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雁武
【關鍵詞】?人體解剖學;實驗課;課程設計;活體示范
中圖分類號:R322;G642?文獻標志碼: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1.01.016
醫學生校內培養階段中臨床化進程一直嚴重滯后,西部地方醫學院校更為突出,表現為就業于基層畢業生較低的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醫療衛生服務遠遜于全國平均水平。據筆者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大學醫學中心隨堂跟學訪學經歷,擬結合教學型地方醫學院校特點,在人體解剖學實驗課中引入活體示范課(‘Living anatomy demonstration),整合教學內容,密切聯系臨床,加強教學互動,改進評價模式,達成學生早臨床、多臨床和反復臨床目的,加快學生臨床化進程,為學生畢業后能更好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盡早通過醫師資格認證考試以及為社會提供更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最大體現學校的社會價值。
1?活體示范課簡介
1.1?美國活體示范課簡介
活體示范課以理論課形式,教師與學生自愿者(一男一女)互動,在學生身上示范人體結構標記、器官體表投影、常用臨床標識以及模擬臨床損傷癥狀表現等,同時以在線直播模式投影于教室大屏幕上,方便后排同學看清細節,示范后學生配對現場模仿體驗。活體示范課共開設18次,每次25~50分鐘,配合理論課內容及實驗課進度同步進行。其特色:將醫學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技能密切關聯,達成不同層次教學細化目標。如知識層次,記憶、回憶腎的位置;理解層次,在活體上正確繪出腎的位置和其他器官毗鄰關系;應用層次,腎的觸診、叩診示范和體驗;分析層次:腎臟觸診觸及腎會是什么情況?腎區扣擊痛可能的原因?綜合推理,結合病例相關癥狀懷疑結石?腫瘤?該如何進一步檢查確診?評價診斷,各種證據支持并鑒別后最終確診,如何治療?預防?從課程內容設置、交叉學科知識整合到教學手段應用等為學生臨床化服務,其成熟的課程體系為國內醫學院校達成既定培養目標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1.2?美國人體解剖學課程
內布拉斯加州大學醫學中心醫學生第一學年(M1)開設人體結構和發生發育課程(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body core),包含人體大體解剖學(Human gross anatomy)、胚胎學(Embryology)。美國模式主要按部位從上肢到頭頸等,以局部解剖學方式學習人體結構。
1.2.1?教學形式
理論課80次課,每次30~50分鐘,傳統幻燈片PPT講授,對抽象難理解的內容進行統一講解,如國內講得不多的翼腭窩介紹較細,穿經的神經血管均詳述。授課內容緊貼臨床,如心音聽診、眼底鏡檢測、鼓膜檢測等,但并不深入,點到為止,預留學生學習期望,體現基礎知識“學而有用”,目的性強。另有頗具特色的現場直播并投影于大屏幕的活體示范課(Living anatomy demonstration)。實驗課40次課,每次60分鐘,學生全程自行動手解剖操作,5~6人一具標本。教師在一旁指導,學生操作稍遜于國內學生的操作,僅為操作而操作,不予評分,但每個相關內容均有病例討論或思考題推動學生學習并解決問題。
1.2.2?考核模式
考核內容:大體解剖、組胚、活體示范。考核方式及題量:理論考核,在線機考,含50題選擇題、10題填空題、1題問答題;實踐考核,59題標識題、4站活體示范檢查。考核次數:分階段共4次,平均65%為及格。
2?人體解剖學實驗引入活體示范課設計
如何強化“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1]界定醫學教育的7個領域中醫學科學基礎知識和醫學生臨床技能培養?如何將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技能有機結合,并將臨床技能相關知識更好地滲入醫學基礎課教學過程中,已然成為基礎課教學面臨的巨大挑戰和難以逾越的“界溝”,早臨床、多臨床活體示范課帶來了新的思路。為此,結合欠發達地區醫學院校生源實際,適當增加課程難度,將活體示范課引入到人體解剖學實驗課中,細化教學內容,強化互動設計,引入信息化評價模式,拓展課程深度,推進學生臨床化進程,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探索提高醫學本科基礎學科教學質量精細化、內涵式發展新途徑。
2.1?引入活體示范課前的考量
不同的國情,不一樣的醫學培養體系和條件,引入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時需慎之又慎。
2.1.1?差距與不同
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在教學情況上具有一定的差距。見表1。
2.1.2?地方高校人體解剖學課程現實狀況
地方醫學院校臨床專業學生學習人體解剖學時分階段進行,第一學年系統解剖學與第三學年的局部解剖學,合計87+42=129學時,時間跨度大,系統解剖學相對美國僅10周的課程學習時間而言較為充裕,給予細致而充分的準備,開展活體示范課實踐將更具優勢。但至今國內將活體示范引入解剖實驗課較少[2~7],未成體系,亟需謹慎設計,在探索中前行。
2.2?活體示范課設計
2.2.1?活體示范課內容設計
設計原則:與理論課、實驗課內容同步設計,盡最大可能貼近臨床,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在學習系統解剖學時,活體示范課主要涉及在身上示范人體體表結構標記、器官投影等屬于知識層次、理解層次、應用層次范圍。在學習局部解剖學時進一步關注常用臨床標識以及模擬臨床損傷癥狀表現等歸入分析層次、綜合推理、評價診斷高階范疇。設計時盡量避開較難確定或敏感部位體表標志。編纂活體示范課講義時必須充分考慮學生基礎、教師臨床技能水平、整體執行力等各種因素,難易程度及基礎臨床交叉程度合理搭配,在施行過程中不斷改進。
2.2.2?活體示范課開展次數、時間及課時安排
活體示范依據實驗課內容同步設計,由高年資教師與多學科經驗豐富臨床醫師合作,完成教學視頻攝制并基于慕課模式線上(合計18次課時)線下開展混合教學。系統解剖學按系統共安排12次,每次10~15分鐘;局部解剖學按部位如上肢、頭頸等共安排6次,每次5~10分鐘,在線下實驗課中完成。
2.2.3?活體示范課考核評價設計
參照執業醫師資格證考核模式,分階段分站考核,與實驗課考核同步進行。考核內容:在活體指認人體體表結構標記、繪制器官投影等。考核方式及題量:兩名考生一組相互配合3~5分鐘內完成。學習系統解剖學時:運動系統、內臟學活體示范檢查各考核一次,每次4題/組;第三次脈管學及神經系統,8題/組。學習局部解剖學時:完成淺層和深層解剖時各考核一次,每次4題/組。活體示范檢查考核合計占總期評5%~10%,與標本結構辨識實驗考核(占總期評20%)相輔相成,但更緊貼臨床。
2.2.4?活體示范課線下實例
活體示范課名稱:心臟叩診。教學時間:20分鐘。教學目的:掌握叩診的基本方法并正確叩出心左右界。教學過程:課前發放心臟叩診相關學習資料、視頻,學生自行在慕課平臺學習、練習。課中教師示范(5分鐘),學生分組練習并拍攝記錄學習效果(15分鐘)。形成性評價:學生練習過程記錄后隨堂或課后上傳慕課及優慕(UMU互動)等平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自評、學生及師生互評。階段性考核:樣題及評價細則為心左界叩診。見表2。
3?結?語
科學的學科教學內容整合、合理的交叉學科設計、強有力的階段性考核評價手段以及高水平教學團隊穩定發揮的執行力,同時,優質的生源使得美國醫學教育一直能保證其精英教育步伐不斷前進。相對我國國情,水平參差不齊、數量眾多的醫學院校,尤其是邊遠少數民族聚居欠發達地區醫學院校更需加倍努力迎頭趕上。活體示范課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能夠讓學生對人體結構有直觀的了解,學習發達國家先進醫學教育教學理念,從中汲取精華,結合本校教學實際,深耕細作,確保教改課堂教學質量。相信經過教學團隊科學、合理使用活體教學法,配合標本模型、多媒體技術手段輔助開展教學,活體示范課精彩紛呈的互動體驗,定能重塑解剖學實驗教學新形態,穩步推進醫學生臨床化進程,令教學質量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Core Committe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J].Medical Teacher,2002,24(2):130-135.
[2]?趙鴻生,郭振濤.淺談解剖學活體教學的必要性[J].解剖學雜志,2000,23(3):255.
[3]?陶發勝,魏德,劉圣祥,等.人體解剖學活體教學的探究[J].西北醫學教育,2002,10(2):121-122.
[4]?林穗金,黃焱.活體教學法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應用的體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6,8(2):135-136.
[5]?薛亞忠.人體解剖學活體教學法的應用與實踐[J].生物技術世界,2014(5):94.
[6]?王建中.解剖實驗教學中活體教學法的應用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14):18-19.
[7]?滕樹成,劉洪喜,劉杰,等.活體教學法在人體解剖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職業教育,2018(14):194.
(收稿日期:2020-07-20?修回日期:2020-12-03)
(編輯:王琳葵?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