。
第四,網絡領域殺傷鏈的特殊性。根據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對網絡殺傷鏈的定義,網絡殺傷鏈包括偵察、武器化、裝載、利用、安裝、指揮控制和達成目標等收益遞進的七個階段。網絡領域中的殺傷鏈有幾個獨有特征:首先,網絡領域每一個環節都相對難以取消或被替代,缺少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導致殺傷鏈程序執行失敗;其次,網絡領域的殺傷鏈程序的指向性和限制性較強,全程在虛擬空間中執行;最后,在執行過程中,對目標進行溯源定位和將網絡武器安裝在目標設備上構成網絡領域殺傷鏈獨特的難點。
融合點與矛盾:全域作戰對殺傷鏈理論的補充與挑戰全域作戰強調國內國外全域、陸海空天網全域。這一概念強調將各軍兵種力量整合,實施跨域協同和并行式攻擊,以抵消敵人可能在某一領域內的優勢。美軍認為,全域作戰能夠更好地實現各軍種優勢互補,在作戰中創造更多機會窗口,實施精準而有效的打擊。在全域作戰理念下,不僅僅需要各作戰域殺傷鏈簡單地疊加,而是要從單向、二維的鏈狀結構調整為復雜、多維的網狀結構。
可以用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殺傷網的執行方式,例如,一架在高空飛行的空軍F-35戰機探測到敵方坦克縱隊正向下方地面的陸軍陣地移動。陸軍部隊配備有可以擊中坦克的短程武器,若陸軍執行基于單一作戰領域的殺傷鏈,它只有在敵方坦克非常接近的情況下才能完成攻擊。在陸軍部隊近海幾英里處,有一艘海軍驅逐艦,艦上有巡航導彈。在殺傷網中,F-35飛行員將雷達屏幕上的瞄準數據發送到驅逐艦的作戰系統,將坦克目標的坐標加載到導彈中。然后,他控制導彈發射器,從艦上遠程發射這些巡航導彈。換句話說,F-35飛行員可以用海軍的武器射向威脅陸軍的目標。
但是,由于各個作戰領域都有其獨有的特點、需求、平臺以及武器,殺傷鏈統合為殺傷網并非易事。在軍事領域,這種垂直結構被稱為“煙囪”,即對于每一個特定問題都有在特定領域的特定解決方式。要想實現殺傷網,必需跨越各軍種之間的固有壁壘。首先是技術壁壘,各作戰域間互聯性不足。不同軍種的系統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到有朝一日會統合到殺傷網中,從情報系統、指揮系統再到武器系統,都存在難以互聯互通的問題。其次是概念壁壘,殺傷鏈以何種方式進行統合難以確定,完全打破軍種限制仍不現實,性質不同、節奏不同的殺傷鏈進行配合和重疊可能造成矛盾而非增益。最后是現實壁壘,軍隊內部“以軍種為中心”的思想仍然存在,各軍種拒絕放棄在對應作戰域內的主導權,也不愿將本可用于本軍種的資金用于聯合需求。因此,從殺傷鏈到殺傷網的發展方興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