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地辛
摘要:電影語言是電影用以感知和呈現客觀世界、傳遞情感和共鳴的藝術,是傳遞電影內涵與精華的載體,也是提升電影影響力和傳播力的重要工具。從電影前期的創作、后期的最終合成,無一例外都離不開電影語言的運用。如今,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不斷成熟,出現了一種顛覆傳統電影的全新電影形式——沉浸式電影。這種電影通過互動體驗技術、特殊的拍攝和制作方式在計算機中將視覺、聽覺和交互相結合,帶給觀眾一種身臨其境的互動體驗。除了震撼的帶入效果外,伴隨著沉浸式電影而來的是全新的電影語言——“適用”于沉浸式電影的藝術語言。然而,對它的一些誤解和應用誤區,使得部分電影制作者沒有意識到將它與傳統電影語言融合的重要性,由此嚴重限制了沉浸式電影的發展空間與傳播。作為電影發展百年以來所沉淀的精髓,傳統電影語言蘊含的思想與藝術內涵在沉浸式電影中的價值和影響遠遠未體現和發掘出來。
關鍵詞:傳統電影語言? 沉浸式電影? 融合? 創新? 思想與藝術內涵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01-0133-04
沉浸式影片作為新的電影類型,基于互聯網科技和人們對感官體驗追求而誕生。它的前身是沉浸式影院,該詞最早出現在1893年左右,那時無論是電影還是沉浸式影院概念都處在初級階段。沉浸式影院概念出現后不久,1897年,來自法國巴黎的Raoul Sanson將此概念賦予了實踐。雖然不算成功,但失敗原因并非概念本身,而是由許多客觀原因導致。如今,在技術發展日益成熟的情況下,沉浸式影片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起初,它一度讓傳統電影的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但短期后人們便對它產生了視覺疲勞。究其根本原因是傳統電影擁有100多年的歷史積淀和它富有的獨特魅力,使銀幕經典成為永恒。電影語言作為電影最重要的敘事手段,在電影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撼動,其自身也在不斷豐富,有聲電影產生后,上座率比無聲電影時代提高40多個百分點。由于兩者制作和觀影方式不同,部分電影人將傳統電影語言從沉浸式電影中隔離甚至拋棄,嘗試創造全新的藝術語言。實踐證明,這使沉浸式電影遭遇瓶頸。
一、電影語言的簡介
(一)傳統電影語言的起源
電影問世之初,人們對電影語言沒有明確的概念,尚未意識到電影除了能夠反映客觀世界外,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還能通過主觀創作體現。
《工廠大門》是電影問世之初的代表作之一,記錄了工人下班時從工廠大門走出的真實寫照,全然一副自然和諧的景象,引用法國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的話:“至今還使人感到一種樸素的魅力”。而它的拍攝理念接近于現代紀錄片。
隨著實驗性意義電影的不斷問世,當電影人開始意識到將每一個拍攝的片段隨意拼接在一起,與把這些片段彼此主觀銜接在一起的做法,兩者有區別的時候,電影語言誕生了。在探索電影語言的道路上,人們用經驗和教訓推動著電影和電影語言的邁進,不斷地適應時代發展,才有了今天的電影。
(二)傳統電影語言的概念
電影語言是電影傳達含義的藝術語言,是電影在交流和傳達信息過程中所使用的特殊手段、表現形式、媒介的統稱。作為電影靈魂的銜接者,電影語言如同橋梁,維系著兩個世界的關系。它又如同紐帶,牽起靈魂的雙手,將孤立的點連接成一條跌宕起伏、變換升沉的線。
不同于其他語言形式,電影語言以直觀、鮮明的銀幕形象,傳達著富有內涵的藝術。它可以刺激觀眾的視覺、聽覺等感官,并使觀眾隨電影情節變化產生生理反應。銀幕畫面作為電影語言的基本要素,是觀眾接觸電影的第一印象,參與銀幕畫面創造的演員、場景、燈光等,都在構成電影語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沉浸式影片簡介及概念
沉浸式影片概念源于沉浸式影院,由法國發明家Raoul Sanson提出。概念最初十分簡單,意為將多個鏡頭結合組成“連續鏡頭”畫面。Sanson先生在電影概念尚未出現的情況下,已經開始對沉浸式的未來發揮想象:“如果畫面可以投射在一塊屏幕上,那是否意味著可以投射到多塊屏幕上”?早期沉浸式電影創作者想通過創造一個封閉、被圖像環繞包圍的空間來實現觀影體驗,意在讓觀眾進入到由他們創造的世界,重現發生在過去的真實環境,將人帶入與過去該時間點平行的另一個環境,在這個時間點上,觀眾可能身在他處。沒有人能同時體驗相同時間點的多個環境,而沉浸式電影將這些環境再現,打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隨著科技不斷發展,新技術陸續出現,如VR,VR技術借助計算機及傳感器技術生成三維環境,創造出全新體驗模式——人機交互模式。
三、沉浸式影片的局限性
(一)選材范圍
當今的沉浸式影片,側重于再現現實環境和“特效展示”,以故事情節為主體的沉浸式影片較少。
目前,前者題材以自然及人文為主。如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制作的三維VR紀錄片《生命之初》,這部影片模擬了5億年前地球海底世界的生物環境。還有通過實拍記錄的影片《格蕾絲之波》和《山村里的幼兒園》,前者真實展示了被埃博拉病毒侵襲的利比里亞,后者聚焦于貴州松桃大灣村留守兒童和山村幼兒園的日常生活。
許多包含特效場面的沉浸式影片其實包含劇情設定。如VR短片《Help》講述被外星生物追逐的主人公尋找真相的故事。然而觀影后,從他人的口中發現,大家普遍將注意力集中在片中的怪獸特效上,但故事卻被忽略了。這使帶有故事情節的科幻短片“變成了”特效片。
(二)當前沉浸式影片的問題和弊端及導致的原因
傳統電影可分為多類,如新聞、記錄片和故事片。但無論故事種類多么豐富,它們都是通過電影語言的手法展現的,原因是為使人準確把握故事的發展,同時產生一種自我理解,對影片充滿遐想。
沉浸式電影將觀眾置身于一個環境中,全方位視角范圍使觀眾身臨其境,但也喪失了對故事的把握,觀眾的注意力常被分散。電影是由N多個點連接成的許多條線,這些線最終匯集在一起,形成一個重心。部分VR電影能將觀眾的注意力集中于一個孤立的點,或是一條單一的線,沒有交集。分散注意力同時會使視角自由移動,失去鏡頭帶來的感受。觀眾既失去了對故事的把握,又失去了自己的思考,電影靈魂不翼而飛。有人說沉浸式影片的出現是不是一個錯誤?答案是否定的。它的出現是進步,提升了人對電影的感官體驗,同時也是一種技術和概念的更新,只是一些誤區帶來了局限性。
四、將傳統電影語言應用到沉浸式影片的原因及側重方向
沉浸式電影的問題之一,便是難以對某對象注意力持續集中,當場景透露劇情時,因不存在某種極具關注力的事件來吸引觀眾,觀眾自主控制觀影視角,便可能將注意力轉向別處,錯過情節,導致觀眾對故事產生疑惑。
有人說,沉浸式手法適合科幻片,但科幻片的靈魂不在于特效場面,而在于精彩的故事。單純的特效展示,只會讓人存留短暫的記憶。
我們可以把影片鏡頭看作是一個瞬間,如同照片中的決定性瞬間,他們彼此相互連接,最終構成完整故事,而這也離不開導演的引導。沉浸式電影雖然為觀眾提供了自由的視角,但不是每個人都具備極高的藝術天賦和導演潛質,將控制權交給觀眾,讓其自由發揮不是合理的選擇。
但不是所有傳統電影語言中的內容都適用,比如蒙太奇。沉浸式電影中鏡頭概念十分模糊,選擇性取景被環繞場景取代,場景之間直接切換會導致觀眾疑惑甚至眩暈。而類似相似性轉場、邏輯性轉場等則更適用。
對于極具表現力的場景,沉浸式電影能將真實感展示出來,這是傳統電影難以達到的。例如影片《Help》中外星生物追逐主人公的場景,我們隨時都能體驗到那種緊張的感覺,成為“被獵捕”對象給觀眾帶來了更緊迫的體驗。傳統電影中交代重要內容的場景,鏡頭運動幅度一般很小,甚至靜止,場景布置經過長時間推敲,利用技巧來確保觀眾注意力集中在主要事件上。這里場景設計思路應借鑒傳統電影,對主要區域進行集中布置,處于范圍外的場景要有取舍。
五、傳統電影語言與沉浸式電影藝術語言的融合及具體應用
(一)新聞電影中的應用
新聞電影往往在記錄一種無法重復的事件,這種特殊性質使電影創作者無法主觀設計和控制事態的發展,因為不具備第二次拍攝機會。而利用電腦還原事發地,只是一種模擬。
新聞電影造就了一種“動作-反應”(主體事件-旁觀者)的關系,使人能接受一連串較為混亂的鏡頭。新聞電影的記錄方式因其內容的特殊性而顯得較為粗糙,事件以片段的形式銜接在一起,觀眾看到的是不完整的事件。記錄時,攝影師不得不進行“選擇性拍攝”。雖然這種方式在記錄完整性上存在弊端,但不得不說在感情色彩方面,觀眾能體會感同身受的含義。
沉浸式電影的制作可利用全景機位將場景完整記錄,多個拍攝地點同時記錄不同區域的事態發展。比如,A機位,煙花場面出現的在機位正前方,同時在B機位,煙花出現在其正后方。觀眾在A與B畫面切換過程中“時間”的順序沒有打亂,在時間上無論觀眾如何切換,畫面都以事態的發展順序銜接。
在解決了敘事完整性問題后,便是如何賦予影片思想與靈魂的問題。細節能夠反映出本質,它們相比整個事件可能微不足道,但卻無比真實。傳統電影語言在此運用,是為了將引人深思的細節展現出來,刻在觀眾的心中。影片以全局視角記錄事件,與常規鏡頭相互切換,如此反復可以使影片形成起伏變化,給予觀眾感受的時間。
(二)記錄片中的應用
紀錄片相比新聞片在內容上相對可控,大多數記錄片不是記錄一件事,而是記錄在一連串共同動機下發生的事。它的制作打破了事件的線性記錄,改變了它的真實順序。
該思路需對同一件事拍攝若干次,這意味著“搬演”。如拍攝野生動物。以獵豹捕獵過程為例,可將其分為三個環節:偽裝埋伏,追逐獵物,成功捕獲。攝影師需要針對數只獵豹反復拍攝其捕獵過程,篩選鏡頭,最后將鏡頭銜接在一起形成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完整捕獵過程。導演將所有鏡頭以非時間順序的隨意組合分別放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影片。
(三)故事片中的應用
故事片內容多為虛構。情景都經過仔細的設計和排演,是為盡可能接近現實。這需要具備完整的連貫性,在傳統電影頻繁的黑場或白場會使觀眾視覺疲勞。沉浸式電影則相反,直接進行空間切換造成的眩暈遠超前者,與鏡頭切換不同,前者局部描繪,后者囊括整個場景,瞬間切換會嚴重影響觀影體驗。
沉浸式電影講述故事過程中,要盡量避免頻繁場景切換。如酒吧吧臺場景,故事發生在面前的酒保身上,現實中酒吧有許多陳設,可以通過燈光聚焦、對空間的遮擋和酒保衣著的服飾等,將觀眾的視線引導至酒保。同時可以在觀眾面前擺放吧臺,遮擋酒保的身體,起到“畫幅”和“景別”的作用。而故事本身也發生了變化,它不再是點與點間的銜接,而是面與面間的聯系,每個面中包含著一個或多個相互連接的點,接下來匯集出一個或多個核心點,并與其他面中的核心點連接。
集合間的排列方式按照順序依次排列,形成一個長方面并連接一個中心,這便是電影高潮,不同面的內部集合不同,但都指向同一個高潮,到達同一個結尾。這便是一條主線與多條主線,在傳統電影中比較容易表現,通過鏡頭切換便可轉換故事線。
六、結語
在傳統電影為主導的當下,沉浸式影片作為一種新電影表現形式,具有深層次的潛力、優良的技術和強大的視覺效果,并具備很高的實驗研究價值。它可以彌補許多傳統電影的不足,如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在精神層面上,環繞屏幕也可以用來講述故事,如部分抽象題材影片,傳統銀幕觀影使影片晦澀無趣,利用沉浸技術可更好地展現影片內涵。但沉浸式電影語言的運用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孤立的應用或一味地夸大只會使影片空洞而且沒有內涵。傳統電影無法達到的效果可通過沉浸技術展現,兩種語言應相互融合,有針對性地探索融合的可行方案,使技術能最大程度配合故事,才能使沉浸式影片不在停留于表象,出現深入人心的影片。
參考文獻:
[1][法]阿格尼絲·塞壬序,[法]讓-呂克·南希.內心的寂靜[M].張曉譯.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3.
[2][烏拉圭]丹尼艾爾·阿里洪著.電影語言的語法[M].陳國鐸,黎錫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
[3]中國科學院.中國國家地理[M].北京: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