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

在古代,“管中窺豹”是一個貶義詞,意為從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能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見識狹小,對事物認知有限,看不到全面。但在現代,科研工作者不僅可以通過觀察豹的一塊斑紋進行物種鑒定甚至個體鑒定,還能借助自動觸發相機窺探山林中豹子生存的秘密,進而研究整個食物鏈、監測整片區域生態系統。
華北豹,是中國唯一的特有豹亞種,俗稱金錢豹,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歷史上,華北豹曾廣泛分布在我國陜西、甘肅、河南、河北等多個地區,但由于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加之人類的大量捕殺,導致數量驟減。這種現象在早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缺乏科學系統的調查,導致華北豹在野外生存的現狀一直是個謎團。
從2014年開始,北京師范大學虎豹研究團隊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與陜西省林業部門一起攜手,在陜西北部子午嶺山系開展華北豹種群的科學系統監測和研究。經過數年的努力,團隊在子午嶺林區建立起以華北豹為旗艦的生物多樣性紅外相機長期監測網絡,并產出首批重要成果。初步結果顯示:子午嶺林區生活著大約110只華北豹,是我國已知數量最大、密度最高的野生華北豹區域種群。日前,這一研究成果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在國際期刊《整合動物學》上,為全球提供了首個可信的野生華北豹區域種群現狀評估,在國際上引發高度關注。
“90后”的北京姑娘謝冰是論文的主要作者之一,談到華北豹種群的數據,她興奮表示,實際數量可能比本次估算的結果還要多。“調查區域內存在多個雌性和雄性定居,相機拍攝到越來越多的幼崽,種群呈現持續繁殖趨勢。”從2016年開始,謝冰就長期往返北京和陜西,追尋華北豹的蹤跡。“我們選定的范圍大約有800平方公里,設置連續網格,每個網格中選擇華北豹和野生動物經常經過的地點架設紅外相機,共計52個相機位點。每隔2至3個月收集一次存儲卡數據和更換電池,不移動相機位置,實施長期定點監測,用以獲得種群的長期動態。”
在此之前,謝冰所在的團隊還做了大量的調研和準備工作,制定詳細的調查方案,組建巡護和管理隊伍。“識別野生動物的野外痕跡、架設相機、數據回收處理……導師都會給我們進行專業的培訓和指導,整個流程必須按照規范開展,做到毫無差錯,否則將對調查結果產生影響。”謝冰介紹,所有環節中,安裝紅外相機是重中之重。紅外相機調查是當前國內外野生動物調查常用的技術手段,對動物造成的干擾低,采集的數據真實可靠。“紅外相機可以幫助我們獲得確鑿的影像,真實記錄動物在野外生存的行為和狀態,并且便于多次復查。”
借助紅外相機遠程監控,并不意味著關起門來在家就能做科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科研人員有了紅外相機這雙“千里眼”,還需要隨時做好“行萬里路”的準備。謝冰挑起了組織和管理實施的重任,她多次深入保護區,定期執行設備維護和現場勘查等工作。“有的相機可能被損壞,甚至失竊被盜,需要修復或重裝;有的需要不定期檢查和更換電池、儲存卡,調整基礎設置;還有些機位被雜草擋住了鏡頭,都需要早發現、早處理。”
深山尋豹,危險可想而知,但在謝冰看來,豹子并不算是最危險的動物。“俗話說,‘一豬二熊三老虎,相比虎豹,野豬可能更容易對人造成威脅。”據她介紹,每次實地考察,都與當地有經驗的護林員一起進山,只有極少數路段可以開車,大部分情況下需要借助摩托車,更艱難的山路只能徒步行走,還得隨身帶著鐮刀“開道”。如何在山林里駕駛車輛?被毒蛇、毒蜂咬傷了怎么處理?遇到猛獸怎樣化解危機?在什么地方比較容易獲取手機信號?……這些都是野外工作者必須掌握的技能,但在科研人員看來,華北豹才是技能滿點的“叢林王者”。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子午嶺林區所在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出現在影視劇中也多是黃沙漫漫塵土飛揚的畫面。此外,團隊還在調研期間發現,部分研究區域曾是礦區,有過大片人為開發的痕跡。謝冰的導師馮利民副教授回憶道:“早期,子午嶺傳出有華北豹的消息,并且記錄到視頻,當時我們非常興奮,同時也心存疑慮。子午嶺林區的華北豹是不是殘存的數量個體或者從別的地方擴散過來的游蕩個體?因為只有完整且健康的生態系統才能支撐華北豹這樣的頂級食肉動物長期生存。”
現代版“管中窺豹”,早就不只局限于窺探一種動物,科研工作者的關注重點,通常都包含這一物種的整個食物鏈,致力于研究這一區域的生態系統全要素,力求“窺一豹而知全貌”。
豹以野雞、野兔等小型動物為主食,也可以捕食鹿、野豬等大型食草動物。一只成年豹每年需要數百只獵物才能存活。如果子午嶺林區足以滿足110只華北豹的生存、繁衍的條件,其整個生態系統就需要具備數以萬計的中小型動物。謝冰告訴記者,僅在2016年秋季,紅外相機就拍攝到亞洲狗獾590次、野豬568次、蒙谷兔634次、狍895次……“我們記錄到子午嶺林區豐富的食肉動物群落,除了大型食肉動物華北豹,還有赤狐、黃喉貂、果子貍、黃鼬等中小型食肉動物,狍、野豬等大中型食草動物,更發現了大量的野兔、雉雞等小型動物。令人振奮的是,這些動物記錄的頻次和相對密度出乎我們意料的高,完全能夠支撐現有規模的華北豹種群。”詳盡的科學數據打消了大家的疑惑,更驗證了我國陜西、甘肅地區退耕還林、退牧還林等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當地野生動物種群和生物多樣性呈現明顯恢復趨勢。
馮利民表示,豹作為進化輻射最成功的大型貓科動物,有著廣泛的食譜和強大的適應能力。當生態系統得到恢復時,豹自然會得到充足的食物來源,種群數量也隨之反彈,這就是子午嶺林區能夠庇護迄今最大的華北豹種群的真實原因。除了在子午嶺林區發現華北豹種群,北京師范大學虎豹研究團隊還在燕山、太行山、呂梁山等華北地區重要山系發現華北豹越來越多的身影,這折射出我國華北和西部脆弱生態系統正在積極恢復的信號。“我們可以樂觀地看到,豹作為生態系統關鍵物種和生態恢復的指示物種,繼東北虎之后,將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又一旗艦物種。”
近年來,科普知識、動物保護意識的有效宣傳和增強,淡化了人們對瀕危猛獸的排斥和恐懼。另一方面,因為生態環境恢復,加之媒介信息發達,我們總能聽到“某地出現豹子、老虎”的消息,如果同時曝光現場照片或視頻,更是令人大為驚喜。面對叢林勁敵,華北豹充分展現了其強大的生存能力;面對自然環境,這一群體也表現出超強的適應能力;面對人為獵殺、侵占、干擾,它們只能漸行漸遠。一只豹子的領地就代表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深山尋豹,可見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