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靖弘 韋亮節
部編版初中語文課本全六冊共收錄古代詩詞曲85首,其中涉及“朝”“暮”意象的共計28首。可見“朝”“暮”是較為常見的詩歌意象或書寫對象,討論“朝”“暮”可促進初中古代詩詞曲的教與學,對厘清時間意象的作用,把握作者情感表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朝”“暮”的統計
(一)“朝”的獨現
初中教材單獨出現“朝”的意象或相關描寫的詩共8首。其中以“朝”“晨”“曉”為關鍵詞的有5句:《秋詞(其一)》中的“我言秋日勝春朝”,《題破山寺后禪院》的“清晨入古寺”,《商山早行》的“晨起動征鐸”,《賣炭翁》的“曉駕炭車輾冰轍”,李商隱《無題》的“曉鏡但愁云鬢改”。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含“曉”的詩句往往與含“夜”的詩句連用,如“曉駕炭車輾冰轍”前是“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鏡但愁云鬢改”后是“夜吟應覺月光寒”。此外,還有3句未出現以上關鍵詞,也書寫“朝”的詩句:如《次北固山下》的“海日生殘夜”寫黎明時分的景象;《登飛來峰》的“聞說雞鳴見日升”展現日出時分的景象;《蒹葭》的“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通過寫露水被朝陽曬的過程狀態來呈現“朝”的畫面。
(二)“暮”的獨現
初中教材單獨表示“暮”的古代詩詞曲共18首,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出現“暮”“黃昏”“夕”等關鍵詞的共8句:《野望》的“東皋薄暮望”,《黃鶴樓》的“日暮鄉關何處是”,《如夢令》的“常記溪亭日暮”,《漁家傲》中的“我報路長嗟日暮”,《石壕吏》的“暮投石壕村”,《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紛紛暮雪下轅門”,《卜算子·詠梅》的“已是黃昏獨自愁”,《飲酒》的“山氣日夕佳”。二是未直接出現以上關鍵詞,但以“夕陽”“斜照”“落日”等意象描繪“暮”的有10句,見于《天凈沙·秋思》中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浣溪沙》中的“夕陽西下幾時回”,《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的“萬里夕陽垂地”,《使至塞上》的“長河落日圓”,《送友人》的“落日故人情”,《漁家傲》的“長煙落日孤城閉”,《己亥雜詩》“的浩蕩離愁白日斜”,《定風波》的“山頭斜照卻相迎”,《長沙過賈誼宅》的“寒林空見日斜時”,《浣溪沙》的“半竿斜日舊關城”。
(三)“朝”“暮”同現
教材選錄的古代詩詞曲中,“朝”“暮”同現的詩有且只有兩首:一是《木蘭詩》中的“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和“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一是《左遷藍關示侄孫湘》中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二、“朝”“暮”的情感表達
(一)朝之樂
劉禹錫《秋詞(其一)》開篇先抑后揚,先寫人們對秋天的刻板印象——“自古逢秋悲寂寥”,隨即一反常態,提出作者的看法:“我言秋日勝春朝”。“朝”在這里盡管是對比意象,但從下文“晴空一鶴排云上”的描寫來看,可以看出作者筆下的秋景一掃過去詩文中的衰敗、壓抑的氣氛,展現了明麗生機的景象,原來秋天的景致也可以表現得如此朝氣蓬勃。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則以“聞說雞鳴見日升”,寫出了新一天到來時充滿生機的景象,與作者初入政壇,準備大刀闊斧進行變法革新聯系,給人以希望和激情之感。兩首詩所寫的早晨意象,用“朝氣蓬勃”來詮釋再恰當不過,也符合人們對早晨內涵的理解。
(二)朝之悲
《商山早行》和《次北固山下》盡管是寫“朝”,但又含有未完全消散的夜色,“雞聲茅店月”寫出了環境的幽寂,營造出清晨凄清的氣氛;“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寫時間交替之快,為下文抒發思鄉之愁作鋪墊。這里的“朝”之悲,其實是對夜晚未盡之悲情的延續。另有李商隱《無題》的“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通過“曉”和“夜”對仗,遐想住在“蓬山”的“伊人”對年華易老之感慨。《蒹葭》中對“伊人”的追尋,其實就是發生在早晨的場景。“為霜”“未晞”“未已”暗示著時間的流逝,任憑抒情主人公一再“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而“伊人”卻只是“宛在”,進而體現出抒情主人公對理想對象求而不得的辛酸。
(三)暮之樂
陶淵明是“隱逸者”的代表,不為五斗米折腰,甘愿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故而在《飲酒》會發出“山氣日夕佳”的感慨,認為夕陽也可以如此美好,一個“佳”字足見其對隱居生活的心滿意足。而蘇軾《定風波》寫在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狽,他卻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淡定,“山頭斜照”似乎也在迎接他歸來,并沒有傳統詩作中暮色的惆悵傷感的情緒。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境界可見一斑。
(四)暮之悲
借“暮”懷才不遇或人生不幸者,有王績寫自己“東皋薄暮望”而發“徙倚欲何依”之惆悵,劉長卿在《長沙過賈誼宅》中寫黃昏空林,以懷賈誼并抒發仕途和人生的失意,陸游《卜算子·詠梅》都是借梅花在黃昏“獨自愁”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還有李清照的《漁家傲》借夢境與天帝對話,化用《離騷》“日忽忽其將暮”之意,表達自己晚年所遭受的種種不幸。抒發羈旅思鄉哀情的有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和崔顥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抒發對友人的不舍和離愁別緒,如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用“落日”來感念難舍的“故人情”,又如岑參寫送武官時“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的暮雪之景以表現其不舍之情。抒發光陰飛逝的哀傷,如晏殊發出“夕陽西下幾時回”之問,而表達“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傷。表達國破家亡的痛楚者如朱敦儒《相見歡》“萬里夕陽垂地”寫的就是黃昏時分的黯淡,抒發了兩宋之際金兵南下、國家傾覆給作者帶來的無限痛苦。另有范仲淹《漁家傲》中的“長煙落日孤城閉”渲染邊地的荒涼,表現戍邊將士作戰生活環境的艱苦。
(四)“朝”“暮”不傳情達意
一是作為時間符號,表明詩歌所寫的場景所發生的時間。如《賣炭翁》“曉駕炭車輾冰轍”的“曉”,《石壕吏》“暮投石壕村”的“暮”。二是作為景物描寫的一部分,為詩中刻畫的景物造勢。如《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落日”體現大漠邊關景色的壯闊。《題破山寺后禪院》的“清晨入古寺”,既是交代時間背景,同時又把“初日照高林”和后文的“禪房花木深”等景致進行對比,突出所寫環境的幽深。
三、“朝”“暮”的教學
詩歌教學中,積累與感悟應該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引導學生感悟詩歌意象所蘊含的意義,在此基礎上進行積累,形成初步的感知鑒賞能力。為此,我們有必要在充分理解詩詞曲內涵的基礎上,對其中“朝”“暮”意象的運用進行系統總結。
(一)“朝”象征著一日之初
面對新的一天到來,人們往往感到充滿希望。古代詩詞曲中“朝”意象的書寫,大多有此含義,即“朝”相關意象象征著明麗而又充滿希望的景致,用于抒發作者的積極情感,如喜悅、生機、希望等;然而在寒冷的秋冬時節早起,倍感寒冷,故“朝”也偶有作羈旅思鄉之用。
(二)“暮”象征著一日將盡未盡之時
一方面,古代照明條件簡陋,日入夜,人們常常面對黑暗帶來的恐懼,“暮”的書寫常與哀怨的情感相結合。另一方面,暮色臨近,人們結束一天的勞作,進入休息時間。人們開始擁有個人空間,這有利于私人化的情感表達。同
時,日暮象征著一天的結束,這種“末日危機”感開始籠罩著人們,于是各種愁緒噴涌而出。與“暮”同悲的是“秋”,如劉禹錫的《秋詞》曰“自古逢秋悲寂寥”,所以“暮”與“秋”結合,組成一組較固定的搭配,繼續書寫詩人千百年來的愁情。
(三)朝暮連用,表示時間之快
朝暮代表完整的一天。古代詩詞曲中“朝”“暮”在前后兩句中連用,多表示時間流逝之快,如“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多個“朝”“暮”連用,也可以表示情感持續時間之長,從而引發關于年華和人生的感慨,從而表示淡淡的哀傷,如李白在《將進酒》中吟道:“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線暮成雪。”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知識的前后聯系,引導學生對同類型的意象詩句進行整合,分析異同;古詩詞典中的“朝”“暮”教學也應在此基礎上對用法進行分類總結,使得學生整體上把握“朝”“暮”,然后再通過意象的“微殊”去細細體察詩歌之美與詩人情感表達的細膩與微妙。
作者單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荔灣實驗學校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