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珠
意象,簡言之“寓意之象”,是指寄托了詩人主觀情感的物象。學生要想讀懂詩意,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首先要以意象為切入點,層層深入,最終敲開詩人情感世界的大門。
李煜,這位悲情帝王留給世人無盡的感慨。作為君主,他是失敗的,他將南唐的國運斷送在自己的手中;作為詞人,他是成功的,他的作品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獨樹一幟,為后人所稱道,被譽為“千古詞帝”!在他存世的40多首詞作中,留有各類豐富的意象,這些意象背后所蘊含的情感,五味雜陳。接下來作者將對李煜詞作中出現的植物類意象進行分類并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賞析。
一、花果類意象
李煜作品中的花果類意象共出現18次,是所有植物類意象中出現次數最多的。無論開于何時的花朵、結于何時的果,人看到最后都會產生歡喜之感。李煜定是愛花惜果之人,因此喜歡將花果類意象頻繁地加入自己的作品之中。
(一)一斛珠·曉妝初過
上片:曉妝初過,沉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
這是李煜的前期作品,描寫的是一個歌女由化妝出場到終場赴宴的全過程。文中選取了詞的上片,用一個平視鏡頭將歌女的神態和歌喉展現于紙上。其中的“丁香”這一意象則有著不同以往的含義。
丁香,又名“丁子香”“雞舌香”,是一種草藥和香料。而顆是指“花蕾”,“丁香顆”是美人舌尖的代稱。李煜用“丁香顆”來形容美人,足見其對“歌女”所代表的聲色犬馬的生活的沉迷。
在后人看來這首詞的格調雖不高,但是卻極具欣賞價值,它將宮廷生活的奢靡描寫得極為細致,也讓讀者對這位極盡風流的南唐后主又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二)臨江仙·櫻桃落盡春歸去
上片: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金粉雙飛。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
這是李煜在圍城中的作品。此時宋兵壓境,金陵城岌岌可危,李后主從醉生夢死的生活中醒來,發覺國家的前途命運已極為渺茫,國破家亡只是時間的問題,心中充滿了無限的痛楚。
櫻桃的顏色鮮紅欲滴,看上去令人垂涎三尺,這樣色味俱全的果實怎能不讓人喜歡?可是本該在初夏出現的典型景物卻隨著“春歸去”而“落盡”,這場景讓人唏噓不已。《禮記·月令》中寫到:“仲夏之月,天子以含桃先薦寢廟。含桃者,櫻桃也。”櫻桃不僅是美食,更是宗廟社稷、國家興衰的代表。國勢盛,君主便有向先人匯報的“資本”;國勢衰,自己的存亡都無法保證,更不用提去宗廟祭祀先主了。此時的李煜無暇顧及老祖宗留下的傳統,只企盼著宋軍能給自己留條生路,末代君主借櫻桃訴說自己的惆悵之情。
(三)清平樂·別來春半
上片: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這是李煜創作的一首懷人詩,寥寥數筆便將對故人的思念表達得淋漓盡致。
無論是“凌寒獨自開的梅”還是“贏雪一段香的梅”,亦或是“一任群芳妒的梅”,無不在眾人心中種下“梅花是堅定意志、具有高尚品德”的種子。而李煜詞作中的梅,偏偏是與眾不同的梅,他筆下的梅充滿了愁怨,充滿了思念,充滿了許許多多的無可奈何。他將落梅形象地比作雪花,雖美卻帶有絲絲的寒意,這和他創作這首詞的初衷十分貼切,藝術手法上也與謝道韞的“未若柳絮因風起”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草(葉)類意象
此類意象出現的次數不多,共有7次。草(葉)沒有花果般耀眼,但是卻在無形中將李煜的“階下囚”生活處境告知世人。
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秋風庭院蘚侵階。一行珠簾閑不卷,終日誰來??? 金鎖已沉埋,壯氣蒿萊。晚涼天凈月華開。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這首詞創作之時,李煜已是一個亡國之君。帝王的尊嚴早已不復存在,留給他的只是一個“違命侯”的屈辱名號。宋都汴京對他而言,是一個繁華卻又讓他失掉自由的“大囚籠”,在此回首往事,只有“悲從中來”的悔恨。
秋風掃庭院,苔蘚侵階上,鮮有人問津的生活讓他無比孤單;南唐曾經的繁華已經消盡在無邊的野草叢中,這真是一把辛酸淚!苔蘚和蒿萊都是無人問津的寫照,李煜將這兩種植物放在一首作品中,意在著重寫出物是人非、無人理睬的悲慘境遇。明朝的沈際飛在他的《草堂詩余續集》中曾評價此詞為:“此在汴京念秣陵事作,讀不忍竟。”
三、樹類意象
樹類意象出現的次數也不多,只有8次,并且李煜大多只選取梧桐、芭蕉和柳樹作為其抒情達意的對象。
轆轱金井梧桐晚,幾樹驚秋,晝雨新愁,百尺蝦須在玉鉤。? 瓊窗春斷雙蛾皺,回首邊頭,欲寄鱗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采桑子·轆轤金井梧桐晚》
《采桑子·轆轤金井梧桐晚》又作《采桑子·秋怨》,是李煜的中期作品,詞作抒發了李煜對于入宋當節度使的弟弟李從善的思念之情。婉約蘊藉,韻味悠長。
“梧桐”最早出現于《詩經·大雅·卷阿》中:“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菶菶萋萋,雝雝喈喈。”(鳳凰鳴叫示吉祥,停在那邊高山岡。高岡上面生梧桐,面向東方迎朝陽。枝葉茂盛郁蒼蒼,鳳凰和鳴聲悠揚。)梧桐常與鳳凰一同出現,兩者是希望的象征,它們的周身都縈繞著一種祥和的氣息。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唐宋時期,“梧桐”更多地成為了悲傷的代名詞:梧桐葉上偏蕭索([唐] 戎昱 《客堂秋夕》)、梧桐葉上秋蕭瑟([宋]韓元吉《菩薩蠻·梧桐葉上秋蕭瑟》)、滿階秋雨落梧桐([明 ]張紅橋 《留別子羽七絕句》……本首詞,李煜借助深秋時節的梧桐樹,將對弟弟的掛念之情寄于其中,營造出一種悲涼的氣氛。弟弟雖身為節度使,但事實上卻是“羊入虎口”,再見亦不知是何時,因此李煜在言語中還暗含著些許的擔憂。
李煜的人生是喜劇與悲劇的疊加,他的詞作也是歡喜與傷感共同作用下的合體。他的作品中有各類豐富的意象,它們雖經歷了時間的洗禮,但卻始終向讀者展示著一千多年前的那個悲情帝王的得意與失意、落魄與無奈。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