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川
“精準扶貧”如一聲春雷響徹在3057.28平方公里的茶鄉熱土上,驚蟄始而萬象新,福建省安溪縣謀實招、發實力、強實效,于2019年底實現全面脫貧,打造了小康路上的“安溪樣板”。
2020年,120多萬茶鄉兒女,不負韶華。“從‘脫貧摘帽這個全新的起點出發,茶鄉人靠自己的骨頭長肉,跑出了鄉村振興的‘加速度。”安溪縣縣長吳毓舟擲地有聲地說道。
走進“中國淘寶村”——尚卿鄉灶美村,淘寶旺旺的叮咚聲、物流卡車的轟鳴聲、膠帶纏繞的包裝聲此起彼伏,構成了灶美村獨有的主旋律。
在安溪縣尚卿鄉,之前大部分的村民外出務工,目前已大部分返鄉發展。這得益于當地藤鐵工藝產業的發展,撐起了縣域經濟發展的一片天,讓百姓看到鄉村振興的路徑和希望。
“這脫胎換骨的變化,全仰仗插上電商的翅膀。一根網線、一臺電腦,在家里也能賺錢。”灶美村村主任李聯桂介紹說,立足藤鐵工藝產業基礎優勢,大力發展電商,引導村民上網沖浪,開辟出一條藤鐵工藝家居用品銷售的新路。短短幾年間,全村308戶人家陸續開了1150個網店,年銷售額3億多元。
“進入11月已經拿到了110多萬元的訂單,這兩天預計還能賣100多萬元產品,本月銷售流水有望達到500萬元。”日前,灶美村村民廖添良邊接受采訪,邊將貨品打包、裝箱后,通過微信聯系物流公司的工作人員上門取貨。2009年結束在江蘇的打工生活,回村開“夫妻店”做藤鐵工藝品的廖添良,現已在泉州市組建了30多人的電商團隊。
除了藤鐵工藝產業借力電商插上騰飛的翅膀,位于虎邱鎮的禾康好農果蔬專業合作社在政府的牽線搭橋下,借助電商平臺,與當地貧困戶結對子,簽訂供銷協議,建立起緊密的產銷關系,通過郵政電商平臺、農行電商平臺、微商城、益農信息社等多平臺銷售。平均日訂單量高達8000筆,共幫助村民年銷售農產品200多萬元,惠及60多戶農戶。
據介紹,安溪縣以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為引擎,以“基地+電商+扶貧”的模式成立了“稻蔬基地”“果蔬基地”,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農戶種植貝貝南瓜、太妃南瓜、大米等農特產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安溪縣堅持“造血”扶貧理念,以“互聯網+”為抓手,創新多種模式,探索出一套可借鑒可復制的電商扶貧樣本。按照“互聯網+平臺+扶貧”戰略,安溪通過創新思路與模式,提高貧困人口“造血”能力,幫助貧困戶穩定增收、自力更生。據統計,借助電商,安溪已先后帶動全縣246戶貧困戶創業就業,幫助貧困戶增收764.34萬元。
在安溪縣官橋鎮仙都村,滿山的果園、成片的綠樹、淡淡的花香,美景處處的鄉村,與城市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鄉村已經成為“城市邊的后花園,都市里的新農村”,城與鄉之間走向融合共生。
很難想象,這里曾是安溪崩崗侵蝕的重災區之一。為了整治“崩崗之痛”,安溪縣按照崩塌程度、地理區位特點,探索出把崩崗侵蝕區打造成為工業開發區、生態旅游區、水土保持生態區和經濟作物區等四種治理模式,共治理崩崗9856處。南翼新城利用治理崩崗整理出工業用地3600多畝,引進數字福建(安溪)產業園、湖里園、思明園、弘橋智谷電商園、旺旺食品等一批產業園區、項目,將“崩崗區”一下子變成了“聚寶盆”。
“昔日崩崗區,今朝‘花千谷”,把仙都崩崗區整治成為花千谷景區,變“痛點”為“亮點”,便是崩崗治理方式之一。“安溪采取陡坡削平等方式,將仙都崩崗區平整為水平梯田。”安溪縣水土辦主任施悅忠說,考慮到單靠植樹造綠,后續管護成本會過高,縣里決定將平整過的仙都崩崗治理地,承包給專業園藝公司種植苗木花卉,并引入游樂場項目,開發生態旅游,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安溪堅決不要“帶血的GDP”,只要“綠色的GDP”。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安溪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實現石材行業全面退出,進而“騰籠換鳥”,按照“一步到位、搶占高端”的思路,大氣魄、大手筆建設了泉州芯谷安溪分園區、數字福建(安溪)產業園、湖里園、思明園、2025產業園、弘橋智谷電商園、藤云工藝園等一批現代工業園區。在招商選資中,安溪同樣堅決把好“綠色關”,把“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嚴嚴實實地擋在門外,將光電、生物科技、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高科技、高品質、高競爭力”的新興產業招入麾下,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雙贏。
安溪堅持產值和顏值一起抓,統籌布局鄉村產業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激蕩產業興、村莊美、農民富的強勁律動。
“以前村里哪戶人家辦喜事,請客擺個幾十桌很常見。”70多歲的長卿鎮華美村王大爺說,以前辦喜事,鞭炮震天響,現在基本上聽不到鞭炮聲。面對曾經令人繞不開、沖不出的“人情網”,茶鄉人是如何破解的?
“長卿鎮遍布經濟能人,民間資本雄厚。如何將錢花在刀刃上,讓錢花得更具意義,王氏草苑大宗親的鄉賢們作出有益探索。”安溪縣長卿鎮草苑大宗王氏宗親理事王躍進說,移風易俗活動開展以來,王氏宗親每年可節約資金超6000萬元,特別是每年的“佛事不辦”一項,可節約資金近5000萬元。
“鄉村振興,教育先行。”近年來,草苑大宗王氏宗親理事會王躍進、王志強、王金川等理事,帶頭行動,將每年佛事不辦節省下來的資金用于支持教育事業發展。“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事業發展好了,才能為家鄉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動力。”善舉傳開,眾人紛紛拍手稱快!
在宗親會成員的動員感召下,眾多王氏宗親紛紛慷慨解囊,不捐廟堂捐學堂,先后幫助籌集資金1400多萬元成立崇德中學教育發展促進會,1個中心學校及11個下屬小學共成立了10個教育基金會,覆蓋率80%以上,善款合計1000多萬元,成為一方美談。
同時,宗親理事會還因勢利導,引導宗族鄉賢在公益事業方面比貢獻、當榜樣,華美省道308線復線、文坪安吉公路、長坑前坪公路等公益事業建設,王氏宗親毫不吝嗇,僅在當地公路提級改造項目上捐資就超500萬元,捐獻公益事業已成一股新風。2019年度省級鄉村振興實績突出村——西溪村,建成全縣人居環境整治宣傳教育基地,河道治理、人工濕地、廁所革命等總投資已達2000萬多元,其中,鄉賢捐款1200多萬元,達60%以上,實屬少見。
發生變化的不僅是長卿鎮。如今,在茶鄉安溪,越來越多的鄉鎮和群眾發出了“讓‘面子變成‘慈善推動移風易俗”倡議書,承諾能免則免、能簡則簡,不講排場、不比闊氣,做當地文明新風的引領者、倡導者、踐行者:著名僑鄉蓬萊鎮30個村共向社會籌集資金1億元,實現了“村村有慈善會”,每年資助困難群眾1000多人次;工業重鎮湖頭鎮向社會籌集資金建成全省首家鎮級博物館——“閬湖博物館”,開館至今,參觀者近30萬人次;茶葉重鎮感德鎮向社會籌集資金建成15個文化活動中心……一項項舉措如春風化雨浸潤到老百姓心里,在鄉村振興建設中,新的社會風尚蔚然成風。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安溪縣委書記高向榮自信滿滿地表示,安溪將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加大力度發展茶鄉縣域經濟,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序銜接,奮力交出開局之年的好答卷,打造具有安溪特色的鄉村振興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富春山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