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文

從2020年11月底到12月初,美海軍部長布雷斯韋特兩次公開呼吁重組美海軍艦隊。首先在印太地區,重建第1艦隊,隸屬于太平洋艦隊;其次把目前的艦隊司令部改名為大西洋艦隊,回歸作戰本務。重組的動機非常明顯,前者針對中國,后者針對俄羅斯。
這兩次呼吁并非空話,而是已經進入最后的協調階段,即將成為現實。如此一來,美海軍艦隊將出現自冷戰以來的最大重組,全球海洋秩序也由此進入新的盤整階段。換言之,過去20年美國所專注的反恐戰爭,將被大國競爭所取代,而海洋是主要戰場。
根據美海軍研究協會新聞網11月17日報導,布雷斯韋特在當日出席美海軍潛艇論壇年會中呼吁,要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重建第1艦隊,能夠更全面地應對美國在印太地區所面臨的海上挑戰。他說:“我們不能單純依靠在日本的第7艦隊,我們必須尋求其他盟友和伙伴,比如新加坡和印度。如果我們有可能被卷入任何爭端的話,實際部署一支艦隊,非常重要?!?/p>
布雷斯韋特此前擔任美國駐挪威大使,聲稱對中國在北極圈的活動了然于心。他在演講開頭時說:“中國人在全球范圍內展示了他們的侵略性,在北極的活動更是史無前例。最近我在遠東地區旅行,所接觸的每一個盟友與合作伙伴都對中國的咄咄逼人感到擔憂,自1812年美英戰爭以來,美國的主權從未承受過像今天這樣的壓力?!?h3>制海權——美海軍的戰略理論核心
1812年美英戰爭,是美國繼獨立戰爭后與英國進行的第二次戰爭,又稱第二次獨立戰爭。當時的背景是拿破侖席卷歐洲,英國海軍對法國進行海上全面封鎖,對開往法國的船只不問國籍,一律攔截扣押,美國商船備受襲擾,嚴重影響美國對外貿易。談判不成,美國最后向英國宣戰。打了3年,美國戰勝,英國才真正從實質上承認美國獨立。美國也由此開始擺脫重商主義,發展近代工業,組建正規軍,對歐洲采取中立政策,發表“門羅主義”宣言,開始韜光養晦,逐步走上強國之路。
布雷斯韋特把當前的美中大國競爭,隱喻為1812年的美英戰爭。雖然與實情相差甚遠,但是他的隱憂在美國朝野已經形成共識。他呼吁重建第1艦隊,順勢而發,也預告今后美中大國博弈的主戰場是在海洋,制海權成了主要手段。

美海軍部長布雷斯韋特呼吁在印太地區重建第1艦隊
提到制海權,美國人再熟悉不過。1890年,美海軍戰略理論家馬漢寫了一本曠世名著《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他的觀點和政策建議廣為當時的海洋大國所接受,并且深深影響并推動美國從孤立主義,逐步走上海上強權之路。從歷史中,馬漢總結出海權(使用和控制海洋)是影響戰爭的決定性因素。任何陸軍,不論如何強大,在世界性的軍事戰爭中,最終都不得不屈從于海上封鎖所帶來的影響與打擊。
馬漢認為,從狹義來說,海軍的出現是由于平時有海運,需要保護海上運輸船舶,使貿易暢通。換言之,海軍的存在是為了保護貿易,維系國計民生,這也是制海權的初衷。這套理論至今仍是美海軍的戰略理論核心。廣義來說,制海權不但是維系海上航道和貿易暢通的手段,更是維持海上秩序乃至國際規范的關鍵因素。美國在南海所堅持的“航行自由行動”,其目的也在于此。
美海軍艦隊即將重組,以中國和俄羅斯為主要對手。美國認為,相比俄羅斯的威脅,中國的海上擴張還帶有經濟因素,以“一帶一路”的“海上絲綢之路”為依托,對美國的潛在威脅更具有長遠性。由此可見,美軍將第1艦隊的責任區放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具有明顯的針對性。
根據美海軍研究協會新聞網12月2日報道,布雷斯韋特在當日的一個參議院聽證會上,對重建第1艦隊提供了更多的背景說明。他指出,第1艦隊將是“一個靈活、機動的海上指揮部”,與第7艦隊相比,第7艦隊的總部設在日本,但是可以通過旗艦藍嶺號在海上進行指揮。言下之意,第1艦隊可能沒有陸上總部,而采取海上機動方式運作,類似一個遠征司令部。今后,第7艦隊的總部繼續留在日本,責任區以西太平洋和南海為主;第1艦隊將更專注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銜接海域,并延伸到北阿拉伯海與美國第5艦隊的責任區相連,接近中東與北非地區。
換言之,第1艦隊不僅可以就近牽制馬六甲海峽,亦可從北印度洋的東西兩側,掐住中國和中東之間的石油運輸和對外貿易航道。
在行政隸屬上,布雷斯韋特說:“第1艦隊將與第7艦隊一樣,由總部設在夏威夷的太平洋艦隊統一指揮管理。它不一定需要從第7艦隊或第3艦隊調派船只,彼此是一種共享關系。艦隊的運作方式,將根據各艦隊所在海域的需求和威脅而定?!币员3謴椥耘c靈活。
另外,美海軍計劃把艦隊司令部改名為大西洋艦隊,專注于北大西洋的海上行動,而不像以前著重于反恐戰爭。布雷斯韋特面對參議員詢問時說:“俄羅斯海軍的部署距離美國東海岸越來越近,美國需要一個量身定做的海上力量作為應對,主要任務是控制通往美國及美國盟友的海上航道。目前已經進入大國競爭的時代,和過去反恐戰爭的形勢大不相同。對中國,亦復如此?!?h3>第1艦隊呼之欲出
可以預期,不久之后,美國太平洋艦隊將在原有第7和第3艦隊的基礎上,增添第1艦隊,責任區涵蓋太平洋和印度洋。另外,第2和第4艦隊由大西洋艦隊指揮管理,面向南、北大西洋;第5艦隊繼續由美國中央司令部管轄,負責中東地區周邊海域;第6艦隊繼續由美海軍歐洲司令部領導,面向歐洲和非洲周邊海域、北冰洋與地中海。
由此,美海軍負責實際作戰的艦隊將從6支增至7支,各有轄區。就地緣和船艦能量來說,第3艦隊擁有4支航母打擊群,占美國航母總數的30%以上。第1艦隊的船只組成,最有可能來自于東太平洋的第3艦隊。

美國海權之父馬漢
實際上,從2015年美海軍提出“第3艦隊前移”戰略起,第3艦隊和第7艦隊就開始進行緊密的“前沿作戰”合作。第3艦隊的航母如卡爾文森號、尼米茲號、斯坦尼斯號和羅斯福號多次到西太平洋巡航,并和第7艦隊舉行聯合演習,有的還到南海,甚至到印度洋與印度海軍舉行聯合軍演。
2020年7月,尼米茲號航母和第7艦隊的里根號航母,兩度以雙航母打擊群的作戰編組進入南海。這是事隔8年后,美國雙航母打擊群首次進入南海??梢哉f,第3艦隊赴西太平洋巡航已經常態化。
從歷史看,美海軍第1艦隊于二戰后成立,1947年值勤,責任區在西太平洋,隸屬于太平洋艦隊,1973年除役,責任區由第3艦隊接管。如今,把第3艦隊的部分資源提供給第1艦隊,也是順理成章。不同的是,第1艦隊將從法律上予以重新確立,有固定的船艦和責任區,在關鍵海域執行針對性的任務,這至少帶來三層意義。

2018年,駐挪威大使布雷斯韋特在導彈驅逐艦法拉格特號的駕駛艙內與士兵交談
第一,使第7艦隊更能夠聚焦于西太平洋和南海的任務,避免力量分散;第二,可以大幅縮減從東太平洋調往印太地區的艦隊支援時間;第三,也許是最重要的一點,第1艦隊可以就近牽制馬六甲海峽,亦可從北印度洋的東西兩側,掐住中國和中東之間的石油運輸和對外貿易航道。中國83%的進口石油,經過馬六甲海峽和巽他海峽,另外有21條航線通過南沙群島海域,占中國外貿運輸總量的60%。
第1艦隊對美國大國競爭戰略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這也是為什么我國近年積極在南沙群島填海造陸,加速島嶼軍事化的主要原因,就是要把我國兵力投射的作戰半徑延伸到馬六甲海峽,確保海上戰略通道暢通。
可以預見,全球海洋秩序將進入新的盤整階段。值得密切關注的熱點之一就在美軍第1艦隊的“責任區”內。
責任編輯:張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