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娜

舞臺劇《行囊落下的地方》劇照
2020已在新年的鐘聲中落下帷幕,2021又在人們的期盼中翻開新的篇章。
2020年12月,抗疫主題舞臺劇《行囊落下的地方》在深圳連演4場,觀眾反響熱烈。這部記錄、見證和反映時代特色的劇作,帶觀眾重溫那一幕幕難忘的時刻。
《行囊落下的地方》是國家一級作家、編劇秦錦屏的新作,保持了她一貫的創作風格:以小見大,用普通人的視角觀察和展現時代故事。該劇別具一格,不落俗套,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秦錦屏戲劇創作風格的轉型和成熟。
秦錦屏2019年創作的話劇作品《親個蛋蛋的紅黃藍》和2020年創作的舞臺劇《行囊落下的地方》,都體現出作者對火熱的現實生活、對當下事件的敏銳觀察。
《親個蛋蛋的紅黃藍》描寫了兩個陜北青年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黃土地,來到車水馬龍的深圳。該劇通過小人物的人生起伏、悲歡故事,巧妙地將革命老區與經濟特區聯系在一起,更通過史詩般的場景,以點帶面,展現出整個中國社會翻天覆地的滄桑巨變,奏響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和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變遷的時代協奏。
《行囊落下的地方》著眼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當下,該劇沒有直接描寫火熱的抗疫一線,以幸福小區一戶普通人家的視角,將他們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都貫穿在該劇中,展現出疫情中的眾生相。其中,積極協調防疫的社區工作者、奔赴武漢援馳的逆行者、打算借疫情撈一票的投機者等形象,都在她的筆下鮮活起來。故事的主人公是有缺點、不完美的普通人。男主人公馬運熱心公益,卻不乏小自私,女主人公袁典愛財卻不失善良。他們不是高大上的英雄人物,而是接地氣的老百姓,這使觀眾倍感親切,沒有距離感,還在劇中找到了情感共鳴。
《行囊落下的地方》正是通過這些普通人的故事,來表現對每個人而言都不同尋常的2020年。疫情不僅打亂了人們原有的生活節奏,還成了人性的試金石。普通人在疫情面前的責任與擔當、團結與奉獻精神得以淬煉,小人物身上仁愛、善良、堅韌、樂觀的品格也被一一呈現。

舞臺劇《行囊落下的地方》劇照
“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秦錦屏用《行囊落下的地方》詮釋了每一朵翻騰的浪花都值得被銘記,每一個平凡的普通人都值得被尊敬。從這個角度來說,秦錦屏的創作始終和所處的時代同頻共振,她既是時代的參與者、見證者,也是時代的記錄者,而這也正與劇作家的時代使命相吻合。
秦錦屏在該劇中還延續了她一以貫之的風格,即善用外來者的視角來觀察這座城市。《親個蛋蛋的紅黃藍》中的高新紅和黃糧、《行囊落下的地方》中的袁典,他們都是外來者。如果時間線拉長一些,不難發現,秦錦屏從2013年創作的短篇小說《火苗》開始,就逐漸開始創作轉型的探索,她開始書寫外來打工者在南方城市的際遇,展現內地文化和沿海文化的碰撞、交融,展現出卑微、渺小的小人物在大時代的痛苦與快樂。應該說,作者擅用外來打工者,也可以說是“闖入者”的視角,來觀察和認識某座城市,展現普通人在這座城市的夢想和理想、激情與奮斗。與此同時,還展現出兩種文化的差異、碰撞與融合。
《行囊落下的地方》中也有這樣一個內在的敘事線索,故事盡管發生在幸福小區,但依舊隱含著一種雙城的文化差異與沖突,這種沖突基于人性中的善良、寬厚而得到認同。人們看到了人生百態、情感糾葛,也看到了人性的溫暖與光芒。正如秦錦屏所說:“我想把勇士對‘死的選擇放在幕后,讓臺前全是‘生的苦苦掙扎。”整部劇中,最值得歌頌的醫護人員并沒有出場,而是被放到舞臺后面,借由演員的臺詞,訴說出他們的處境與心聲。
如果回到創作者本身,筆者認為,這是秦錦屏青少年時代在陜西生活的文化積淀,以及在深圳奮斗的文化認同所賦予她的獨特視角。深圳和秦地彼此交融,構成了作者的創作源泉。北方的深沉、厚重、鄉土元素,與南方的開放、多元、時尚元素,在作者思想深處融合、發酵,凝結成反映現實的作品,也凸顯出她鮮明的創作風格。
正如約克納帕塔法之于福克納,高密東北鄉之于莫言,商洛之于賈平凹,每個作者都有自己創作的專屬文化內核。這是創作者的幸福和秘密所在。秦錦屏在秦地和沿海雙重文化背景的碰撞下,找到了自身的文化屬性,她將以更為闊大的視域和更深邃的觀察,繼續書寫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