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配豪
如果有一天,你無意間路過田間地頭,看到這樣的景象——拖拉機、播種機、噴霧機的駕駛室里沒有人,周圍也沒人,它們卻能沒日沒夜地自己干活,千萬不要感到驚訝,因為你趕上了“無人農場”時代。
2020年,在華南農業大學增城教學科研基地,一片28畝的試驗田第一年使用“無人農場”作業。生長3個多月的水稻,顆粒飽滿,畝產達到558.6公斤,遠遠高于今年廣東晚稻401.3公斤的平均畝產量。
從旋耕、播種到施肥、澆水,農業種植最基礎、最重要的這四大環節,全部由無人駕駛設備完成,這在國內尚屬首次。這個智能化無人農場的牽頭人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從2001年開始,羅錫文和他的團隊就開始了農業機械導航及自動作業關鍵技術的研究。起初進展十分緩慢,直到2014年,隨著國家通信信息、大數據、北斗衛星等高新技術和設備的飛速進步,無人農場也從試驗階段慢慢進入應用階段。
什么是無人農場?羅錫文介紹:“無人駕駛不等于無人農場。過去大家覺得無人農場就是無人駕駛,這是兩個不同概念。”無人農場是在人不進入農場的情況下,采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技術,通過對農場設施、裝備等遠程控制,或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的自主決策、自主作業完成所有生產管理任務,是一種全天候、全過程、全空間的無人化生產作業模式。無人農場的本質是實現用機器替換人工。
羅錫文團隊在無人駕駛拖拉機左前輪旁邊安裝了角度傳感器,在實際操作時,每隔0.1秒,就會調整一次傳感器的位置角度。這樣,依靠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傳感器,無人拖拉機就可以走直線。
與旱地操作相比,無人駕駛插秧機在水稻田里的側滑是一個難題。因為水稻田高低不平,無人駕駛插秧機一走動,很容易前俯后仰、左右傾斜,很難保證插秧時走直線,羅錫文團隊使用側滑估計補償器很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秉著“耕牛退休、鐵牛下地、農民進城、專家種地”的理想,如今,羅錫文讓農業生產的所有環節都實現了機械化作業。他告訴記者,若使用無人駕駛拖拉機,40分鐘可播種14畝土地,這個效率是人工播種的100倍以上。而使用一臺臂展達12米寬的無人駕駛噴霧機噴水、施肥,一個小時至少可以覆蓋30畝土地,工作效率將是人工作業的30倍以上。
無人農場推廣進度如何?羅錫文說:“目前廣東已經建了一個水稻無人農場,我們還準備建一個花生無人農場、一個油菜無人農場和一個小麥無人農場,這些都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不過,羅錫文指出,關鍵得讓農民“用得起”。
傳統農業的溢價不高,而無人駕駛農機的成本卻不低,同時還需要懂互聯網以及智能控制的人才,這些都是無人駕駛設備商業化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對此,知名企業碧桂園已開始布局。
之所以進軍現代農業,這源于全國政協委員、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重新回去種田”的夢想,始于黨和國家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碧桂園發展到了今天,有條件、有責任去為鄉村振興做點什么。42年前我種田,42年后我還回去種田。”
碧桂園2018年成立碧桂園農業控股有限公司,宣布發展高科技農業,布局農業全產業鏈,致力于打造覆蓋從研發、生產到銷售的全產業鏈現代農業,成為現代農業系統方案的提供者和服務商。尤其在機器人業務上,碧桂園連續打出多張牌,并形成全產業鏈布局。
2019年10月,碧桂園農業控股有限公司宣布,與黑龍江省農墾建三江管理局聯手,在二道河農場建設1000公頃大型無人作業示范農場,共同推動智慧農業技術研發平臺建設,促進農業先進技術的推廣。2020年10月,碧桂園攜手北大荒打造全球首個超萬畝無人化農場,并且首次展示全流程無人化作業。
對此,羅錫文評價稱,這些項目將帶動中國現代化大農業加速發展,為中國農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在我國現代農業科技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道亮曾表示:“無人農場代表著最先進的農業生產力,是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然而,由于中國農業經營主體90%以上是小農戶,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程度很低,無人農場的發展還受到一些限制。”
羅錫文也表示,無人農場的推廣需要兩個基本條件,首先是農機能不能做到,其次是有沒有這么大的地塊去實施。
目前,我國的農業數字化技術發展很快,在農業機械導航等領域,與發達國家處于“并肩”狀態,短板在于高標準良田建設還有待提速。只有通過建設無人化的農業生態系統,打造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才能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以此來推動中國農業產業升級。
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到2022年,全國要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的糧食產能。
來自農業農村部的最新消息說,為適應確保國計民生要求,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2021年,全國計劃新建高標準農田1億畝,加快補齊農田基礎設施短板。
農業機械化曾經被評為20世紀對人類社會進步最具推動作用的工程技術之一,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和傳統農業相比,未來農業將是集約化、規模化、環境友好型的高效農業,這將是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農民將因數字化而徹底改變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