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不惑之年的王先生擔任一家銷售公司的經理,平常應酬很多,生活缺乏規律,最近在單位組織的一次體檢中被診斷為“糖耐量低減”。醫生告訴他,像他這種情況屬于糖尿病前期,從現在開始就要積極干預,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否則,將來很可能發展為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偏高但尚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一種中間過渡階段。
正常人空腹血糖<6.1毫摩/升,餐后2小時血糖<7.8毫摩/升;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7.0毫摩/升,餐后2小時血糖≥11.1毫摩/升。當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升和/或餐后2小時血糖在7.8~11.1毫摩/升時,就屬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可分為三種情形:空腹血糖受損(IFG):空腹血糖偏高,在6.1~7.0毫摩/升,而餐后血糖正常;糖耐量異常(IGT):餐后血糖偏高,在7.8~11.1毫摩/升,而空腹血糖正常;“IFG+IGT”:即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比正常水平偏高,但均未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糖尿病前期多見于哪些人?
臨床觀察發現,糖尿病前期可發生在以下人群中:
1.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糖尿病具有遺傳易感性。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其糖尿病患病率明顯高于正常人群。單親患2 型糖尿病者,其子女患病概率為20%~30%;雙親都有糖尿病者,其子女患糖尿病的概率比普通人高。母親有糖尿病的遺傳風險大于父親。
2.肥胖、少動者
肥胖(尤其是內臟肥胖)、缺乏運動可引起胰島素抵抗及血糖升高,其糖尿病發病率明顯增高,是普通人群的4倍多。
3.曾有妊娠期糖尿病或巨大兒分娩史者
一般來說,分娩后,大多數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可恢復正常。但是,這部分人將來發生2型糖尿病的風險遠遠高于普通人群。因此,凡是懷孕期間血糖升高的糖媽媽,產后要注意定期監測血糖。
4.代謝綜合征患者
這類患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集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高尿酸、脂肪肝等多重代謝紊亂于一身,其日后患糖尿病的風險非常高。
5.年齡大于45歲的成年人
糖尿病的發生與年齡有關。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代謝率下降,身體容易發胖而導致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的發病率自45歲后明顯上升,至60歲達高峰。
糖尿病前期對身體同樣有害
首先,糖尿病前期患者屬于糖尿病患者的后備軍,如果放任自流、不加干預,90%以上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最終會發展為糖尿病。
其次,糖尿病前期雖然達不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而且患者往往也無癥狀,但其中不少患者已經開始出現大血管(主要指心腦血管)病變。
因此,對于糖尿病前期,同樣要高度重視、及早干預,它直接關系到今后是否會發展成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的安全性問題。
生活方式干預雖好,長期堅持卻不容易
現已證實,糖尿病前期病情是可以逆轉的,通過早期積極干預,不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糖尿病的發生,還能大大減少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這一點恰恰是最重要的。
干預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預”和“藥物干預”兩種。生活方式干預(即控制飲食、適度運動、減輕體重等)可使糖尿病發生風險降低39%,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降低26%,微血管病變發生率降低35%,不僅效果顯著,而且非常經濟。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執行起來困難重重,要想一以貫之地長期堅持下去更非易事。
必要時須藥物干預
近年來國內外許多研究證實,藥物干預糖尿病前期也同樣有效。特別是對那些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不能有效改善糖耐量低減者,或者一時難以改變多年的生活習慣,不能長期堅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以及具有多重心血管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血脂異常、冠心病、肥胖、吸煙、50歲以上等)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藥物干預就顯得尤為必要。
目前,被循證醫學證實對糖尿病前期干預效果肯定的藥物有阿卡波糖、二甲雙胍等。空腹血糖偏高、體形偏胖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可以選擇二甲雙胍,餐后血糖偏高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可以選擇阿卡波糖。
最后,提醒廣大糖尿病前期患者,不要覺得沒什么癥狀就聽之任之,一定要及早采取干預措施(尤其是生活方式干預),切勿錯過這段可以逆轉的寶貴時期;對改變生活方式較為困難或難以長期堅持者,最好接受藥物干預,這對避免糖尿病的發生,預防并發癥的出現具有重要意義。
小鏈接:過年期間停幾天藥能行嗎?
患者:民間有“過年不吃藥”“正月不看病”的說法。春節是一年的開始,代表著一年的運勢。為了討個吉利,過年期間能否暫時停幾天藥?。
醫生: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患者往往需要終身治療,尤其是那些胰島功能嚴重衰竭的患者(如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晚期患者),如果擅自停藥(包括胰島素),往往會造成血糖顯著升高及波動,極易誘發“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等糖尿病急性并發癥。因此,糖尿病患者應盡可能保持正常起居,堅持規律運動,定時定量進餐,按時打針服藥。
需要提醒的是,節日期間由于作息及飲食不規律,或是漏服、漏打藥物,很容易出現血糖波動;因此,一定要注意監測血糖。一旦發現血糖明顯升高,同時伴有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高度提示“酮癥酸中毒”,務必及時就醫,切勿耽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